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展现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一场激烈的正面对抗,展现出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矛盾,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助攻,贾宝玉夹在母亲和黛玉之间的为难,王熙凤暗中的周旋。

薛宝钗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拆散宝黛的险恶用心和绿茶言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公然挑拨离间,怪不得黛玉骂她“心内藏奸”,连宝玉都忍无可忍的要撵她走。

林黛玉说错一句话,得罪王夫人,宝玉高情商撒谎说笑哄母亲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刚刚经历了“闭门羹事件”,写出了哀怨缠绵的《葬花词》,贾宝玉追上来解释清楚后,两人和好,这时候丫鬟来请他们去吃饭。

宝玉和黛玉一直都是跟着贾母一起吃饭的,可能是贾母屋里的饭还没摆好,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王夫人屋里说话。

注意这时候在场的人员有这么多:王夫人、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迎探惜三春,还有在里间屋里监督仆人干活的王熙凤,以及屋里伺候的一些丫鬟和婆子。

这时候王夫人破天荒地对林黛玉说了一句话:“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这是林黛玉贾府后多年来,作者第二次写到王夫人和林黛玉有交集,但是比上次劝林黛玉不要招惹宝玉还要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林黛玉在贾府多年,在贾母和宝玉的宠爱中早已经放下隔阂,不再是那个初进贾府小心翼翼的状态。

虽然现在的黛玉成了孤女,可林大家大小姐的脾气又回来了,自尊骄傲,率真嘴欠,有啥说啥,根本不会刻意奉承讨好任何人。

林黛玉对王夫人说:“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这两句短短的对话告诉我们大量的信息:王夫人为了跟贾母示好,主动请了一位鲍太医给黛玉看病,还给开了新的药方,但是贾母和林黛玉都不领情。

林黛玉所说的“也不过这么着”翻译一下就是“不咋样”的意思。

贾母一定也是认为鲍太医医术不行,黛玉吃了药没有起色,还不如贾母御用的王太医管用,所以才会叫林黛玉不要再吃鲍太医的药,继续吃王太医的药。

你说王夫人听了这话,心里啥滋味?听王夫人管林黛玉叫“大姑娘”而不是林丫头,就知道她们平时很生疏客气。

这王夫人好不容易想起来要表现一下作为舅妈对外甥女的关心,作为主母对客居养女的照顾,作为儿媳妇对婆婆膝下宠儿的在意。结果,人家祖孙俩都不给面子,根本不稀罕。

这就是拍马拍到了马腿上,又难堪又尴尬,这一屋子的人,尽是些晚辈和下人,王夫人实在找不到台阶下了。所以王夫人沉默了,林黛玉这犀利的话她实在没法接。

贾宝玉非常聪明的看明白问题所在:林黛玉心直口快说错了话,贾母没给王夫人留面子,王夫人很难堪。他赶紧跳出来帮王夫人解围,帮林黛玉善后。

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宝玉一时也想不到很好的说辞,只好为王夫人解释,说她不懂林黛玉的病情,林黛玉不适合吃煎药。

这就很聪明的转移了矛盾,肯定了王夫人对黛玉的关心,至少帮忙请太医什么的。可是王夫人又不是医生,不懂医术,她哪里知道谁更适合林黛玉呢?

所以,这样说起来,鲍太医的药不好使也就情有可原的了,王夫人果然没有那么尴尬了,见了宝玉给的台阶顺着就下,随口就说:“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

不愧是贵妇圈子里历练出来的当家主母,这点儿小事还难不倒王夫人,编瞎话也是张口就来。宝玉见王夫人肯说话了,就开始互猜乱猜丸药的名字,逗王夫人开心。

王夫人这时候基本也想起来一些丸药来了,要知道王夫人屋里有好多药材,荣国府里配丸药的事情,她也是直接负责的,只是名字及记不真切了,又因为信佛,就把“天王补心丹”说成了“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

幸亏宝钗在旁边神助攻,说得明白才把王夫人说笑了。

宝玉也趁机打趣说王夫人被“都是叫金刚菩萨使糊涂了。”王夫人骂宝玉虽然粗俗,但是好歹大家都笑了一场,刚才的林黛玉说错话捅的篓子算是兜回来了一点。

在王夫人建议买一些“天王补心丹”给黛玉吃的时候,宝玉忙阻止了,因为药是不能乱吃的。

如果王夫人真的买来“天王补心丹”,林黛玉吃还是不吃?贾母会不会过问?万一吃坏了谁负责?如果不吃,王夫人是不是又要生气,贾母是不是又觉得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玉的脑子转的很快,他编了一个谎话来插科打诨,既让王夫人不尴尬,还能彻底绝了她去掺和林黛玉请医问药的事情。

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宝玉故意说了一大堆名贵的药材: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还要古墓中出土的珍珠做君药。为了增加可信度,故意拿呆霸王薛蟠做筏子“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然后还让王夫人去跟薛宝钗求证。

宝玉笃定了王夫人不会去跟薛蟠求证才敢信口开河的,薛家从当初进贾府到二十八回,一共也没有过了几年时间,听听宝玉这么说就知道是在胡扯了。

要是这药这能治好黛玉的病,宝玉早就求着贾母配好给黛玉吃了。

可是,宝玉没料到的是一向好说话,又爱奉承长辈的宝钗不愿意帮他

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也夸宝钗好孩子,不撒谎,也是认为宝玉是在说谎。

林黛玉就更有意思了,她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宝玉。后来更是直言宝玉说谎哄人罢了。

林黛玉的意思很明白,她知道宝玉是在帮她遮掩,哄着王夫人,可是她并喜欢宝玉刻意的这么做。

在这些人情关系中林黛玉一直都是很随缘的,喜欢她的人她真心相待,不喜欢她的人她也不在乎,得罪不得罪的都那么回事,她再怎么爱宝玉,也不会刻意讨好奉承王夫人。

这时候公关大师王熙凤听不下去了,她在里间屋里听的明明白白,赶紧跑过来帮宝玉圆谎,一起哄王夫人,要不然这事儿闹大了贾母脸上也不好看。

于是王熙凤说薛蟠真的配药了,而且还亲自去找她要珍珠,她现拆了两枝珠花儿给他,还送给薛蟠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个面子。

王熙凤和薛家的关系虽然是表亲,但是十分冷淡,她不和宝钗说话,宝钗也常讽刺她,她和贾琏两口子背地里管薛蟠叫薛呆子,十分嫌弃他配不上香菱。

这会儿王熙凤故意跑出来帮宝玉圆谎,还把自己和薛家的关系说的这么融洽。王夫人听了岂有不高兴的,宝玉说的是真是假不重要,薛蟠配药不配药也不重要,反正她也不是真心要给病西施林黛玉治病的。

对王夫人来说重要的是儿子宝玉,和内侄女王熙凤都是向着自己,愿意哄着自己的。既害怕她因为林黛玉生气,也害怕她和贾母因为林黛玉闹矛盾,还愿意给薛家面子。

有了王熙凤的帮助,宝玉这个神奇药方的谎话圆上了。王夫人就可以有正当理由以后不用再管林黛玉的病了。

因为她信佛,宝玉说的这个药方是要挖坟掘墓的,王夫人这才如释重负:“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潜台词就是反过来告诉贾母和林黛玉:不是我不给请医问药,而是林黛玉这个病就是去挖坟掘墓配神药都不灵,我请的鲍太医不灵可太正常了,不能怪我呀!

至此,王夫人因为鲍太医丢掉的面子算是彻底找回来了。

宝玉顺势让黛玉来跟王夫人和解,黛玉也很机灵过来拉着王夫人说:“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支吾着我。”王夫人也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

薛宝钗绿茶王者手段,故意拆贾宝玉的台,公开助攻王夫人挤兑林黛玉

王夫人和林黛玉因为一句话导致的矛盾算是告一段落了。贾母屋里的饭也摆好了,来请宝玉和黛玉去吃饭,而宝钗和迎探惜三姐妹跟着王夫人吃饭。

林黛玉清高孤傲,她依然觉得宝玉刚才那一顿表演痕迹太重了,王夫人又喜欢薛宝钗不喜欢她,她觉得没意思。

于是黛玉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儿走,林黛玉说:“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

说着林黛玉就出去了,但是她没有走,她在门口站着,她在等宝玉出来跟她一起走。她不想让宝玉再因为她去讨好王夫人,觉得这样没意思了。

可是宝玉哪里敢走呢?他哄不好王夫人,不敢去追林黛玉,于是他说要跟着王夫人吃饭,王夫人撵他去跟贾母吃饭,说自己吃斋。但是宝玉依然坚持留下陪吃。

这时候在王夫人屋里一起吃饭的人就是:王夫人、薛宝钗、贾宝玉、迎探惜三春。旁边还有一些伺候的丫鬟和婆子们。

王夫人和宝玉吃斋,也就是素菜。宝玉是无肉不欢的,因为生病戒了几天的荤腥都馋得不行,但是今天这一顿饭他愿意主动陪母亲吃青菜,为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哄王夫人高兴,不要觉得他心里只在乎林黛玉,不在乎母亲了。

宝玉这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那种为了媳妇忘了娘的人,他对王夫人越好,王夫人就没那么恨林黛玉了。

因为作为母亲,是永远不甘于承认自己在儿子的心中的地位不如儿媳妇的,所以王夫人见宝玉肯哄她,肯不理林黛玉来陪着她,其实心里特别高兴。

所以王夫人笑了,她对宝钗等人说:“你们只管吃你们的,由他去罢。”

贾宝玉这个人若论仕途经济肯定是做不来的,但是他真的对女性的心理研究得透透的。尤其是年轻女孩的拈酸吃醋,中老年妇女的自私冷漠,以及内宅中争权夺利的那些小伎俩,他看得十分清楚明白。

但是有一个人她比宝玉更明白,她好像不想让宝玉把王夫人哄好,也不想让王夫人就这么不恨林黛玉了。于是她架桥拨火,挑拨离间,那就是薛宝钗。

宝钗在看到宝玉和王夫人开始吃斋的时候,表现出了绿茶中的王者段位。

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宝钗这个笑就令人毛骨悚然,看看前面宝玉为了缓和王夫人和黛玉的关系做了那么多努力,她偏要来拆台,故意在王夫人面前提醒宝玉去哄林黛玉。

你细品这句话,人家宝玉娘俩都要开心一起吃饭了,宝钗却跑过来说:陪你妈吃饭不重要,去哄林姑娘才重要,你女朋友林姑娘生气了呢!

可怕不!王夫人听了什么话都没说,她每次生气的时候就是沉默。宝玉的回答很高明,他说:“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他在线卑微向母亲表示爱心,他不是宝姐姐说的那种只在乎林妹妹,不在乎亲妈的人。

林黛玉和小丫鬟在门外听到了这句话,这才走了。难怪林黛玉后来觉得宝钗“心内藏奸”,更难为她能和宝钗和解,结什么金兰契。就冲宝钗这种绿茶行为,这种人真的有多远离多远才好。

你以为宝钗就这么算了吗?早着呢!她看见宝玉吃完饭之后,忙忙的要茶漱口,知道他肯定要去贾母那边找黛玉。探春和惜春笑着问宝玉为啥这么忙忙碌碌的,宝钗又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这句话的挑拨意味更加明显,还带了一点醋意。因为宝钗最近早晚去宝玉屋里打卡次数多了,觉得和宝玉感情培养的不错了,加上王夫人罩着她,可是没想到宝玉还是一心只有林黛玉。

注意薛宝钗用了一个非常难听不文雅的词“胡羼”,就是鬼混、胡搞、胡来的意思。虽然比不上王夫人那句“扯你娘的臊”,但是比林黛玉骂宝玉的那句“放屁”还要难听。

这个词在全书中只用过两次,另一次是说贾敬“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可见宝钗此时心里对宝玉必然是不满的,不然不会用这种难听的话说他,还当着王夫人的面。不让他在这里“胡羼”,那就是只能去找林黛玉“胡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表面端庄娴雅的宝姐姐实在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山中高士”,不仅热衷世俗功名,渴望东风扶持,骂起人直接和外面的爷们一样会骂,这个词多半就是从薛蟠嘴里学来的。

探春惜春都是非常有眼色会自保的人,本来就看了一场好戏,听见宝钗又这么公开的助攻王夫人,挤兑林黛玉和宝玉,自然也都不说不笑了。

薛宝钗追着林黛玉秀存在感,宝玉忍无可忍撵她走

宝玉在去贾母屋里的路上,被凤姐拦住抓了壮丁去写了一张单子,然后急急忙忙的跑到了贾母屋里。

这时候贾母这边已经吃完饭了,林黛玉也没有在贾母面前说话,而是去里屋了。宝玉进门就问林妹妹,贾母却问他:“跟着你娘吃了什么好的?”,宝玉的回答很有意思:“也没什么好的,我倒多吃了一碗饭。”

宝玉平时的饭量很小,一般饿极了有好吃的也不过吃一碗饭,他陪着王夫人吃青菜豆腐,为什么能吃两碗呢?当然是为了多陪母亲一会儿,多吃点饭,让母亲高兴。古往今来,就没有一个不喜欢看孩子大口吃饭的母亲,王夫人也不例外。可见,宝玉为了哄王夫人高兴真的是尽力了。

宝玉着急地钻到里屋里找黛玉,黛玉在裁减不了,根本不理他。他关心黛玉干活太累,黛玉也不回答他的话。

有个丫鬟说“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宝玉听了就很纳闷,因为他说林黛玉的话,被林黛玉听到了还拿来怼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哄林黛玉,也就不说话了。

这时候宝钗跟探春等都到贾母这里来了,宝钗有点儿乘胜追击的意味,一头扎进了黛玉屋里,又去做宝黛的电灯泡。

她故意问黛玉做什么,还夸黛玉“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结果林黛玉也笑着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影射的就是宝玉刚才因为她得罪王夫人,撒谎哄人的事情。

宝钗明明听的懂,她却故意在黛玉面前显得自己和宝玉很亲密一样:“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

这句话相当于一个绿茶在跟一个姑娘说:你知道吗?你男朋友刚才让我帮忙,我没答应他,他就不高兴了。

你品,你细品,说这种话的人是什么居心?这不就是在人家女朋友面前秀自己的存在感吗,告诉人家你男朋友很在乎我哦。

结果林黛玉以不变应万变,继续说:“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

宝钗这一回真的是非常过分了,绿茶到了一定境界了。护花使者贾宝玉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上前就把她往外撵:

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

《红楼梦》中前前后后宝钗追宝玉追到黛玉屋里不知道有多少次,她当然不可能是为了黛玉,这一次也不是来找老太太抹骨牌的。

宝钗反问宝玉就是在说明自己是为了宝玉才来的,可是宝玉不领她的情,而且根本都不想看见她了,更不想听她说话。

不过宝钗也不是很在乎,她自恃貌美才高,家资百万,又有王夫人罩着,一心想要实现青云之志,搞定“金玉良缘”。被宝玉怼的难堪的下不来台好几次也当没事人一样。

后面紧接着就是端午节赐礼,这时候王夫人可能给了宝钗一些暗示,所以宝钗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挤兑林黛玉,同时追求贾宝玉。

林黛玉在宝钗走后,对宝玉说了两句话,一句特别可爱,她说:“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非常有小女生和男朋友赌气撒娇的感觉,她知道宝玉是为了她好,但是她看不惯这些勾心斗角。

后来,宝玉被外头请出去吃饭,黛玉又说了一句很可怕的话:“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这句话很可能一语成谶,这也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黛玉之死参考的伏笔,宝玉外出送嫁,等回来,黛玉真的已经病逝了。

只可惜薛宝钗费尽心机,虽然嫁给贾宝玉,却又被无情抛弃,只落得凄凉守寡的结局。

南山橘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