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可夫当时43岁,少年时代当过工人和见习水兵。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军事教官训练部,是最初的“红色指挥员”之一,内战时代,崔可夫是一个仅有19岁的少年团长。苏俄政权稳固后,他在红军中晋升到了将军阶级,并且两次被派往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是大革命的1927年,当时崔可夫的身份是军事顾问;第二次是1940年12月—1943年3月,身份是驻华武官,其间与蒋中正打交道的过程都被崔可夫写入了《在华使命》一书中。1942年3月,他回到苏联,不久就主动请求上前线,并一度担任第64集团军代理司令。

崔可夫在苏联的全部集团军司令员中可能是最出色的一位。他虽然年轻,但经验却很丰富,且像猎人一样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并给予致命一击。在顿河前线一片混乱,苏联的将军和士兵都被德军凶猛而精确的地面攻击,以及漫天飞舞、肆无忌惮的德国飞机打得晕头转向,心理上自卑沮丧之际,崔可夫却通过观察发现敌人并非无懈可击,他注意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炮兵并没有进行精确的徐进弹幕射击,也没有闪电般的火力机动和火炮机动,而是缓慢地逐次摧毁苏军的堑壕;德军的坦克严重依赖飞机和步兵配合。一旦失去这些,他们几乎无法进攻;德国的步兵行动并不迅速,冲锋时也不很凶猛,而且总是盲目用冲锋枪射击(甚至是在射程以外),似乎子弹相当充裕。由于害怕遭到夜袭,德军阵地在晚上也总是被曳光弹和各种颜色的信号弹照得通明;德国人的调动也并非无法发现,因为他们的车辆在夜间行驶时,总是开着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