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收藏、分享!

孩子们暑假中的理想状态,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

他们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起床、午休、睡觉;白天,他们大半时间都在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

在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后,他们会选择看看电视,或者有节制地玩一会手机,偶尔会找小伙伴一起聊聊天、出去逛逛或者玩耍一会。

整个暑假,他们懂得劳逸结合,过得非常充实和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暑假早已变成了“第3学期”,能改变吗?

那么,有几个孩子暑假是上面这种理想状态呢?

小编身处小县城,我感觉身边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在“补课”,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忙着上各种“才艺班”,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生大多都在忙着补文化课。

暑假变成了“第三学期”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 首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教育的“内卷”:优质资源有限,而受教育群体的基数巨大。

学生如果小学不优秀,上了初中就会跟不上,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上当地最顶尖的高中,还是一所很普通的高中,抑或被“分流”到技校、职校。

同样,上不了好高中,也就考不了好大学。我们的学子,在求学的每一步,都在和同龄人竞争。

  • 其次,节假日父母没有时间监管、陪伴。这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农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城里的父母们白天需要上班。

节假日,孩子们普遍缺少父母的监管和陪伴。比如暑假,孩子放在家能行么?大多数家长都意识到了问题,孩子不自觉,暑假在家如果没有监管,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怎么办?

只能送到“补习班”!

另外,学校的教育资源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均衡、共享的,可是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

有的父母文化程度高,或者空闲时间比较多,暑假能够有精力、有时间来辅导孩子,那么其他的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用“钱”来解决问题了:送补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建议:减负,从教师子女做起?

“双减”政策已经出台,明确规定既要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少课堂上的作业负担,也要减轻课外辅导班的压力。该政策确实如同一场及时雨,来得好来得妙。

于是,有胸怀博大的家长忽然想起了教师子女的学习压力,并用行动对他们表示诚挚地关心。

一位宁波的家长网友在当地有关网站上留言:

估计教师群体看到后会“热泪盈眶”,这位网友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还关心其他教师子女,担心他们学习负担太重,从而提出了这个“公平”的建议。

那么,这个建议有实施的可能吗?

除非所有的父母都能辅导自己的孩子

很明显,这种“关心”落不到实处,要求老师不能辅导孩子,姑且不说在技术层面上做不到,究其本质还是“不公平”,难道只有老师在辅导自己的孩子吗?

那些清北出身的家长呢?那些985、211学历的家长呢?那些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家长呢,难道都不辅导自己的孩子了?

要想公平,只有一个办法:

不言而喻,这两个办法都无法实现。那么,补课现象真的能彻底地消除吗?

大大的问号?

渴望教育公平很正常,教育相关资源不公平也很正常,比如,城乡教育差异等现在依然很严重。

建议这些家长们,与其去质疑一些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不如改变一下自己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资源:多挣点钱,多学习新知识,少喝酒、少打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等……

毕竟,教育可能具有一个功能——用来给社会群体“分层”。

中考和高考在前面等着,“双减”的效果可能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