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驱力系列,桃蛋妈连更两篇文章,一直在说同一件事儿——自驱力的关键,就是控制感。(文末有链接)

所谓控制感,就是让娃自主,孩子能决定的事儿尽量让他们自己说了算。

道理大家都懂,但实践起来却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我们放手不管,是期待娃能学习自动化,自己把自己管好的。怎么一放手,孩子反而放飞自我了?

前几天的文章下面就有这样一条留言:

孩子上初中后我放手了,结果孩子只知道玩游戏。所以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说真的,桃蛋妈之前也很疑惑,为啥别人家的娃没人管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家的娃非得盯着、管着才知道学习,一旦不管就啥也不干了呢?

真的是别人家的娃,生来就比我们家的娃自律、懂事么?

看完《自驱型成长》,我得替孩子们喊个冤。不是他们比别人放纵、懒散、不懂事,而是我们太焦虑,太心急了。

你的娃完全可以自律,只要我们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耐心。

今天,桃蛋妈就跟大家聊聊自驱力系列的第三篇——父母一放手就不学了的娃,怎么培养自驱力。

我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娃种种不主动、不上进的原因,分享让孩子自己掌舵,成为生活的主人的方法。

一旦娃能够自我驱动,那积极性和学习成绩都是咱们劳心劳力盯着管着所不能比的。

01

是谁在对孩子的学习负责?

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上小学二年级的8岁小女孩,另一个是上大一的19岁男孩。

二年级的小女孩学习从来不用别人管,都是自己安排,每天做完作业再出去玩。

而大一男孩呢,骗父母说自己一直很努力,没事儿就泡图书馆,实际上已经很久没去上课了,四门功课挂了三门。

一个8岁,一个19岁,两个孩子的差距显然不是大脑或者情绪成熟度的问题。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一种“谁对什么负责”的内在感觉。

问个问题大家就明白了:小时候,你家里是谁做饭?

因为我爸做饭太难吃,桃蛋妈小时候都是我妈做饭,我爸偶尔会搭把手或者做点简单的。但是全家,包括我妈,都觉得做饭是她的事儿。

有的家庭是爸爸做饭,这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是,这些经常做饭的人,通常就会认为做饭是自己的责任,他们不会等着别人催,是不是该买菜了,到点了该做饭了,酱油、醋还有么,哪里的菜新鲜......不用别人过问一句,他会安排得妥妥当当。

而那些等着吃的人,就没有这份儿责任感,甚至会因为玩手机入了迷而不想帮忙买酱油。

这个负责是实际上的负责、掌权,是大家的共识,并不是口头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孩子也会被这种“谁该对此负责”的意识驱使,如果周围的一切都告诉他“这事儿得你管”,那他就会负起责任。

8岁的小女孩是这样觉得的,但大一男孩显然不这么想。

在他之前的人生中,学习都是被强加在他身上的,都是父母在管。即使在学校里逃课、一挂到底,那也是父母该考虑的事儿。

这才是这两个孩子的根本差异。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差异,跟我们的大包大揽脱不了关系。

有的爸爸妈妈爱子心切,孩子成绩不好、或者跟同学闹了矛盾,家长一脸忧心忡忡,恨不得亲自出马替孩子扫清障碍。

我们扪心自问——

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这是谁的事儿?

孩子在学校跟同学有点矛盾,社交出了问题,这是谁的事儿?

谁家的孩子谁疼,但是,这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难题,是人家的人生境遇,而不是我们的。

我们的职责不是要包办孩子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们却切切实实地用行动告诉孩子:我才是你生活的掌控者。

举个例子,看看我们是如何剥夺孩子负责的权利的。

约拿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学习,他们给约拿做计划表、报班、请家教,能做的都做了。

为了更好地督促他,父母给约拿请了三个老师,一个家教,一个心理治疗师,一个专门的学校辅导员。他们会定期与三位老师沟通,探讨约拿的学习情况。

父母操心费力,约拿却像个没事儿人一样,厌恶学习,成绩毫无起色。

他们的所作所为,让约拿打心眼里觉得,学习这事儿由父母负责,不归我管。

还是做饭的例子,人家实际掌管厨房的人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个事儿,该买菜买菜、该做饭做饭。

而我们的大包大揽就像是,下厨的是娃,但说了算的是我们。是我们决定吃什么,去哪里买菜,每道菜怎么个做法。

这样一来,做饭就不是孩子的事儿,是父母的事儿,是父母安排他来做饭的。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即使那些事情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如果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儿,我会全力以赴。如果学习是父母强加给我的,那我只想搞砸它。

事实也是如此,在父母约定好做作业的一个半小时里,约拿啥也不干,等父母问了,再找借口。

所以朋友们,别越俎代庖,想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儿,首先我们就得把担子从自己身上卸下来。

然后用一言一行传达给孩子:

你的学习和生活,是你自己的事儿,爸爸妈妈会支持你、帮助你,但归根究底,你得负起责任来。

02

为什么你一放手,

孩子就放纵?

孩子的人生该由他自己负责。

但问题又来了,我放手,他放纵,我不管他的学习,他就彻底不学了,剧情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

别着急,这不是你的孩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会这样。

首先,孩子对自己负责这件事儿心存疑虑。

长期被父母管的孩子,他不需要多操心,时间到了自会有人来督促他、提醒他该干什么。

所以,当你一放手,孩子也在观察你:

妈妈说不管了,是真的不管了,还是说说而已?

我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她也不再插手了?

只有孩子确信,真的没人管,一切都得靠自己,他才能真正地不等不靠,迎头赶上。

上文提到的约拿,他的父母咨询过心理医生后决定,再也不管了,不管他作业做成什么样都坚决不管。

头几个月,约拿的作业做得一团糟,成绩也直线下滑。

不过约拿根本没当回事儿。

“学习是父母负责的”这个认知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即使爸妈一再表示不管了,他心里仍旧觉得:父母不会不管我的,如果成绩差到一定地步,父母还是会想办法帮我解决的,只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

约拿就这么混着,直到有一天,他的班主任告诉他: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你可能得复读一年才能毕业。

这时候,约拿开始着急了,因为多上一年就不能跟他的朋友们一起毕业了。这对他非常重要,父母却仍然没有要做点什么的意思。

约拿终于意识到,自己不管,就真的没人会管了。

于是,他开始主动学习,并且向父母求助,请父母帮他找个补习班。

最终,他如期毕业,上了大学,还学了心理专业,这可是他父母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所以,如果我们决定放手,就坚决一点,彻底让娃断了父母会救他的念想。

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胜任感。

孩子一直被管束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娃,不可能你一撒手他就能胜任。

孩子的胜任力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无意识地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特别不错:我讨厌父母管我,父母如果不管,我什么都能搞定。

阶段二,有意识地无能。

经过一系列挫折,你的孩子明白了:这事好像比我想得难,看来我得好好努力才行。

不管他最终有没有采取行动,他其实已经打心眼里明白了这一点。

阶段三,有意识地胜任。

这时,孩子开始认为:我真的花心思考虑过了,我觉得我的安排还不错,学习成绩也应该会好的。

这是个理想状态,孩子能够达到阶段三,我们就该满意了。

阶段四:无意识地胜任。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自我管理了很多年,学习、生活都处理得很好,基本不需要怎么费脑子了。

让娃建立胜任感的过程,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磨合,动态调整。

几乎可以肯定,孩子不会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到完美,也不会比你这个有好几十年人生经验的人做得更好。

他会摔跟头,但是伴随着每一个错误的发生,他都能发展出更好的行为直觉和自我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很重要。

我们不能一看到孩子出了错、犯了傻,就立马认定他不值得信任了,更不要说风凉话:

看吧,我早说过你不行了。

我们需要参与进来,帮他们收拾烂摊子,分析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经过几次摔打、磨炼,等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也慢慢达到了“有意识地胜任”这一水准,你就会发现:

原来你的娃也可以是个自律、懂事、对学习负责的孩子。

03

到底怎么管孩子?

让娃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建立掌控感,不是说,我们就该一脚把孩子踢进游泳池,然后告诉他,要么学会游泳,要么淹死。

我们得始终站在孩子旁边,我们的建议就像是孩子一路都用得上的救生圈,只提供支持和告知,却不刻意掌舵。

把自主权留给孩子,让他们多做决策,身体力行地传达给给孩子:

你的学习,你的生活,都是你的事儿。

有朋友会问:那我就什么都不管,孩子做的决策特别离谱怎么办?

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

1.明确规则,设置边界。

我们想让孩子自己掌控生活,首先得保证,他是一个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所以,我们得划定界限,明确好规则,让孩子在界限内探索,有操练的机会。

如果孩子触及底线,必须绝对禁止,没得商量。

2.只要孩子的决定不是特别离谱,那就听孩子的。

如果孩子的选择和你的选择存在冲突,我们应该向孩子承诺,你不会强人所难。

不管孩子最终作出什么决定,只要不是太离谱,哪怕这个决定在你心中并非首选,也应该听孩子的。

比如,你想让孩子上一个补习班,每周只需要3小时。上课的好处你说了一大堆,但孩子还是选择不上,ok,那就不上。

如果你逼孩子上,其实是在告诉他,他生活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爸妈手里。

如果你尊重他的决定,他就从你的行为中确认,学习真的是他自己的事儿,从而负起责任,分析每一次选择的利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视角。

临床数据表明,即使对于年幼的孩子,也完全有可能做出优质的决定。

你觉得他的决策能力差,有可能只是因为他缺乏相关的信息和视角。

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不希望他做出不靠谱的决定,那我们就把他们因为阅历不足而缺失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供他们参考。

补足了他们缺失的视角,孩子完全可以做出理智的决定。

书里有一个例子,有个孩子每天都去消防队做义工,学也不上了,一门心思地想当消防员。

父母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请来了专业的消防队员和学校的老师,大家一起讨论,不上学去当消防员这个方案可不可行。

讨论后才发现,原来在当地,当消防员也是需要学历的,辍学的孩子根本没可能。

知道了这一点,就没有了任何的疑问和犹豫,这个孩子重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之中,最终考上了大学,也实现了梦想。

4.别忽视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的意见相左,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

不是说我们要让孩子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说,无论我们多希望孩子克服负面情绪,我们都得知道,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

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不喜欢刚刚转入的私立学校,想回到原来的公立学校上学。

孩子的爸爸不同意,因为两校相比,明显私立学校的资源更多,教学质量更好。

想想咱们自己,你在大厂工作,拿着高薪,但被996搞得快抑郁了,大家却都劝你:忍忍吧,单位好、钱多,就够了。

名师、名校固然重要,但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并不比客观事实次要,它们都应该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孩子执意想回原来的学校,也可以接受。只要孩子能感到安心,并身处支持她的朋友圈,她完全能表现得更好。

看完上面的建议,你可能会觉得:天呐,太离谱了,孩子不想上辅导班,想从不错的私立学校转向公立学校,居然得任由他们去!

但这正是责任感建立的过程,孩子很聪明,他们不会听信我们嘴上的那一套,他们只会看实际行动。

如果我们的表现真的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他的事儿,他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即使不上补习班,没去私立学校,他也不会搞砸自己的生活的。

04

后记

建立孩子的自驱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得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忍住自己的担忧和关心。

尽管难,但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无数案例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对的。

看完这本书,桃蛋妈把深处父母控制之中的孩子分为两类:

一类乖巧听话,凡事都听爸妈的,却容易患上“空心病”,产生一种“一切都与我无关”的淡漠感,只想躺平。

一类特别叛逆,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跟父母对着干,试图摆脱父母强加的控制。

无论是丧、淡漠、躺平,还是叛逆,都是对父母控制的无声反抗。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沉重的教训: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掌控之中”。

爱子心切的爸爸妈妈们,眼光放长远些,把方向盘还给孩子,他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努力成就,静待花开,又何必急于一时。

PS,关于控制感,桃蛋妈已经说得够多了,自驱力系列前两篇的链接,放在了文末。下一篇我们转守为攻,聊一聊如何找到孩子的内在动机。

为啥你的娃那么佛系,好像没什么事儿值得他努力?

面对这样的娃,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下一期,我们会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娃找到热爱,奋力向前。

养娃路上,咱们一起探索、思考、进步,下期不见不散。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自驱力系列1: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驱力系列2:

拒绝躺平,培养一个情绪健康稳定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