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系列6

作者:桅杆

粟裕与林总,都是我军的战神级人物。两人相似点很多,交集很少,英雄相惜。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这两位战神的关系。

(一)一同从南昌到井冈山,长征后殊途同归

两人同龄,都出生于1907年,粟裕大4个月。两人都是年少从军,林总略早,且起点更高,1926年3月进入黄埔四期学习,当年10月毕业后派到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二次北伐。粟裕1927年5月在武汉进入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24师教导队并担任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都参加了南昌起义,此时林总任73团3营7连连长,粟裕任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林总和粟裕都跟随朱德和陈毅的率领下,辗转进军湘南。1927年10月,在著名的江西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林总和粟裕都在那800多人的队伍里。

后来流传一个说法,包括粟裕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说林总在此期间曾经“动摇,开了小差”,后来因为“走投无路”又归队了。历史地看,这个传言是某个时点以后出来的,与林总的性格及前后经历完全不符,所以不足为凭。在随后的大庚整编中,粟裕被安排到五连任指导员。此时,林总和粟裕同是连级干部。湘南暴动后,林总的军事才能开始展现,并得到朱德的赏识,在1928年3月被提升为营长。

上井冈山后,林总的进步明显加快,1928年底升任红4军主力红28团团长,1929年3月任红4军第1纵队(师级)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军团长。相对而言,粟裕就显得大器晚成了:1929年9月才由连长升任红4军第1纵队2支队(团级)党代表,1930年12月任红12军65师师长,1931年10月任红4军参谋长,1933年11月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相比而言,林总在1929年初就走上高级军事指挥员岗位,并一直在红军主力部队任军事主官;而粟裕虽然从1930年底也走上高级指挥员岗位,但一直在非主力部队。

1934年7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七军团受命担负抗日先遣队任务,从瑞金出发进军皖南,从此离开红一方面军和决策中枢。11月初与红10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仍任参谋长。1935年初,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失败,粟裕率领先头部队800余人在敌人合围前冲了出去,到达闽浙赣根据地,随即任新组建的红军挺进师师长,从此与上级失去联系。独立坚持三年游击战。而林总率领红一军团参加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林总率115师首战平型关,威名扬天下。而此时,信息闭塞的粟裕才知道已经开始合作抗日。粟裕率部编入新四军后,任新四军二支队(相当于旅)副司令。平型关大捷后不久,林总被晋军误伤,离开抗日战场。而粟裕先是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东进侦察,并在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取得江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巧的是:两人在抗日战场的首战,都是伏击日军运输队,只是粟裕的战斗规模要小得多。此后,粟裕率部开创苏南、苏中根据地,抗日战争打满全场。

抗战胜利后,林总进军东北,任一级战略区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后成为东北的“一把手”;粟裕任二级军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此后,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崭露头角,进入主席的视野,地位迅速上升,后成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两人指挥的军队在五大野战军中规模排名第一、第二,对解放战争的贡献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此外,两人在战争年代都负过重伤,都经历过九死一生,后来身体都不大好。

(二)林总性格更刚硬,粟裕处理人际关系更差

粟裕和林总身材都不高,外表文静、儒雅,但性格非常刚硬或者倔强,但某种程度上林总的性格更刚硬一些。两人都敢于向上级提不同意见,但由于经历不同,长期远离中枢的粟裕往往顾虑很大,更加谨慎,常用“斗胆直陈”这类谦卑的词;而一直在主席身边的林总则没有这一顾虑,甚至在电报中“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粟裕1958年被批期间,被迫做了8次检讨;林总有错误也认、也改,但似乎没有违心做检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总有些孤僻、清高、自负,不大懂人情世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粟裕也差不多,只是略好一些罢了。两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抽烟、不喝酒,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不爱玩、不喜欢交际。看书、看地图、思考问题是两人的共同爱好,粟裕还多一个开车的爱好,林总生活上更乏味。两人的语言都比较金贵,话都不多。

两人打仗都精于计算,机敏、刚毅、果断,善打巧仗,也敢打硬仗。在指挥风格上,由于两人所经历的环境不同,粟裕更敢于冒险,林总相对更谨慎一些。林总就曾经说过,粟裕打的一些仗,他是不敢下决心的。两人都善于总结战场经验和教训,因而每打一仗,进步一点,所以仗越打越精,败仗很少。战神就是这样炼就的。

类似粟裕和林总这样性格的人,一般朋友都不会多,人际关系上都不大好。但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林总的人际关系似乎更好一些。这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红军时期的战功和资历,二是主席的充分信任。因此,林总的威望相当高,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与之共事的人都很尊重他,相处也不错。一个很好的例子:林总出任东北“一把手”,让三个委员当副手,从没听说过有人不服气或反对他的。而粟裕的人际关系一直处理得不大好。之前的不好说,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任挺进师师长的粟裕,与政委刘英到了各自行动、见面相互武装戒备的程度。当然,其中的主要责任并不在粟裕。在华中野战军时期,粟裕与政委谭震林的关系也有点紧张。在华东野战军期间,与陈毅的关系固然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但也不是那么简单。性格孤僻、刚硬、清高、自负,资望不足以服人,却又战功卓著。在斗争的年代,这是粟裕人际关系更差的根本原因。

(三)林粟之间英雄相惜,神交日久

林总与粟裕交集不多,1931年10月,粟裕调任红4军参谋长,当时军长为林总。这是两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共事,时间也就几个月。但笔者相信,这段短暂的共事,彼此肯定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解放战争时期,两人虽在不同的战场,但彼此相当关注。1946年9月12日,林总专门致电总部:“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其中苏北作战经验,就是指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林总非常注重收集和研究华野的作战经验。同样,粟裕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说林总“有头脑,会打仗”。

1958年粟裕被批时,林总秉承其一贯的风格,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粟裕说了话。随即,粟裕被免去总长职务,调任军科院副院长。有个首长在谈话时对他说:“在那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到部队去跑了。”从此,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据说,同样不善于也不喜欢交际的林总,在粟裕蒙难后,曾经专门找粟裕谈心,认为粟裕长期远离中枢,“缺少斗争的经验”。

1959年,林总主持军中日常工作后,注重发挥军科院的作用,经常让粟裕参加一些会议,听取粟裕的意见。林总的身边人在回忆录中说:“林总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却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1965年10月,林总到上海,专门约正在上海养病的粟裕,畅谈良久,并叮嘱粟裕“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有说法认为,粟裕诗作“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就是这次见面后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中苏边境紧张期间,林总请粟裕带队考察边境,研究提出防御作战方案。对于一生只会打仗的粟裕而言,不让去部队,其内心的郁苦可想而知。林总却让他“多到部队去跑跑”,让他考察制定作战方案,既是看重粟裕的军事才能,更是用心良苦。但粟裕在回忆录中,却说了林总“动摇、开小差”的话,这又是什么原因?颇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