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防汛救灾”第十场新闻发布会 图据郑州发布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

8月2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第十场“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省长王凯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8月2日12时,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302人遇难,50人失踪。其中,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新乡市遇难7人,失踪3人;平顶山市遇难2人;漯河市遇难1人。

本次特大暴雨除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看来,这次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其首要原因是超标准的特大暴雨,也有一些值得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 受访者供图

杨明长期在河南工作和生活,著有《黄河简史》一书,对特大暴雨引发的水灾,特别是对黄河流域的变迁和发展颇有研究,以下是红星新闻记者和他的对话实录。

1.水灾如何形成?有哪些经验教训?

红星新闻:这次河南水灾,据媒体披露,郑州和新乡是重灾区,但媒体多从“后果”来呈现,如果从专业角度去看,应该如何看待河南这次水灾的发生?它是如何引起的?从降雨量及后果看,有什么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杨明:据气象部门分析,台风“烟花”在向我国靠近过程中,其北侧云带和既有的副热带高气压之间形成联通气流,持续向我国黄淮一带输送水汽,行进中受到太行山、伏牛山夹恃折返,形成了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区域的长历时强降雨。

本次河南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省会郑州及其北部的焦作、新乡、鹤壁等地区。最大1小时降雨201.9mm(郑州站)刷新了我国陆地小时降雨极值;最大24小时降雨696.9mm(尖岗站),也远超郑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此外,新乡也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之前,自7月11日至17日,发生了在河南省西部洛阳、焦作等地山区的降雨过程,形成了此次暴雨洪水的前锋事件。伊河、沁河发生超警洪水,当时的沁河山里泉水文站发生3800m3/s(注: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由于河口村水库(2017年10月刚刚建成)的拦蓄,将下泄水量控制在300m3/s,有效减轻了沁河下游两县五市的洪灾损失。

随着云气不断聚集,开始不断东移、北进。郑州是一个人口超1000万的特大型城市。贾鲁河环抱郑州城区,汇聚市区的所有河道后,流经郑州六区一县,南向流经沙颍河,继而汇入淮河。贾鲁河上游有常庄水库,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座中型水库。

与郑州隔黄河相望的是新乡。卫河发源于新乡西部毗邻的太行山区,它横穿新乡城而过,也是我国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共产主义渠是卫河的一条支流,也是新乡市重要的防洪、排涝河道之一。翻腾的云气,大量聚集,倾泻在郑州市区、新乡地区上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市白沙镇,志愿者李伟驾驶着铲车运送市民越过积水道路 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7月20日郑州境内的暴雨,导致郑州市区的主要河道大量漫溢,并汇入贾鲁河;同时,贾鲁河上游常庄水库发生多处管涌,为保障水库安全紧急泄洪。贾鲁河中牟水文站超历史最高水位1.71m,也发布了I级应急响应。

7月22日新乡境内辉县暴雨,导致共产主义渠多处漫决下泄,流入新乡市区,形成洪水倒灌,并漫溢进入卫河,洪水顺卫河下泄,新乡县、卫辉市、浚县、滑县等数十个地区相继受淹,河南省紧急启用崔家桥、良相坡等8座蓄滞洪区以减轻洪水压力。

这次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其首要原因是超标准的特大暴雨。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比如,我国大型城市的防洪标准一般大于100年一遇,但排涝标准相对较低,一般为5~20年一遇。城市内部河道的堤防标准偏低,宽度受限,导致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对于超出排放能力的洪水,也缺乏洼地等一些蓄滞洪的空间。

再比如,由于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流域主要面临的是水资源短缺问题,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即使能保持河道常年有水,受到大量闸坝影响,河道流动性也明显不足,就会存在河道淤积,堤防标准偏低,阻水建筑物多等问题,河道行洪能力也有所不足。

郑州市民相互搀扶穿过积水的马路。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 摄

红星新闻:这次水灾究竟和黄河有没有关系?新时期,黄河流域重大城市的建筑、治理,如何与黄河水系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杨明:华北平原分为海河流域、淮河流域两部分,而高悬的黄河河道,是这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当降雨发生在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时(主要是内蒙古的河口镇到河南的花园口区间),会发生黄河洪水,如1958年,黄河发生洪峰流量达22300m3/s的洪水。

当降雨发生在黄河北部的海河流域时,海河流域就会发生洪水,如1963年以河北易县为中心的降雨导致海河流域洪水。当降雨发生在黄河南部的淮河流域时,淮河流域就会发生洪水,如1975年8月以河南林庄为中心的降雨导致淮河流域洪水。

本次降雨,没有形成明显的黄河下游洪水过程。但是,由于黄河的悬河特征,一旦发生决溢,有可能造成海河、淮河流域的重大灾害。比如新乡地区,我们经常用黄河的河床比新乡市区高20米这一数据来说明黄河的悬河形势。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新乡地区的地势特点,由于处于太行山前倾平原和古黄河冲击平原的交界区,地势低洼。加之其西距太行山脉较近,不但面临海河流域自身暴雨洪水的压力,还面临黄河北泛可能状况下的洪水压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黄河下游河道所毗邻的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期的城乡建设规划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极端气候条件下,超标准的黄河洪水可能的淹没风险。对于一些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要交通枢纽、密集人口聚集区的选择,都要尽可能的避开高风险区,或者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2.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有四点可以考虑

红星新闻:过去,洪水带来的危害主要涉及农村、农田、农业以及农民,但从近期情况看,降雨并造成洪水等所带来的问题其实对城市的危害同样十分巨大,城市似乎并不能让人们感觉到更加安全,比如洪水时漏电致死等。这和城市自身存在哪些“城市病”有关?应该怎么做?

杨明:一般来说,大型城市的防洪标准相对农村、农田的要高一些。所以,以前我们看到洪水对农村、农田的危害情况较多一些。这次的问题是,在超标准暴雨洪水条件下,由城市内涝和城市周边水系综合影响下导致的洪灾。

众所周知,城市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地面硬化,这就导致城市自身的保水能力是比较低的,因此当天的降雨当天就会迅速形成内涝;此外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难免会形成大量阻水建筑物,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洪水的致灾程度。

由于现代城市人员密集,建筑物结构复杂,特别是有很多地铁、隧洞、涵洞等地下建筑物,因此,在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时,极易造成灾害事件。

当地时间7月17日,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埃尔夫特施塔特,一条公路被洪水淹没。图据美联社

红星新闻:城市防洪在世界范围内,是不是也是个难题?有哪些我们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吗?

杨明:实际上,城市防洪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对此,西方发达国家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1953年,受到风暴潮影响,荷兰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导致数千人死亡,其后开展了包括三角洲工程在内的大规模兴修水利工作。在2021年夏天的欧洲暴雨洪水中,造成德国170余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其毗邻的荷兰却损失较小。

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一个频繁遭受城市洪水侵扰的国家。早在1987年,日本曾经提出建设能够抵御200年一遇洪水的超级堤防计划,但是由于严重超出预算能力,最终不得不放弃。

2020年日本岛西南部的九州地区就遭遇暴雨洪水导致的严重水灾,当时局地24h降雨超400mm,导致15个县1160栋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水灾,大量工厂、企业停产,23所医院出现浸水、断水断电情况,造成57人死亡,17人失踪。

但是,在东京等大城市的地下,都建有超强的排水设施,对于减缓城市洪水的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要结合我们不同城市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特点,分轻重缓急,逐步的来解决城市的防洪问题。

初步考虑有四点:(1)市周边水系(含水库)的防洪标准应有保障。(2)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完善、规划建设配套的城市滞洪空间;提升城市内部河道排涝标准,并能够与城市周边水系通畅汇流。(3)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精细化管理,包括天气预报预警、重要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紧急避险设施等等。(4)加强市民防汛、减灾、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

3. 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我们该做什么?

红星新闻:《黄河简史》一书中,您提及2003年“秋汛”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之大,但降雨流量和历史上的流量值相比,又不算大,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治黄”的能力,究竟是增长还是减弱了?

杨明:2003年“秋汛”时,黄河河道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频繁的断流,以及多年没有经过大水冲刷,主河槽淤积严重,过流能力仅1800m3/s。在遭遇2500m3/s洪水时,控导工程出险,对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知道小浪底水库2001年建成,从2002年开始,已经持续进行了20余次调水调沙工作,黄河下游的主河槽过流能力已超过5000m3/s,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升了近两倍。

2003年秋汛,漫滩洪水造成一定的淹没损失,但同时也增加了河道的过流能力。对于提升此后大洪水的过流能力有益。实际上,这也是当时黄河调水调沙决策的理念之一。

对于黄河这样的河流,我们评价其治理措施成效时,不能仅仅看一时或局部,还要从全局和长期效益的层面来考虑。有时,局部的损失,也是为了长期的、更大范围内的安全保障。

如果从今天黄河下游主河槽5000m3/s的过流能力来看的话,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再就是,任何时代黄河防洪能力,随着外部水沙条件的变化,有所波动,是正常的。

我们黄河的防洪工程,不仅仅有大堤,是包括了水库、堤防、控导工程、蓄滞洪区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在内的系统工程。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岁岁安澜,说明我们应对黄河洪水“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措施是有效的。通过水沙关系调节,不断减缓黄河下游的河床抬高。长期来看,再加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都起到很好的作用。黄河防洪压力自然会进一步减小。黄河的长期安澜,是有保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援人员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傅庄堤上搬运沙袋,加固大堤 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红星新闻:从技术层面来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次水灾中,在新乡等地,堵住决口的办法主要通过开着汽车朝河沟里冲,用车堵住。这和您在书中提及的历史上通过草木编织后扔到黄河里是差不多的理念,不同的是,过去是草木,现在是汽车,我们治理洪水的技术和能力提升了吗?

杨明:对于江河的抢险技术问题,我们的原则是防范重于抢险,比如这次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群众众志成城,在卫河大堤上紧急抢险,防范管涌、漫堤等险情的发生。

一旦决口已经形成,由于口门处流速大、决口范围会不断加深、拓宽。受到地形、时间紧急等实际情况的限制,一般来说采用传统堵口技术的较多。

比如,1998年长江大水时,曾经用卡车进行九江河段的堵口,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采用1000吨的运沙船堵口才起到了作用。

红星新闻:您在书中提到一个现象,就是未来二十年,中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可能。这个判断和预测是如何得出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杨明:秦大河在《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曾经做出这个预判。他是基于不同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况,利用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并参考其他国家的模式预估结果,对中国未来100年的气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的预估。现在来看,结合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气温不断升高趋势,其判断是很有前瞻性的。

近年来,气温升高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多发,我国北方地区也承受这方面的压力。根据中国暴雨的历史资料来看,以郑州为中心,周边地区相同级别的降雨并不算少。比如2000年7月5日,河南延津胙城录得530mm(24h,下同)的降雨;1996年3月,河南林州771.5mm的降雨;1982年7月29日,河南宜阳石锅734.3mm的降雨,1975年8月,河南泌阳林庄1060.3mm降雨。

受到地形、气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北方地区是我国传统的水资源短缺地区,但是夏季风暴,又常常会形成暴雨,这就造成北方地区经常面临着春冬季水资源短缺和夏秋季防汛的双重压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紧迫性、必要性。自觉遵守《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在保护地球方面贡献出本国的最大努力,通过开展生态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以减缓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遏制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多发的态势。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我国也要通过不断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加强流域间水量调度以及洪水资源化等技术手段,再辅以普惠型的洪灾社会保险等管理手段。

总之,还是要发挥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4.黄河流域该如何联动治理和建设?

红星新闻:历史上看,黄河泛滥的后果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纵横25万平方公里。由此看来,结合当下城市建筑存在着泄洪沟渠排畅不及时、水泥硬化范围持续扩大,可瞬间吸纳雨水的海绵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等问题,黄河流域的治理如何联动起来?这次水灾的在河南泛滥,是不是意味着,在黄河流域中,其承担更多的蓄洪功能和作用?

杨明:这次遭遇暴雨的,有位于海河流域的新乡的母亲河——卫河;也有位于淮河流域的郑州的母亲河——贾鲁河,在历史上,它们都曾是黄河的故道。

如今的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是各自独流入海的水系,有的流域还呈现多条流路并行入海的态势,这是由我国境内各大流域的地势特点决定的,各流域也都有着各自配套的蓄滞洪区。

黄河,作为一条横贯我国东西的大河,对沿岸各省区的工农业生产、市政供水、生态保护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并通过引黄济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为外流域供水,发挥了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综合效应。

在历史上,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河床不断抬高,在黄河下游河段,相对于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地势特点,便形成了悬河态势,酿成的灾祸不计其数。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后,形成今天的黄河河道。每年汛期,黄河接纳了来自上中游的洪水、泥沙,通过两岸的黄河大堤,将其输送入大海。

应该说,黄河确保自身安澜,对黄河、海河、淮河三个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杨明撰写的《黄河简史》

红星新闻: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化云曾说,过去黄河总是决口,这并不是洪水太大,而是堤防太弱。今天,结合河南水灾以及全国各地城乡出现的内涝等问题,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吗?

杨明: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黄河堤防破败,加之中游缺乏控制性的水利枢纽,导致黄河决口现象频发。

我们今天的黄河的防洪是包括水库、堤防、控导工程、蓄滞洪区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工程,也确保了黄河七十余年岁岁安澜。

从这次特大暴雨导致的河南境内的洪灾来看,虽然这次暴雨洪水超出了我们某些河流的设防标准,但我们可能仍要据此对过去的暴雨频率洪水的分析做一些补充、校正。

此外,除了大江大河维持高标准的堤防外,我们对其他中小河流的堤防以及其上游的水库,可能也要做一个评估、分析,并进一步提升其防洪标准。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布局。此次暴雨洪水中反应出的问题,在国家水网建设的过程中都应有所应对,并通过编制、发布流域洪水风险图的方式,建立分级别的风险控制体系,以指导未来城乡建设规划的实施。

红星新闻记者 韦星

编辑 任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