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洋松果(第110篇)
阅 / 总计3200字(阅读5分钟)

当生活或工作失去原有秩序,越来越不可控,目标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一个中年男子,吐槽自己近期生活的巨大差异。

男人前一段时间很忙,没时间了解身边人发生了什么事,没时间看新闻,很少刷手机,每天就这样拼命的工作,下班后吃个饭喝个小酒,陪着老婆孩子认真生活,日子非常开心和满足;

最近没那么忙碌了,开始关注周围亲人朋友都发生了什么事,了解国内外新闻,和朋友插科打诨。可渐渐地烦心事多了起来,开始家长里短,和别人对比,和家人抬杠,每天的情绪变得特别糟,生活幸福感也急剧下降。

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现前后的差别,忙碌的时候整体井然有序,放松下来之后反而变成混乱无序的状态。生活从有序到混乱,内心也是一样的变化。

一般来说,当环境未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许都没有太大的波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交际圈,我们的生活节奏只是在缓慢的变化着,甚至会因为平淡而想着去找一些有趣的刺激的事情来做。

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这种突然的落差和不适感,会让外面的很多“嘈杂之音”有可乘之机,扰乱我们的内心,行动以及生活。

所以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环境发生或即将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如何能抵抗失序的状态——随遇而安,活在当下。

失序的“野蛮生长”历程

近期大环境有很多的变化。拿息息相关的经济举例,北方的经济活力相比南方更差一些,这两年的就业环境相应受到影响。在北京的职场人感受也尤为明显:互联网之后暂时看不到新的增长点,大公司内卷PUA严重,而我们作为局中人,也身陷其中需要不断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天看了一段话:消费主义的未来要回归金融,简单来说,就是从花你现在有的钱,到越来越多地花你未来可能有的钱。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明显了,未来将更加明显。

经济环境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像疫情更是加剧了趋势变化的幅度和频次,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人,根据年龄和角色的差异,有3类比较常见的或大或小的失序的现象。

现象1:毕业不久的朋友,本应是最有活力和希望的阶段,却总是思虑过甚。现在的工作在拼命努力,也能看到上升的通道和空间,但内心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充满很多的惶恐和不安。从生活上来说,晚上习惯性熬夜,早上不想去上班,经常一边想着有哪些可以暴富的机会,一边想着如果失业了会有什么后路。

现象2:工作5年以上的朋友,有了一定的见识和工作积累,不论是经济状况还是人生阅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步入家庭生活的压力,车子、房子、孩子三大件都在不断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在挑战个人能力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往身上扛一个又一个责任,不复年轻。

现象3:工作10年以上的,兼顾工作和家庭,身上也许会背负了很多债务的中年人。更是到了“瞻前顾后”的年纪,对内要照顾好老人、小孩和爱人,对外要协调好工作和领导,如果没事还好,但凡某一块出了问题,忙前忙后投入金钱和精力不说,自己的身体也容易出问题。面临各方面都需要“更进一步”,无法管理好方方面面,压力可想而知。

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失序的状态,状况也会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像经常说的M型社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在结构性变化的同时,也代表着全新的突破现状,改变自己的机会。

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切为“我”所用

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切为我所用。这句话乍一看特别像一句正确而又没有用的废话。因为每个人都了解这句话的价值,但又很少有人能说清到底该怎么做,在什么场景下去做。

如果工作中的领导很强势又低情商,做的决策和安排有一些漏洞,但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你要提出了反对意见肯定会挨骂。你会怎么办?

前几年的时候,90后会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80后则会在隐忍中试探着表达。现在而言,恐怕有更多的人会选择默默忍受,起码先不直接发起挑战。因为,我们有现实的“顾虑”:现在工作难找,得罪了领导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不过这种“当下正确”的隐忍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当下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更深刻的影响是在未来。最直接的改变是:我们可能越来越无法准确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也无法依据需求行动和做选择。

这样的一个后果是:难以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价值感,对自己和他人越来越苛刻,越来越敏感和情绪化。

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 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01 走进自己的内心,听到内心的声音

我们要能够找到自己在哪,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才能获得快乐和意义。

这句话是正确的废话?还是能带来一些指引?完全取决于你。何不先不着急做判断,假设这句话是正确的,试着往前多走几步?

第一步:去脑存心,减少“噪音”的干扰

我们每天会接受到大量的噪音。有物理的噪音,也有因为过多的资讯、无数的想法和复杂多变的情绪带来的噪音。这些噪音会让我们精神疲惫,情绪过于紧张,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睡眠,也会影响我们每天的计划和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能做的,一是屏蔽,一是转化。

主动屏蔽掉外界过多的资讯。比如少刷一些新闻资讯,卸载一些App减少无用信息获取的渠道,躲开喜欢八卦和吐槽,“正能量”不够的朋友同事,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简单有活力的环境。

转化一些旧有的认识,从优秀的人或优质的思想那里获取更有价值的认知。比如:

1、不贪婪看不明白的钱,不因得不到的工作和生活而过度焦虑。 网上的很大一部分言论掌握在一二线年轻人手中,但他们能代表的是非常少一部分人。

2、你羡慕的那些拥有“钱多事少离家近”工作的人或者一夜暴富的人,这些人其实很少,也大都不可复制,而且 当很多人喜欢展示自己能力和信息的相对优越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3、很多人想要快速成功,为每一次失去一夜暴富的机会而捶胸顿足,但这些机会大都是假象。只不过很多人不能分辨,甚至因此上瘾来逃避真正的行动和责任。

主动屏蔽,积极转化,屏蔽掉过多的噪音。我们才能心静,才能有平常心,来专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第二步:走进自己的内心

走进自己的内心其实不容易,当经过了社会的毒打和各种人情世故的洗礼,我们更擅长隐藏自己真实的需求。

内心的需求所对应的不是无意识下的欲望驱动,也不是理性思考后的行动方向,而是串联并映射我们潜意识的需求。

儿童时期饿了就要吃的,困了一扭头就睡着了,不愉快了就哭,需求真实的反应在了身体和情绪上。对于成人来说,破开内心的壁障,难度要大出无数倍。

比如在独处的时候,什么也不干,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想做什么,就去做了。
找一件做完能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很愉悦的事,努力去完成它。
……

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找一些方法,不断走进自己的内心,那是可以获得愉悦和幸福的空间。

第三步:维护好自己的内心

在开始的时候,个人的意志力其实经不起挑战。这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可以自己建立,比如给自己打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比如书桌前、私家车里、公园的某个角落;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加入到有场域的小集体里面。

不论做什么,在场域中的自己需要有信念+原则+习惯,目标+计划+行动。同时,场域也需要能量的支撑,这种能量可以来自于自己搭建的一方天地,也可以来自外部的人甚至大自然。当场域足够稳定,外部的刺激进来的时候,需要经过一道道自动的筛选,很难直接影响到你。

坚持做一件事很不容易,可以降低点预期,当看不到风口,无法逆流而上的时候,回归生活,回归当下,在耐心等待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同样可以收获内心的富足。

02 一切为“我”所用

找到了内心的需求,比如是对家庭的爱,对事业的追求,对某个兴趣的执着,以需求为灯塔,才能开始做自己的主人。

这个我是独立的自我,和弗洛伊德的充满欲望想及时行乐的本我、以及拘于道德规范的超我不同,充满意识和理性,足够坚毅且积极,是我们拥有蓬勃丰盈人生的主导者。

这个独立的自我,才是我们保持专注力,抵抗失序的关键。

关于如何抵抗失序,根据自己今年的经验和实践所得,写了很多,不论是发现走进维护自己的内心,或者说为我所用,想要做到并不容易。我也一直在路上,不断折腾不断探索,不断向前。

作者:洋松果,90后,《成事法则》作者。关注互联网圈有趣的职场人和职场事,专注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成事法则、有价值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