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颐和园,从新建宫门进入,导游们介绍的重要景点之一就是颐和园铜牛。它昂首安卧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形象逼真,神态自若,它是1755年乾隆下旨铸造的镇水宝物,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时惨遭破坏,幸得民众保护,才留存至今,向游客展示它往日的风采。

在说颐和园铜牛之前,先说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皇帝1750年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皇家园林。在这之前,乾隆曾6次下江南,尤其对杭州西湖的美景格外钟情,于是在修园子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忘了将江南的山水风景、园林艺术融入到皇家园林的设计之中。

对于园子里的昆明湖,最初乾隆为了让湖面更辽阔、风景更优美,就下旨将湖面向东、向北大范围扩展,一直延伸到万寿山的南坡,以把水引到山旁、山后;设计上也参考了杭州西湖及江南园林的布局手法:在湖面西侧增添了一道与西湖苏堤一模一样的西堤,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又加了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开成有内有外的“重湖”,形成了“山环水抱”的自然格局。

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

过去,在颐和园西堤的桑苎桥(后改名豳风桥)和玉带桥西侧一带,还建有一组以农事为主题且具有江南水乡情调的景观——“耕织图”,由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建筑群组合而成。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的岸边,乾隆皇帝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下令铸造了一只全身镀金的铜牛,一是为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因为过去昆明湖一带是水患之地,设置铜牛可以观察湖水水位,铜牛脊背上刻有的乾隆特意撰写的《金牛铭》,希望它能永镇水患;二是铜牛满身镀金,以彰显大清王朝的繁荣。

当这些景观建好以后,昆明湖上烟波浩渺,景色和谐优美,宛如天上人间。昆明湖东堤岸边的铜牛,目光炯炯,正好注视着西堤的“耕织图”建筑群,这时乾隆的近臣们发现,中间隔开的昆明湖汪洋广阔,铜牛和“耕织图”的“相望”设计恰好隐喻了古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为了讨好乾隆,知道乾隆的文艺范儿,近臣们就将这些景观比作“牛郎织女”——铜牛象征“牛郎”,“织耕图”象征“织女”,昆明湖为“天河”,乾隆当时认为这是“从人漫议女和牛”,但后来也认可了,还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大清王朝一片繁荣。他还认为当时的清朝就是世界的中心,没有看到西方的崛起。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大清王朝的古老封建统治依旧延续。而这一年,西方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到了1850年3月9日,清咸丰皇帝即位。咸丰是清朝及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他上台之后,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张和英国议和以及参与和英国议和的大臣们进行了全部打压甚至治罪,拒绝了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在扣押洋特使的问题上处理不当。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逼咸丰出来谈判,但咸丰却去了热河行宫。

当时英法联军认为,必须给大清朝一个惩罚,就决定摧毁皇家的专属园林——圆明园和颐和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当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后,破坏园林,抢夺文物。当他们看到昆明湖东岸边的铜牛全身金光闪烁时,还以为是金子所铸,便持刀往铜牛身砍,发现只是镀了一层金箔,于是就把铜牛身上的金箔一块一块地剥下来。这个被大清王朝及百姓看作的镇守水土、保护平安的宝物,惨遭破坏。

剥完了金箔,侵略者们又觉得这铜牛还有些价值,就打算把它运出颐和园卖钱,合伙分赃。百姓们听后,个个义愤填膺,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铜牛才得以幸存下来。

英法联军洗劫完颐和园之后,又纵火焚烧,80%的建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西堤的“耕织图”被严重损毁,“牛郎”与“织女”再也不能遥遥相望。

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清漪园时期具有江南水乡情调的景区。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

此时的铜牛虽然逃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但仍没躲过破坏。同治元年(1862年),原属内务府正白旗的张八,曾入圆明园充当园户。他锯断了铜牛的尾巴,卖了废铜。案发后,张八被拿获,经刑部审讯,责杖一百,流放两千里,脸上还被刺“盗官物”三字。而此后,镇水铜牛就只剩下半截尾巴。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得以重建,成了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改称颐和园,重建期间,铜牛的断尾已被接上,而园林里却没有了“耕织图”。又由于园林是皇家禁地,百姓不能进入,铜牛也就见不到了。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此后,大清国国力衰弱,颐和园日渐荒废,身上带着“伤疤”的铜牛被废弃,周围长出了荆棘,景象十分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颐和园是清朝皇帝的专属园林,汇集了中国建筑的精华,承载着清朝帝王的文化梦想。当时在西方列强看来,摧毁皇家园林就是给大清朝的一个惩罚,因为百姓不能进入,也不知道园林里的样子,园林好似与百姓毫不相干,但是它们的摧毁让百姓心里无比沉痛,因为园林所承载的文化与每一位百姓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

颐和园的铜牛,当初被乾隆设置在颐和园堤岸上,希望它能给皇室和周边百姓带来祥瑞,身上的《金牛铭》,也极大地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为保护它大清百姓也显现出了勇气和智慧。

2003年,颐和园内的《耕织图》景观得以修复。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刻有波浪花纹的青石座上,铜牛又安详地安卧在那里,两耳竖立,隔着“天河”遥望“织女”。二百多年,它的风雨故事在游客间传送,它展现的美好景象已成为颐和园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编辑:果然)

小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