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是很容易找到的,这体现在他在1868年所说的话——“弱国将被强国吞噬”。不可否认,俾斯麦的胃口是巨大的,他早前都忙碌于为普鲁士开疆拓土,并将一盘散沙的德意志邦国团结在普鲁士旗下变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但在普鲁士第二帝国结成之后,这位铁血宰相的策略便从扩张变成了维稳,计划为德国争取足够的发展时间。

俾斯麦的策略

俾斯麦的这一策略体现在他的外交手段上,他忧虑于法国在国力上的快速恢复,因此他极力的试图切断法国与其友邦和支持者的关系。为此,他选择拉拢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力求让上述二国与德国缔结为普通的盟友关系。

当然,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存在纠纷,所以俾斯麦也极力的促成巴尔干半岛的和平,以免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对德国与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的关系有任何不良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俾斯麦的策略在某个角度上是成功的,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分歧,并且彼此之间都有矛盾,甚至俾斯麦还一度促成了德国和奥匈在1879年签订了防卫同盟,导致了德国和沙俄的关系出现紧张。

但是俾斯麦又在1881年促成了俄、奥、德三国签署了“三帝同盟”,暂时缓解了三方的矛盾和分歧。尽管这一同盟在1887年结束,但是俾斯麦旋即又和沙俄签订了《双重保障条约》,规定如非德国进攻法国,或沙俄进攻奥匈,那么双方在与他国交战时,都将彼此维持善意的中立。

俾斯麦这一手不可不谓之高明,他用两次巧妙且具备欺骗性的外交手段,成功避免沙俄和法国缔结以反对德国为目的的“俄法同盟”,这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尤为重要。

但是为了防止沙俄在背后捅德国的刀子,德国在拉拢奥匈组建防卫同盟的同时,也在1882年将意大利拉入了防卫同盟之中。这一目的是为了防止若德国和俄国交战,俄国会从背后突袭奥匈。而意大利考虑到若遭至法国的攻击,那么德奥也会为其提供保护,便欣然加入了这一同盟。

一手是鲜花和美酒、一手是枪炮与战争,俾斯麦将自己的外交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成功地为德国构筑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周边环境。事实上,就算是那些彼此之间有矛盾的国家,也在他的斡旋下加入了同盟。

比如说罗马尼亚就是个例子,借由一些秘密运作使其同意加入同盟。而后塞尔维亚和西班牙也短暂地加入过这个同盟,尽管塞尔维亚与奥匈素有矛盾,而西班牙也和意大利矛盾颇深。

可以说,俾斯麦的策略是成功的,而他剩下的就是维持英国的关系,并要孤立法国这一德国在传统上的敌国。

对英法的策略

某个意义上来说,英国始终都是俾斯麦在外交政策上绕不过去的坎。当年的大英帝国是名副其实的大英,而非是如今的“带嘤”。举个例子,意大利在加入德奥的防卫同盟时,曾特意在条约上加入了特别协议,阐明了意大利无心与英国爆发冲突,更不会因为与德奥的防卫同盟而与英国交战。

当然了,这对于俾斯麦而言,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因为俾斯麦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和英国爆发什么冲突,他希望的是德国和英国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而非是让英国倒向德国的宿敌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俾斯麦自己对于英国的态度,也是在友好和轻蔑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取决于英国执政党的交替。如果是英国保守党执政,尤其是在过去由“老犹太”本杰明·迪斯雷利担任首相时,那么俾斯麦就会尤为敬重英国。

但如果是自由党执政,那么俾斯麦就开始看不起自由党领导下的英国了,主要是自由党在政策上经常摇摆不定。可反过来说,就算是迪斯雷利执政时期,英国也不敢坦言信任俾斯麦,尽管他们一度相信德国会是一个安全的盟友。

但对于俾斯麦而言,英国这种看法并不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他只要能够肆意玩弄和操控英国、俄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所谓渔翁之利,就是在某些事务上对英国进行让步,挑拨英国和法国的矛盾。比如说,在英国占领埃及时期,俾斯麦就公开表示了对英国占领埃及的赞同,因为他知道英国若占领埃及,则必然和法国交恶,英法的矛盾越大则对德国越有利。

但是也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内部进行殖民扩张的呼声越来越强,这使得德国和英国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幸运的是,俾斯麦在此前对英国的那些让步有了成效——英国保守党上台后,英德两国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俾斯麦趁机提出过正式结盟的请求。

虽然此提议在英国国内无疾而终,但是俾斯麦仍旧得到了些许利益,英国将黑尔戈兰岛割让给了德国,这对于未来的德国海军有很大帮助,并且也让俾斯麦得以安抚国内的殖民扩张浪潮。

截止到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的政治架构基本完成。德国一方面能够得到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支撑,而英国和法国也处于对立状态,法国即将被在欧洲政治圈内被隔离。可以说,这是俾斯麦的胜利,可是这一胜利也即将遭到破坏。

气球皇帝威廉一世

1888年3月9日,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病逝,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不过腓特烈也没能坚持多久,继位99天之后就去世了,所以皇位最后落到了腓特烈·威廉的儿子威廉二世身上。

当时威廉二世才29岁,而且性格十分鲁莽和自我,尤其是因为他的左手有残疾,所以他的性格更加不可琢磨。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威廉二世和俾斯麦之间素有矛盾,这一矛盾将在日后彻底毁掉俾斯麦的努力。

俾斯麦是个铁血宰相,这不光是说他在对外事务上,在对内方面也是完全一样的。而最为诟病俾斯麦这种掌权方式的,就是德国军队和总参谋部。

威廉二世则是他们打破俾斯麦这种掌权方式的突破口,威廉二世的成长轨迹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总参谋部和军队之中度过,这对于威廉二世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威廉二世此前从未对俾斯麦表现出明确的反对意向,可对俾斯麦的不满情绪却保留了下来。

当威廉二世继位为德国皇帝之后,他和俾斯麦的关系就变得极度恶化起来。俾斯麦从未想过年轻的威廉二世在性格上与他是这般水火不容,年轻的皇帝非常厌烦俾斯麦的骄横做法和大权独揽,德国官员面见他这位皇帝都需要俾斯麦的陪同才行,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威廉二世和俾斯麦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俾斯麦最后的执政生涯里,威廉二世和俾斯麦的关系急速恶化,从内政到外交方面冲突不断,俾斯麦无奈地表示“皇帝(威廉二世)像只气球,不把线抓紧,就不知道过一会儿他会飞到哪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俾斯麦在威廉二世继位时已经是73岁高龄,在和威廉二世的争斗里实在是力不从心了,最终只能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而威廉二世则爽快让俾斯麦辞职,并从此大权独揽,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进行了一系列让俾斯麦窒息的操作——他先和沙皇俄国的皇帝亚历山大三世交恶,接着又停止了德国两国之间的“双重保障条约”。

这还不算完,他紧接着又下令大肆发展海军力量,造成了德国和英国之间的矛盾骤增,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暴涨。

现在可好,俾斯麦辛辛苦苦努力了十几年,到头来被威廉二世在短短数年内就破坏得一干二净。不仅法国和俄国之间签订了俄法同盟,法国和英国也逐渐靠拢,俾斯麦的努力彻底失败了。

结语

当然,俾斯麦所极力构筑的欧洲秩序破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德国在商业方面的影响力日渐扩张,就导致了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摩擦。但在俾斯麦构筑的欧洲秩序和对外政策的处理下,德国和俄国不至于爆发冲突。

而威廉二世对俾斯麦政策的破坏性是难以言喻的,他将俾斯麦所有的努力全部毁灭,而留下的则是一个两极对立且矛盾不断的欧洲。在这样的环境下,俾斯麦为德国营造的优越环境荡然无存,日后战争的爆发也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