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家长都关心孩子教育,要注意教育资源均衡化。人们往往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冠之于名号,"双非妈妈"亦是如此。而这里的双非,是指夫妻双方都遗缺了香港户口,而 "双非妈妈",是指那些没有香港户口,却将孩子生在香港,根据香港法规定,她们的孩子理所应当成为了香港人。人们往往只在意外表的光鲜亮丽,却将背后的黯淡无光置之不顾。

从出生就注定的错误

詹潇潇,是一位双非妈妈。2012年,深圳计划生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次偶然詹潇潇怀上了二宝,但全家人对这个突然降生的孩子都很期待。虽然不在计划之内,但是詹潇潇夫妇并不想就此失去这个孩子。但与此同时,却面临着二十多万的罚款。

虽然詹潇潇夫妇并不是朱门绣户,但也算是小康家庭。二十多万的罚款对他们而言也并非是天文数字。或许,每个人都没有郑板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心境,一想到要白白拿出二十万,詹潇潇夫妇难免有些不情不愿。

香港法律的"宽松",成为了他们抓住的契机。"你为什么不去香港生呢?"来自于詹潇潇姐妹的建议。之所以出此建议,大多是因为,去香港生娃避罚款早已司空见惯,加之香港的教育早就让内地家长馋涎欲滴。虽然当时詹潇潇对来自香港的歧视以及漫漫求学路有所顾忌。最终还是耐不住香港教育抛出的橄榄枝,这其中当然有二十万的小便宜。

就这样,詹潇潇夫妇在原香港人的鄙视下将他们的孩子生在香港,名副其实的他们孩子成了香港人。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出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013年,深圳计划生育改革,而詹潇潇夫妇庆幸成为了"漏网之鱼",深圳出台法规——就算在境外出生的孩子也需要缴纳21.9万的社会抚养费,而香港那边这些年对双非母亲愈加严厉。詹潇潇夫妇正内心暗暗窃喜,没想到一个个麻烦接踵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的父母总是冲在子女教育的第一线,殚精竭虑,为子女考量,为子女谋划。所以中国家长千万万,教育榜样惹人羡。当他们如愿送孩子去香港"深造",却没想到择校就是最困难的一步。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受教的天才,而是培养天才的人才。由于双非家庭尴尬,他们的孩子不能从深圳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只能选择周返于香港。众所周知,香港地稀人广,教育资源也是蜂拥而至,万人争抢。那些知名的幼儿园一席之位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孩子不但自身具备德智体美劳的素质,家长也得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与名牌幼儿园失之交臂。无奈,詹潇潇夫妇只能转战普通幼儿园。

一开始,他们以为是香港幼儿园对双非孩子的歧视,在与两万多个双非家庭讨论过后,原来这种孩子千军万马做独木桥的现状早已司空见惯。一遍遍的演练,加上事先咨询过前辈,他们费了九牛二虎终于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

而接下来,麻烦的是他们自己。本以为可以万事大吉,孩子可以接受在内地没有的教育,自己也可以理所应当避开罚款。有因必有果,报应随时还,詹潇潇本身先为自己的行为买了单。当确定孩子去香港上幼儿园后,原本空闲的时间开始变得繁忙,她本人也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被时间控制,被家庭支配。清晨六点起床,周转于大宝与二宝之间,奔波于深圳与香港,真真切切的"双城记"。

鉴于时间的紧缺,还有向现实的妥协,詹潇潇只能放弃工作,隐居幕后,成为一名全职太太。她一心一意为孩子的学习着想,但麻烦远不及此。

在深圳地铁站上,福田口岸过,一个孤单的身影,巨大的书包没过身子,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远远过于父母的陪伴。远远相望,唯有心疼。没想到,原来自己心酸的一幕,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每次詹潇潇他们送孩子上学时,车的后座,躺着累的睡着了的孩子,在原本应该玩耍的年纪,自己的孩子在深圳到香港的路上度过,无声,寂寞,伤感。

做"香港人"真的好吗?

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人千语,各抒己见。对于亲身经历过的詹潇潇夫妇来说,他们留下的只有后悔。千金难买后悔药。为了那点蝇头微利,为了虚无缥缈的优质教育,他们说自己轻率的为孩子的人生做好了选择,甚至没有切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只是为了轻飘飘的一句为孩子的将来好。

这一句对孩子的好,让他受到了香港独特优质的教育,当然也猛烈带来了内地与香港不同文化的心理创伤。据詹潇潇自己描述:"有一天,孩子突然间他不想去上学了,我以为是小孩子偷懒所耍的小性子,我没管他,也没理他,继续向关口走去,结果他一下子松开我的手,蹲在地上,开始放声大哭,一边哭诉一边拒绝向关口挪步,他说他的小伙伴,不理他,不和他玩耍,给他起"小蝗虫"的外号。这时候我才知道我的孩子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蝗虫",与其说是童言无忌,还不如说其实是内地文化冲突的结果,他们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经历。当你轻而易举跳脱到另一个环境并试图适应时,总有矛盾,总会磨合,而这一切全都由孩子买单,原本天真无邪亦懵懵懂懂,如今寄人篱下亦察言观色。

中国的父母总是身体力行为了教育做不断尝试,却无力承担试错的教育成本,出发点如此美好,但不知终点在何方,所以只能一步步的在后悔中反思行迹,但也只是徒自伤感。中国有两十多万的双非家庭,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终点在何方,有多少后悔,又有多少庆幸。

"香港人"的背后,我们怎会了解那些悲欢离合,不为人知。"双非妈妈"的背后,我们又怎会知三生有幸竟是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