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米切尔”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20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中型轰炸机。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美制双发轰炸机,总产量大约11400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25资料图

20世纪30年代中期,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了“98-102号呼吁提案”,号召国内各航空公司设计一种先进的双发攻击轰炸机。在此之前,北美公司曾自行投资,研制过一种双发攻击轰炸机的原机型,但因机身粗大、发动机功率不足而性能欠佳,最后败给它的竞争对手——道格拉斯公司的DB-7轰炸机,也就是后来的A-20型攻击机。

A-20,机头机翼和B-25都挺像

1939年初,迫于欧洲局势,美国陆军航空队又要求有关公司提供先进轰炸机设计方案,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北美公司仅用了40天就提出了设计方案,最终这一方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批准,并签订了生产184架的初始合同。这就是B-25。B-25原型机于1940年7月4日完成机体静力试验,8月19日首次试飞,当年秋天第一批24架交付试用。试飞表明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着陆速度等性能都优于设计值,这些也为后来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的临时机场上起降提供了必要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一同款

B-25绰号“米切尔”,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现代军事航空的倡导人威廉·米切尔准将,这位米切尔其实和意大利人杜黑、英国人特伦查德一起,被视为空中战争理论的三位先驱。米切尔名气在圈外没有杜黑大,不过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预言日本人会在某个周末使用航空母舰从北方偷袭珍珠港,当时大部分人不屑一顾,不过后来证明,预言这种事,好的不灵坏的一般都真灵。珍珠港真的被炸了以后,美国人心念念的就是报复一下,由此也成就了B-25的传奇。

威廉·米切尔

但美国人使用“米切尔”去轰炸东京,倒不是为了告慰米切尔的在天之灵。美国和日本远隔太平洋,首先是美国当时没有能直接飞到日本的陆基战略轰炸机,而航母上的舰载轰炸机不仅航程更短,载弹量也更少,还必须把航母开到离日本相当近的海域才能够得着,美国当时航上力量相比日本还处于劣势,在双方已经开战的情况下,想要做到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隐蔽也是极难的,万一损失了航母,美国后面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最后想出的办法,是用航母载着陆基轰炸机,前出到日本附近海域后飞机升空、航母立即返航,飞机轰炸完以后继续向西飞到中国沿海着陆。为了适应航母上起飞的要求,这种轰炸机必然不能太大、起飞距离必须尽可能短,最后选中的就是B-25。任务是由战前曾是著名飞行员的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中校一手策划。

航母甲板上的B-25

B-25的定位本就是中型攻击/轰炸机,虽然载弹量并不是其所长,但机体相对轻小,好歹能搭上航母,航程也有近2000公里。但即使如此,参加任务的16架B-25还是极尽所能进行了减重,最后连一挺自卫机枪都没装,飞行员也进行了专门训练,终于达到了航母上起飞的要求。1942年4月18日,16架B-25在任务直接指挥官的率领下从距东京1200公里处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陆续起飞,每架飞机上携带了4枚227公斤炸弹,袭击了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和军事设施。虽说给日本造成的损失相比珍珠港不值一提,还损失了全部飞机,但这次行动还是极大鼓舞了美国军民的士气,同时也迫使日本对后来的作战方针做出了调整,催生了中途岛海战的爆发。杜立特起飞前还是中校,飞完回国 就成了准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黄蜂”号上的B-25机群

但这次轰炸,B-25原计划是从距东京880公里处才起飞,最后因为空中出现了日军巡逻机,为避免被发现,只好提前了300公里起飞。这300公里使得原有计划难以顺利完成。16架B-25中,1架由于燃料消耗过大降落在海参崴,被苏联政府连人带机一并扣押,机组人员1943年经伊朗回国;剩下15架飞机在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国军和日军交错的统治区坠毁,飞行员除少部分被俘或在迫降过程中牺牲外,大部分都得到中国的抗日军民救助,辗转到达重庆、桂林,然后回到美国。后来日本派10万军队对浙江等地进行大屠杀,共杀害平民25万人。这些情节在很多反映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影视中都有体现。

《决战中途岛》片尾截图

轰炸东京后,B-25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征战,一度获得“万能轰炸机”的称号。虽然载弹量甚至比不上图-2,但胜在机体大,改装余地多。因此有大量改型,其中B-25G型拥有一门75毫米口径的机炮,是二战实战中飞机中使用的口径最大的火炮,用来打装甲车、火车、小型舰艇等非常好使。B-25H则在保留75毫米机炮的同时,装备了14挺机枪;而B-25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B-25J,虽然没装机炮,但是却装了18挺机枪,在作战中用来舔地,让本子吃了不少苦头。这些改型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后来“炮艇攻击机”的味道。

75毫米炮

在我国,国民党空军和人民空军都使用过B-25。国民党空军自然是从美国接收,人民空军则一如既往来自缴获和起义。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有4架B-25轰炸机,其中2架是由国民党空军的起义人员飞回来的。不过这些B-25在我军中很早就退役,并没有发挥太突出的作用。到1954年,还有一架B-25由国民党空军第1大队上尉作战参谋黄铁骏和射击军械士刘铭三驾驶,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迫降于浙江三门。

不要问我为什么喜欢飞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