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罪犯很可怕,但高智商罪犯更可怕。这些高智商罪犯,不仅作案手法隐蔽,案发后善于隐藏,而且往往拥有很强的心理素质,犯罪后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此让人想起更觉得毛骨悚然。

我国曾有这样一位罪犯,2004年,他是中国在逃五大毒枭之首。从公安部门首次盯上他,到最终逮捕他,花了9年的时间。最恐怖的是,这六年他并非逃离闹市,低调生活,而是十分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被逮捕期间,他又娶了两任妻子,还有了几位儿女;他开彩票经营点,自己也时不时买彩票,还中了100万;他在桂林以商人身份投资办厂,同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打交道,还为自己的生意计划引资千万。最荒谬的是,他还曾因“见义勇为”,被地方电视台报道称赞。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聪明的,内心也十分强大。在被逮捕之时,他显得很平静,似乎有种宿命般地低头,他对同伴说:“他们抓咱们来了。”

在审判期间,他接受采访,脸上也云淡风轻,甚至带着笑意,他说,自己的毒品都是卖给国外的,也算是报了当年的鸦片战争之仇,他还拒绝律师辩护,说要自己给自己申辩,并且向检方提出要“无罪辩护”。

那这个亡命毒枭是谁?他的张狂底气从何而来?

刘招华是福建省福安市人,家境贫苦,从小就十分聪明,在学习上也肯花功夫。在那个年代里,条件不好的家庭,孩子能把书读出来实在不可能。但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学习又不错,刘家还是咬着牙送他去了学校。

刘招华12岁时,父亲去世了。顶梁柱没了,家中更是捉襟见肘。他在那段时间里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想为家里减轻负担。但刘招华的确是个好苗子,学习成绩不错,在化学上更是有天赋,还拿过省级化学竞赛二等奖,因此家里人还是艰难地支持着他上学。

不过后来刘母生病,17岁的刘招华,不得不离开学校。

那时候,刘招华还是个毛头小子,辍学后,他先是跟人学修车,征兵通知出来后,他为了能参军,改大了自己的年龄,顺利进入了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在入伍期间,刘招华还被组织派到指挥学校进修了两年,毕业后便被提拔为干部,后来担任大队派出所正排干事。

当年,军人想要转干得服役15年。虽然参军后刘招华能自己负担自己的生活,还能存下小钱交给家人,但部队的日子太平庸,手头上的钱他也看不上。怎么才能提前转业呢?

刘招华想到个主意:他贪污了部分公款。

他控制了贪污金额的大小,因此刘招华受到了行政记过处分和严重警告处分,但却不至于把自己送进牢房。刘招华的这个投机行为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12月,刘招华被安排到福安市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警。毕竟还算个知识分子,想挣出表现也不难。在他短暂的法警生涯中,他立下过三等功,还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如果刘招华在这条正道上走下去,此后虽难说大富大贵,但仕途顺利,体体面面生活是没问题的。不过,很多高智商人才,骨子里或许就不甘安分。

在当法警的时候,刘招华认识了一个叫陈道中的台湾人。陈道中同他讲起当时台湾流行的一种新型“药品”,这被后来人称为冰毒的前身。准确来讲,陈道中讲的是“安非他命”,当年这是被美国FDA批准的减肥药,后来又被用于防疲劳。

陈道中给了他100克的原料,让刘招华尝试制作。

当时的刘招华或许更多是好奇和对化学的热爱,兴致盎然地投入其中。他从书店买了两本化学资料,还买了相关器材,按照书中的方法,几小时便成功合成了早期冰毒,并把这50克合成物全都给了陈道中。

这次尝试,给刘招华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不过他也对早期实验成果有些不满。比如味道太难闻,比如结晶体是黄色浑浊的,非常不美观。

当法警期间,刘招华被其他单位抽调去做招商引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很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台湾的商人,而这些资源也为他此后的毒品生意,打下了基础

那时候,刘招华虽然有稳定工作,但刘母仍在病重期,家里没留下任何积蓄,刘招华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

1991年,刘招华在老家赛岐镇上租了15亩土地,盖了一座小规模的塑料加工厂,在正职工作外挣点小钱。1994年,抽调工作结束,刘招华本该回法院继续工作,法院那边也多次催促。但刘招华没回去,反而在当年年底直接辞职了。

按刘招华的说法是,当时在外面做生意,情况不错,能挣到钱,自己还买了车,刘招华的车比法院院长的车还要好,他也知道这种情况不太好,索性摆脱公职人员的身份,当个生意人更加自由。

当然,除此之外,刘招华也有些别的想法。当时塑料生意因为政策原因,不太好做,他便开始把业务往“冰”上转。

刘招华一直在思考、摸索如何制作理想中的冰毒,95年的时候,有个叫陈阿章的人找到他,希望能和他合作。刘招华负责生产制造,陈阿章负责贩卖,贩卖点包括台湾、日本等地。

当时制作早期冰毒的原料,是被国家严格管控的,刘招华当过法警,自然也知道这些,因此他便想更换原料。他对化学感兴趣,又有丰厚的利润吸引,对此事自然极为投入。

他带着原料去拜访一位大学教授,请求如何结出漂亮的晶体。而教授询问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刘招华说这是安非他命,当时安非他命有美国FDA背书,又主要用于减肥,因此教授也没有起疑。

一个月后,这位教授没有提炼出高纯度晶体,但却给了刘招华一个关键点拨。刘招华按照教授的指点,修改了实验过程,最后成功得到了漂亮的晶体。后来刘招华的通缉令下达,这位教授十分懊悔,觉得自己在他的犯罪路上施了一把力。

1996年5月,在赛岐镇的那栋楼房工厂里,刘招华生产出了第一批冰毒,总量在20-30公斤。

他先拿了一公斤给陈阿章,对方告诉他货的销售情况非常好。刘招华也十分得意,便将剩下的“冰”都交给了陈阿章,还叮嘱到不能在国内卖,因为国内管控得很严格。并且,刘招华在价格上也很干脆,他每公斤只要1.5万元,不管卖得多高,多出的赢利他不要。

然而,陈阿章对刘招华有隐瞒。当时拿到手的第一批货,他批发卖给了国内的一个毒贩,对方把这批货放在国内零卖。

在1996年这一年里,刘招华经历了不少事。

首先是刘家遭到接二连三的噩耗,家中两个小辈出了意外,丢掉性命,导致刘招华大哥大嫂心如死灰,选择出家,后面他二哥二嫂也不知为何选择出家,而二姐遭遇了女儿出车祸、离婚的凄惨境况。

此外,刘招华的制毒工厂着了火。

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制作的首批冰毒流入市场后,陈阿章其实就被盯上了。很快,陈阿章被逮捕,并在一审时被判死刑。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招华竟然也没跑,还非常淡定地坐在旁听席听审。

陈阿章被判死刑后,为了降低刑罚,保住性命,招供了刘招华。1996年年底,刘招华悄无声息地出逃了,连当时的妻子都不知道情况。

次年1月,警方出动搜查刘招华的毒厂,却没在现场发现任何冰毒,只发现了购买一种化学物质的发票。后来经专家分析,这正是制作冰毒的原料。同年3月,福建省公安厅对刘招华发出了通缉令。

当时,刘招华先去了福州的雪峰寺,寺里存放着刘家众多亲人的骨灰,在寺里待了几天后,他便往广东普宁的方向逃去,后来又辗转去了广州、三亚。

在三亚的时候,刘招华同一个湖南女子陈婷同居,并有了孩子。那段时间,刘招华似乎没受通缉的影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看看书,到处逛逛看看,那段时间,他还肉眼可见地胖了起来,同通缉令上那张照片宛如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7年,陈婷怀孕,刘招华让她回湖南老家准备生产,说是自己手头上钱不够了,等经济情况好转了,他再把她接过来。

陈婷走了后,刘招华也结束了自己休闲养老的日子。

1998年,刘招华到广州,开始找生意伙伴,做毒品生意。这个时候,刘招华认识了陈炳锡。两人达成合作,刘招华提供技术,把控毒品生产,陈炳锡及其他生意伙伴负责资金和贩卖。

当时,他们在广东普宁赤水村的一个手提包加工厂内生产毒品,在5、6月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生产了300公斤冰毒。并且在这个时候,刘招华还和一个叫李晓青的女子结了婚。

不过,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极容易造成污染。9月时,由于工厂附近的鱼塘遭到严重污染,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于是,刘招华等人决定将制造工厂转移到宁夏银川。当时,刘招华以投资建厂的富豪身份,结识了宁夏的官员,利用这层关系搞定了经营手续,并将一个面积为一千多平米的农药厂房作为制毒老巢。

他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购买毒品原料、配料以及制毒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在98年10月到99年10月这一年,这一团伙制造了大量冰毒,并运至广东各地销售。

而且,在这一时期,刘招华还参考了著名的侯德榜联合制碱法、化学家巴斯德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毒品制作工艺。当时刘招华在宁夏的制毒工厂,污染物排放量极小。此外,他选择的催化剂也为量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刘招华对自己在这事上的才能也非常满意。一般情况下,罪犯特别怕留下证据,毕竟一旦被复刻或者找到,那就把罪证坐实了。但刘招华竟然将银川工厂中制毒的工艺流程完整地录制下来,将视频藏在和第三任老婆的家中。

他称:“为了纪念,留下我的光辉历程。”

不过,刘招华也深知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宁夏制毒期间,他还让自己的三位老婆帮他打理在上海、湖南和福建的产业,其中既有和毒品相关的,也有旅游项目、酒店等正常产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99年11月,一批从宁夏运往广东的冰毒被警方查获,而这一批冰毒竟高达12吨!

如果说之前那些毒品制造还是尝试、起步阶段,那在宁夏这一年,刘招华团伙对毒品的制造简直是在大规模量产!

刘招华再次开始了逃亡生涯。

事发当时,刘招华在广州,身上只有1万现金,而他所住酒店的手提箱里,不仅有20万现金,还有毒品货运单和一个“恶魔级毒品样本”。刘招华的心理素质的确够强,在警察已经找上门的时候,他还敢在警方眼皮子底下活动。

他赶回酒店,在酒店大门就发现了便衣警察。不过他也没有跑,反而跟着一群警察进了电梯。警察按下8楼电梯,他便按了7楼,然后选择从步梯走下来。

此时,广州全城已经开始严密的盘查了,刘招华买了辆自行车,不慌不忙地骑着车在城里转,如同当地普通民众一样,然后非常自然地出了城。

从广州逃出来后,刘招华辗转到了武夷山,然后让李晓青去银行取钱,并让在上海的大老婆赶紧销毁计划开办的制毒工厂的资料。这几天,刘招华用不同方式从银行取出500多万现金,一行人逃到了青岛。之所以选择青岛,是因为刘招华觉得自己此前从没有把触角伸向青岛,因此警方不会重点关注这个城市,而刘招华也的确赌赢了。

在青岛那段时间,刘招华以“李森青”的假名开了一个彩票点,自己也时不时随便买点,还中过100万。当时,刘招华的彩票点因为装修设计很特别,所以青岛不少彩票商家会选择他那处作为开奖现场,还被山东卫视采访过。

21世纪初,中国还没进入网络时代,电视也还没有真正实现大众化,当时警方对刘招华的通缉也还是区域性的,因此即便刘招华在地方电视上露过面,竟也无人发现!

刘招华并未满足余生就这样卖点彩票挣点钱,作为一个对化学感兴趣的人,刘招华还关注着当地大学的一个药物课题,还出资40万资助这个团队进行研究。

在青岛安安稳稳待了一年,刘招华又按捺不住了。这次,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普通商人,以李森青的名字,跑到了广西桂林。此前他做过招商引资工作,这些年虽说是贩毒,但生意那套流程他也清楚,因此扮演起大富商游刃有余。

刘招华手头上的钱本就不少,加上能言善道,头脑清晰,桂林当地不少领导和企业家真把这个男人看作是大招商伙伴,对其礼遇有加。当时,他在桂林也多次上过电视,甚至还因为帮市民抓小偷,被桂林晚报整版报道。

2001年,刘招华打算成立一个生物科技公司,他手头上的可用资金不超500万,但最后却凭借自我包装和公司包装的方式,拿到了1700多万的投资。他说自己是红军后代,现在是生物专家,还伪造了出口合同,以此证明这个项目很有前景。

2004年,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悬赏20万,在全国通缉刘招华,同时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这一消息。

在电视上铺天盖地出现刘招华通缉令的那天,刘招华正在餐馆同朋友吃饭。当时餐馆里的电视正播放这一新闻。大家扭头看去,刘招华心想道:“新闻频道怎么有我的通缉令,厉害!”但他面上没有任何紧张和惶恐,还笑着问朋友:“你们看我和电视上那人,像不像?”

朋友看他玩笑的语气,也收起了怀疑的心思,忙说:“开玩笑,哪会像。”

一众人按照正常节奏吃完饭,各自离去。这时,刘招华才开始准备逃跑。他把自己这伙人分了三组,自己和李华一组,李晓青为一组,两个小弟是一组,他还把自己的手机交给了李晓青。

他同他们说:“不要联系,各走各的,被抓也没有办法。”

刘招华计划先去云南,再从那儿到缅甸。在这个过程中,刘招华甚至还想起摆弄警察一道,他和李华开车到临桂县山上的雷达站,先在雷达站旁的山洞里躲了一阵,然后让李华将两人的车开到桂林的火车站,甩在那里。

警察先是在火车站附近发现了这辆车,发现是调虎离山之计后,又连忙赶往雷达站,结果在洞口上看到几个大字:李森青到此一游。

不过由于这次的通缉力度很大,所以想要偷渡出国也不容易,刘招华便打算逃到福建老家,等这阵风头过后,再想办法偷渡到菲律宾。更让人错愕的是,在逃亡期间,刘招华还跑到书店买了本化学读物。

不过,这次刘招华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2005年3月5日,58名特警带着狙击枪、手枪、红外线瞄准仪等各种装备,包围了刘招华和李华藏身的出租屋。李华见此阵仗已经吓得六神无主,而刘招华在一旁笑嘻嘻地说:“他们抓咱们来了!”

没有任何逃脱和反抗,刘招华平静地任由特警戴上手铐,押上警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来的审问及记者采访中,刘招华的几个回答很值得玩味。

第一个是,警察问他有没有想过有天会落网。

刘招华回答:想过,但觉得在正常情况下能抓获他是不可能的。他称自己这些年根本没有做犯罪的事,所以一直非常自信不会被抓,他也没想到警方竟会动用A级通缉令逮捕他,因为当时国际上根本没有过毒品犯罪被公开通缉的惯例。

第二个是,定罪后,警察问他的毒品为什么想远销欧美。

刘招华听到这个问题还露出了笑容,他说:“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虽然刘招华最早想法确实是把这些冰毒出口到国外,但事实上,仍然有大量毒品在国内市场泛滥。而且,用历史去包装自己罪行的正义,无疑是可笑的。

第三个是,在审判过程中,刘招华对辩护律师提出的无罪辩护要求。

由于这个案件涉及很多制毒机密,因此不能进行公开审判。当时,司法机关给刘招华派了一个律师,但刘招华不要,说是自己可以给自己辩护。不过当告知法规如此后,刘招华还是接受了指定律师。

他同辩护律师提出要求,要进行无罪辩护,这个要求把律师都吓了一跳。而刘招华也给出了自己在这场审判中发现的漏洞——事实和证据不足。他将冰毒和另一种相近的化学物质混淆,声称这是公安机关的污蔑,他制作的化学物品其实是一种灭鼠剂。

在庭审时,刘招华谈到化学物质这些案件细节,更是兴奋得停不下来,俨然把一个庭审现场变成了他的化学讲座。

不过,即便刘招华再怎么诡辩,也无法混淆真相。

刘招华的辩护律师在最后的陈述中说道:“我们在此恳请法庭网开一面,让刘招华今后还能有机会贡献出有益于禁毒事业或医药研究的力量。”

这个要求自然无法实现,因为法律是公正的、严肃的。投机取巧、偷换概念、或者以情动人,都无法撬动法律的正义。但这句话,却也向我们展示了刘招华本可能拥有的另一种光彩人生:化学天才,生物科学家,医药研发家......

他已经无法后悔,但他的故事,或许可以给外界一些思考和警示,有些错误不能犯下,不能弥补,也无法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