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敦煌莫高窟161窟的墙皮严重起甲,一旦空气流动,窟顶和四壁上的壁画就纷纷往下落。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对所里的修复师李云鹤说:“161窟倘若再不抢救,就会全部脱落。你试试看,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接到任务的李云鹤钻进洞窟,开始利用自己实验的材料和工艺方法进行修复。当时修复没有仪器,全部靠土方法。如要分析壁画里面用的麻、棉花等含量,需要先漂洗实验品,然后放在炉子上烘干,用秤去称。终于,他们实验出了一种材料,按几种比例调好以后,分成若干块,在炉子边放一块,太阳下放一块,拿到九层楼顶上放一块,看看哪种材料比较好。

700多天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 这也是敦煌研究院首个自主修复的洞窟,揭开了敦煌壁画修复保护的新起点。“我做的工作可值了,壁画上的菩萨虽然不会说话,但天天对我笑眯眯的啊!”

时光飞逝,1988年,李云鹤到了退休的年纪,他被敦煌研究院返聘继续修复工作。如今,88岁高龄的李云鹤依然每天背着工具箱,为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治病”,让这些昔日的艺术瑰宝重现光彩。在敦煌坚守一辈子,修复无数珍贵文物后,李云鹤仿佛和敦煌融为了一体,他也在2018 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与莫高窟的偶然结缘

1956年,高中毕业的李云鹤,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参加建设,途中他前去探望在甘肃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舅舅,便在当地逗留了几日。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四处“招兵买马”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常书鸿邀请他留下来。

一开始,李云鹤从打扫洞窟卫生做起。即便是寒冷的冬天,由于拉着牛车一趟趟来回清理积沙,他总是累得满头大汗。在打扫的过程中,李云鹤在莫高窟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面积的精美艺术,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太感动了”。但同时,很多洞窟疮痍满目,残损的壁画像雪片一片片地脱落,他看着就仿佛自己的皮肤一块块往下掉,心疼不已。

三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公投转正的新人。转正后,常书鸿所长对他说:“小李,我要安排你做壁画彩塑的保护工作。这个任务你肯定没做过,咱们国家也没有人做过,就看你愿不愿意学。你可以试着先清理洞窟脱落的壁画,把那些东倒西歪的塑像先固定住,不要让它毁掉,然后再考虑怎么治‘病’。”

改造与发明修复工具

正是常书鸿的嘱托和信任,李云鹤用一生的坚持与执着来回报。起初,接受修复重任的李云鹤,却面临着修复手段与设备的双重匮乏,那个时候什么条件都没有,不要说实验仪器,连放大镜都没有。

1957年,文化部邀请一位捷克专家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担任助手,仔细留意专家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捷克专家用一些白色牙膏状的材料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制成黏接剂,再用注射器往壁画起甲的地方推送;待壁画表面水分稍干,把纱布铺到要加固的壁画上面,用木棍在上面滚。

捷克专家待了两天,就离开了,他加固的壁画也不太成功。因为胶的比例太大;纱布铺到壁画上面滚压的时候,纱布的纹路密密麻麻地都印到壁画上面去了。

李云鹤开始想法改进修复方式,注射器在石壁上用还可以,在顶部就不行,用力小了,胶水就顺着针头淌下来;用力大了,就把起甲壁画打掉了。怎么改造这个工具呢?有一天,正四处留心的李云鹤,偶然看到同事的小孩一个量血压的气囊在玩,顿时找到了灵感。他用糖果换来了这个打气囊,把注射器的玻璃棒去掉,将气囊直接绑上针管,成为由他“独创”的灌胶修复工具。这个非常好用,从那个年代用到现在,还在沿用这个工具,只是后来改用吸奶器的胶囊了。

另外,滚压壁画时不能用纱布了,那用什么样的布料呢?这个布料既要光滑,还要吸水。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李云鹤实验了好多种,最后就地取材,选择美术组裱画用的纺绸。它纹理细密,既吸水又光滑,铺到壁画上滚压时不会印出纹路。就这样,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起甲壁画的工具和修复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画学雕塑增强技艺

修壁画、雕塑的人,若不懂壁画、不懂雕塑,是修不好壁画的。比如,壁画怎么做的,用了哪个时代的颜料,怎么印染上去的,不知道壁画的制作过程,地仗用了什么材料,哪个时代,有什么特点,就无法完美地还原艺术品历史的风采。为了更好地进行修复工作,李云鹤向常书鸿所长表达了学习的要求,常所长也很高兴,安排他跟着敦煌的“活字典”史苇湘学线描临摹,跟文研所第一位雕塑家孙继元学塑像雕刻。

同时,李云鹤还跟着其他专家学习了做模、翻石膏。再回到修复上面,感觉底气越来越足,见到壁画,就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了。他也明白了早期的壁画不容易起甲,因为它没有白灰层,它的脱落是一点一点地脱落。隋唐以后有白灰层了,才开始起甲。李云鹤也由此慢慢成为了敦煌“百科全书”式的修复师,也开始承担了诸多重要洞窟的修复工作。

守护文物65年成果累累

工作65年来,李云鹤修复壁画近4000平方米,修复、复原塑像500余身,写下了100多本修复笔记,建立起科学的修复工艺流程,让流传千年的敦煌艺术,在自己手中绚烂重生,再续辉煌。同时,他也走出敦煌,参与全国各地的重点文物修复工作。

1975年,李云鹤创造性地对220窟甬道西夏壁画进行了整体剥取、搬迁、复原,并且把西夏壁画续接在唐代壁画的旁边,从而使两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展现在一个平面上,让被掩埋的久远历史遗迹光彩重现。

1991年,李云鹤主持修复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他将地仗层与墙体整体剥取,把原修复材料切割成马赛克大小的方块“疏筋”“松绑”,再精确调整平整度、精准拼对壁画接缝、背泥1厘米加固地仗层,最后完整地把壁画固定在金属骨架上,然后挂在载体上,成功解决了既往文物保护中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壁画卷曲的问题。他更是国内原位整体揭取复原大面积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4~1995年,李云鹤主持青海塔尔寺弥勒殿壁画保护和大殿建筑修复。他采取壁画整体剥取、原位固定、砌好墙体后再平贴回去的高难度修复技法。2006年,他主持修复国内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杭州凤凰寺穹顶壁画。2015年以来,他常驻榆林窟,主持修复第6窟24米高的大佛像。

李云鹤的修复方法也得到了国家的嘉奖, “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敦煌壁画颜料X光谱分析及木构建筑涂料”两项成果荣获文化部一等奖。李云鹤2018 年荣获甘肃省“陇原工匠”荣誉称号及“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当选 2018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直到颁奖的前一天,他还在四川新津县观音寺修复壁画。

壁画和塑像也是有生命的

李云鹤原本可以光荣退休,但他说,“现在,文物保护、修复事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我舍不得离开。”如今,88岁高龄的李云鹤仍然在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近年来,他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言传身教、培育新人上,一边自己动手修复,一边指导年轻人工作。他说,“做得再好,我感觉还是不满意。因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下来的文物,如果在咱们这一代毁掉,对得起祖先和子孙吗?所以见到有些人不认真干,我就会跟他们发脾气,告诉他们要善待文物,壁画、塑像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只是不会说话。它们要是会说话,就会去告你,你这样虐待它。我希望他们认认真真地修壁画。修壁画没有细心、决心和耐心,是绝对搞不好的。”

如今,李云鹤带出来的学生,大多已是壁画、彩塑修复项目的带头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更让李云鹤欣慰且自豪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辈、孙辈也加入了文物保护的工作中。

“壁画医生”李云鹤——2021“未来中国·工匠力量”《智慧蓝领》第四期将于8月7日周六晚18点,在百度百科、光明网、网易新闻、“我们的太空”知乎号、快手号、“之知科普”抖音号、头条号、微博等平台进行直播。

2021“未来中国·工匠力量”《智慧蓝领》大型线上直播节目第一季邀请到四位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国工匠来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与精湛技艺,节目将采取嘉宾演讲、主持人问答的形式,围绕“挖掘精益技能,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展示技艺技能,传递工匠精神。

四位工匠分别是在万米马里亚纳海沟为深海科考队作设备保障的“深海匠人”周皓、巧妙搭建世界最大“天眼”FAST的“空中拼图”匠人周永和、摸索出以自己名字命名桥吊法的“桥吊状元”竺士杰以及88岁高龄仍坚守在壁画与彩塑修复第一线的“壁画医生”李云鹤。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