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9级生信班 瞿智源

摘要:作为宋朝典型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宋词不仅音韵和谐,承载王朝的盛衰,也展现出宋朝高超的文学底蕴。豪放派作为宋词的典型代表,涌现出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先后辉映,共灿文苑。本文着重分析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上展现出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诗词比较;苏轼;辛弃疾

作为宋词的经典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出自苏轼与辛弃疾之手。两首宋词气势恢宏,均属于豪放派的代表作。两首词均采用借怀抒怀的表现手法。但仔细品读仍旧发现两首词的差异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将个人的政治遭遇与自然环境紧密集合,从而展现出面对人生挫折后的达观情怀,这首词的情感具有多重性:凄楚和乐观;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融合了个人经历与家国命运,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情怀,故而在豪放情感中凸显出激愤与悲壮的情感。为此,在两首诗歌的阅读赏析中,需要做好对比阅读分析,同中求异,从而激活思维,深化理解,提升古诗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

1.创作背景比较

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在赏析品读中,需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经历品读情感。两首词均借古抒怀,凸显出自身的情感。为此,两首诗歌的差异性与词人的人生经历与遭遇相关。

苏轼一词词由苏轼于元丰五年创作,此时苏轼由于“乌台诗案”牵连遭贬,为派遣忧愁,寻求超脱,苏轼在被贬期间登山临水、凭吊历史古迹。在元丰五年,苏轼泛舟游览赤壁矶,苏轼观看到江面的壮丽的江山风景,顿时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该作品中词人在上阙追忆三国周瑜的丰功伟绩,下阙则抒怀了自身对于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辛弃疾的创作该词时正值抗击金人入主中原,积极筹备军事进攻事宜,另一方面词人在政治上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但都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并由此遭受到主流政权的疑忌以及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的雄图大志再一次落空。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来到北固亭怀古忆昔,抒发自己的感慨。在此氛围下,词人感慨万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不朽杰作。

为此,通过对比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得知:苏轼与辛弃疾在创作时均属于仕途不如意,报国无门的情况。当两位词人登高望远时,会追忆江山胜景、历史遗迹,并感念先人的丰功伟绩。在此背景下,词人思潮腾涌,想要借怀古抒发内心的深沉感慨和抱负志向。

2.思想内容比较

通过对苏轼一词内容的分析可知:词的上阙着重歌颂了赤壁,下阙侧重写人抒情。词人上阙中借助想象的手法刻画周瑜的儒将形象,下阙则运用对比手法,将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身的年老无为对比。最后,词人在诗词中以“故国神游”“人生如梦”收笔,从而回转现实,表达自身怀才不遇。

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展现作悲凉、怅惘、爱国。诗词的上阙展现辛弃疾北伐抗金的决心。下阙则引用典故凸显出词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下阙内容笔锋一转,从怀古转入忆昔,回归现实的同时展现出词人收复中原的信念。最后,词人以廉颇自喻,表达了自身强烈的为国杀敌愿望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通过对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对比分析可以得知:苏轼的词利用大江风景进行自我情感表达,感叹自身壮志难酬。而辛弃疾的词则借助用典手法,展现自身对于历史人物的歌颂,从而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讽刺谴责,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路的愤懑之情。

3.艺术特色比较

两首词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并怀古伤今,展现自身的政治保护。但两首词在艺术特色方面仍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在艺术风格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更多的彰显出旷达豪迈、超逸洒脱的情感,诗词的语言则较为生动有力,感情则是豪放与清旷兼有。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的展现出沉郁顿挫情感,诗词的语言则精炼深刻,在凸显出豪放的同时,展现出一些悲壮。

而在诗词的表现手法上,苏轼的词借助赤壁景色展现周瑜等历史人物的豪迈,表达词人的壮志豪情。而词人在写作上则实现了写人、写景、咏史、抒情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身对于英雄人物的缅怀追忆,并由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凸显自身建功立业的追求。而辛弃疾的词则实现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融合,词人从现实政治角度入手凸显自身的爱国情怀。

再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书写中,词人运用了烘托、对比等多种手法,从而实现虚实结合,在歌咏赤壁的壮丽景色同时,为下阙历史人物的追忆做出了烘托铺垫。不仅如此,苏轼在描写小乔出嫁情形,主要目的在于衬托周瑜英姿雄才,最终表达自己年老无为、壮志未酬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采用用典的写作手法。该手法的运用实现了诗词思想意蕴的丰富,从而寄托词人深沉复杂的思想情感。诗词中孙权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收复失地的心愿,而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典故则进一步讽刺当权者不作为。而"元嘉北伐"失利事的运用则影射南宋"隆兴北伐"。最后一句,词人借助廉颇的典故展现出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但是自己政治不被重用的惆闷之情。

总而言之,两首词均为豪放派的诗歌,但是两首词仍旧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为此,在两首诗歌的学对比中,需要用心品味,并对情感进行推敲琢磨,从而感受艺术魅力。

4.感情比较

苏轼的词凸显出苏轼的豪迈旷达心境。苏轼在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政治低谷期,但其仍旧勘破人生,借助自嘲的方式展现出自身的洒脱大度。事实上,词人以借酒以酹江月的方式凸显自身的超脱世俗,全词并未展现出词人的沉沦与忧愁。而辛弃疾则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结尾,该句表现出词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并表现出自身的不甘心,热心报国之志终不能捐弃放下。

结束语:

作为我国的艺术表现形式,宋词尽管在风格上相似,但由于词人人生经历的差异性,故而导致词曲的情感、表现手法存在不同。本文着重分析了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在展现出两位词人的才情之外,分析了两首词在情感、艺术手法、创作背景以及思想内容上的差异性。笔者认为,随着对于两首诗歌的分析深入,可以为宋词的对比赏析提供借鉴,实现文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妍.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实践——以《苏轼、辛弃疾怀古词比较鉴赏》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3):121-122+125.

[2]钱锡生,田友蓝.论戴复古词对苏轼、辛弃疾词的接受[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38(02):64-69.

[3]刘飞.试论“教—学—评”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设计——以苏轼《赤壁怀古》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