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江南一带凡是有“黄”和“申”的地名,一般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有关,如无锡惠山的春申涧,苏州的黄埭,上海的黄浦江,以及上海的别称“申”,还有安徽的黄山,都是当年作为春申君封地留下的历史印记。江阴境内亦有黄山、君山、申港、黄田港等名称,一向被认为是春申君的印记,但近年有文史爱好者提出了申港是伍子胥封地的看法,伍子胥又名申胥,伍子胥才是申港最初的开发者和名称来源,他是春申君的前辈。本期刊发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以期引起无锡和江阴文史学者、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阴子:“申港”应是伍子胥的封地

史书《国语》关于吴王封伍子胥申地的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韦昭曾为《国语·吴语》作注云:“员奔吴,吴子与之申地,故曰申胥。”意思是说,伍子胥被吴王阖闾封于吴国“申”地,故称“申胥”。史学界对于“申地”在哪里始终没有结论,网络上的说法大都是缺乏依据的瞎猜,不值一提。唯民国时期的学者徐元诰(同盟会会员),在《国语集解》中注明申胥的“申”是江阴的申港镇。在此书触发下,近年来我开始收集关于江阴作为伍子胥封地的史料,以及伍子胥在吴都附近的踪迹。

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认为,若溪城很可能是吴国公子光早期的王城,并很可能是伍子胥所主持建造,改城可能是后来阖闾封给伍子胥申地的封城——胥城。这起码说明,以若溪城为核心的一带是吴国重要的区域,是吴国王室频繁活动的地方。

从地势看,江阴这一带土地高凸,适合北方农作物生长,在江南这个被中原鄙夷的烟瘴之地,到处水网密布,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江阴的这一片高起的地区无疑是较适宜生息之地,北与中原大地仅隔一江,东面与浩瀚大海相望,南可登临山顶纵览大湖、茫茫草淀。但古代这里旱涝无常,故历代统治者都于此兴修水利,所以才有渔浦、申浦、夏浦的出现。相传夏浦乃夏朝修建,渔浦是由伍子胥建造,申浦则传说为春申君所修筑。我认为,申浦和夏浦与渔浦都是伍子胥所修筑,应是其分封前后因灌溉和交通需要而开凿或疏浚的。因为要想经营好“申地”这块地方,开通长江和阳湖的水系是必须的事情。

这里地理环境优势明显,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高城墩就在若溪城的西北角,这是良渚文化时期极为重要的氏族首领墓葬区,说明此地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就已是良渚先民的活动区域,后来也应该是吴国王公贵族活动频繁的区域,至今都保留着许多的历史文物遗址和历史传说。从良渚文化一直到近现代始终没有中断过文明演进的足迹。由于长江冲积和海潮影响,这里土地与适种庄稼都与中原相似,既无江南雾瘴之气,也无水草茂盛,是江阴最早开化和文明发端之地。

“申”字,是典型的传统象形文字,江阴申港一带,就像是四四方方的田字,中间一条渔浦或申浦纵贯其中,北接长江,南连阳湖,恰好是个“申”字。申在八卦中方位属坤地,其地体势广大无疆。申宫生出壬水,是水绕山环的地方。而江阴申地南有舜过山、观山等五六座山体环绕,境内有四五条河流连通长江和大海,是典型的山环水绕之地。

因为迁徙,古中国有许多中原地名被用到南方。楚国乃伍子胥故国,其祖籍说法虽多,但基本都离他老朋友申包胥的申地不远。很可能他也会按照中原习惯,用楚地的“申”来命名吴地的“申”。所以,笔者认为,以若溪城为中心的包括今璜土、石庄、利港、西石桥、申港等地,就是当年阖闾分封给伍子胥的申地。

江阴一向被成为“延陵古邑”“春申旧封”,江阴是江南第一先贤季札的封地,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有史书都没有一点伍子胥的内容,说到君山、黄山、黄田港、申港、申浦,无一不是黄歇的来头,从来无涉伍子胥也曾封在江阴,或许江阴城西地区过去就是申地。

这或许是有原因的。伍子胥,楚国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自己被迫逃到吴国避难,后帮助公子光(即位后称阖闾)夺权上位,又在吴王阖闾帮助下,于公元前506年攻下楚国郢都,为报仇掘王坟,鞭王尸,引发楚人愤怒。伍子胥死后,越国勾践灭吴。一百多年后越国又被强楚所灭。据说越王勾践对伍子胥感佩有加,但楚国如何会容忍一个楚国的叛逆者命名的申城存在并载入史册?又如何会容忍其后代拥有其封地?虽然,虽然后来春申君对这里重新建设,但始终无法恢复早期的元气,直到八百年后的梁朝,从常熟利城把北方难民整体搬迁至申地旧址建立了新利城,这里才重新恢复了生机。

不要忘记有一个重要的佐证:重要传统节俗端午节,一般都认为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但其实早年吴地纪念的人并非楚国大夫屈原,而是吴相伍子胥。伍子胥助吴王阖闾筑城池、设守备,内强经济,外强军事,很快使吴国成为春秋霸主。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在伍子胥助力下,吴国取得了更大辉煌。但夫差显然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拒不听从伍子胥的忠告,在佞臣影响下,一错再错,终于酿成灭国祸殃。伍子胥时候被吴王扔进江河,吴地百姓感恩伍子胥的功德,向江中投扔各种祭祀品,期望鱼儿不要吞噬伍相身体,并在这一天组织各种船只在江中巡游,后演变为吃粽子和江中龙舟竟渡。楚国灭越以后,自然不会容忍纪念伍子胥的民俗活动存在,故选择了楚国著名爱国大夫屈原为替代对象,于是,人们纪念伍子胥的活动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并延续至今。只是江南的人们并没有因此忘记了伍子胥,百姓们通过各种途径保留了对伍子胥的纪念,比如把伍子胥投江以后不沉于江的故事演变成了可以呼风唤雨的江神,所有来往于江河湖海的船只要外出,必先祭祀伍子胥方可出行。江阴古时候就在利城附近、申港江口,江阴黄山长江口附近等地方也都建有伍相庙(祠)。每年端午节,江阴沿江百姓依然会进行惊险刺激且独有的长江竞渡活动。这些,江阴古志上都有记载。

人们依旧通过各种形式祭祀他,伍子胥不仅化成江神,而且成为忠义的化身,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代官府和百姓共同纪念的人物,唐朝宰相狄仁杰巡视江南,大举捣毁“淫寺”,独独保留了纪念伍子胥的庙宇和祠堂。

不得不说,楚国之举很大程度上湮没了伍子胥的许多历史遗迹和史实,虽然汉代司马迁《史记》专为伍子胥立传,但那时伍子胥的情况所知已寥寥无几了。据考证,那桩让伍子胥英名受损的“鞭尸楚王”事件,很可能无中生有,因为伍子胥攻入楚都时,楚平王已死了多年。此前典籍记载也只有鞭坟一说,或许司马迁为了增加复仇效果才有戮尸的说法。同样,此后成书的《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都以《史记》为据,伍子胥“鞭尸”也就被坐实了。

同样,宋代方志《太平寰宇记》描述的若溪城也只能是在楚国统治下的“好像是胥城”的城市了。而宋代以后,所有方志里都不再有伍子胥在江阴的任何行迹的记载,幸亏《江阴县志》(弘治版)提及了已经失传的《越绝书》中关于伍子胥和渔浦、阖闾城建造的信息。历史就是这样,口口相传中,真理和谬误常常会转变身份,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就成了真实。

综上,笔者以为,若溪城应该是吴国阖闾早期的重要活动场地,也是伍子胥的封城所在。而以若溪城为中心的横贯璜土、利港、申港的这一块地方,应该就是伍子胥的申地。

如此,申港的出现,申浦的修筑,就无法归到春申君黄歇名下,而应重归到一代名臣伍子胥。如果江阴是伍子胥封地日后得以确认,江阴史册便可再添一位忠义名人,和“忠义之邦”的江阴,共叙忠义往事,了结这段千古奇案了。

刘建东:申港不可能是伍子胥封地

之前曾看到过一个观点,认为江阴的申港是伍子胥的封地,依据是民国时期徐元诰在《国语集解》中对“申”的注解,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站不住的。

在江阴西乡申港镇的北部,今朱家湾小区位置上,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伍相庙。在与该庙相距约三公里处,在今港城大道南侧的申庄村里,还有一座伍相庙的下院,当地人俗称“伍相庙分庙”。以伍相庙为中心,原本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当地的庙会(也称“节场”),号称“沿江七十二摊”,指从申港到常州魏村这一段沿江的诸多自然村,都以该日为庙会节,规模很大,涉及地域范围十分广阔。

伍相庙纪念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名相伍子胥(伍员),但这似乎是伍子胥与申港仅存的一点关系,其他有关伍子胥的历史故事、传说,都没有发生在申港,在史籍中未见片言记载。而申港为何会建有如此规模巨大的伍相庙呢?

江阴被称为“春申旧封”,战国初,春申君黄歇受封吴地,开凿申浦河,自长江口向南汇入北塘河,沟通太湖水系,“申港”也因此得名。历史上,与申港有关的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分别是:吴相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延陵季子(吴国公子季札,公元前576年-前485年),春申君黄歇(公元前314年-前238年),从时间上看,在延陵季子归葬此地两百多年后,墓地旁边才开挖了申浦河,这里的名字才得名为“申港”。

之所以要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当前有人指出:伍子胥的封地在江阴,并且以申港为中心。一旦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首先江阴的开埠第一人,申港的人文始祖将不是季子而是伍子胥了,并且申港地名的来源,将不再起源于黄歇,而是“申胥”伍子胥了。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韦昭曾给《国语·吴语》作注云:“员奔吴,吴子与之申地,故曰申胥。”由此注可见伍子胥来的时候,这里就叫“申地”,伍子胥是因地而名“申胥”。然而,徐元诰的《国语集解》又注明,申胥的申是指江阴的申港镇,第一次指出江阴是伍子胥的封地。这便是提出申港是伍子胥封地的唯一文字依据。不过,徐元诰(字寒松,号鹤仙,1878-1955)出生于晚清,生活于近现代,离春秋时期已十分遥远。他是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就读私塾。后考入江西高等学堂,又赴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由李烈钧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解放后,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徐元诰于1955年12月13日在上海逝世。他生前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倡修《辞海》外,还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等。此外,他撰有《国语集解》一书,书中收录了清代以来各家校释《国语》的成果,标点全文之外,也很著重校勘,共写成校记1160余条,每条按序号编录,而总附于每卷之末,原书所载序跋,则改写附录,刊于全书之后。现在的问题就在于,除了《国语集解》提出了这个推断,别无其他史书典籍可为佐证,并且徐元诰亦未注明这一推论的证据。

据史书记载,伍子胥逃亡至吴国时,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了将军。这个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27年左右。此时,延陵季子年近50岁。以他之前王子、此时王叔的身份,被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合称延陵州来季子。此时的江阴西乡,应该已在延陵季子封地范围内了。此一时期的伍子胥尚未取得功劳,流亡于吴国都城内,何来资格封地?直到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吴王阖闾之后,才有这样的可能。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了公元前514年登基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此时,延陵季子已年过60岁,对公子光(即阖闾)刺杀吴王僚的事很是不满,从此回到自己封地声称“终生不入吴”,从此躬耕隐居于舜过山下。而季札隐居的封地,无可争议就是江阴西乡以申港为中心的常州、江阴大部分地区。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伍子胥的人生进入了高光时刻:筑城守备,败楚复仇,助吴称霸,还主持开挖了吴国历史上多条人工河,形成了完备的水系。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的檇李之战中,“伤将指”,“卒于陉,去檇李七里”,阖闾死前嘱咐次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封伍子胥最高官职“相国”,托伍氏辅佐少君,此为“伍相”之由来。

虽然伍子胥功高盖世,但以当时吴王阖闾得国不正之嫌疑,断然不敢把道德楷模、人中圣贤、声名远播的小叔父季札的封地随便割一块出来转封给伍子胥。毕竟,当初阖闾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曾以“为叔父夺取王位”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因此,叔父季札是万不可得罪的。毕竟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注重德操气节、存有贵族精神的时代,时人做事极重口碑,倘若本国的史官遭受打压,其他国家的史官可就不请自来,替你写史了。

从这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表看,季札比伍子胥早去世一年,依照古代惯例封地当由季札子嗣继承,况且伍子胥在季子去世前的那些年,由于和吴王夫差政见不合,小人伯嚭又经常谗言诋毁,与吴王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被夫差赐死。所以指望季子死后,夫差将季子的封地改封给伍子胥,那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至于全国多地有伍相祠、伍相庙,包括江阴、常州也有多座伍相庙,极可能是伍子胥遭谗杀后,因被投尸于江中,遂被奉为江神、潮神,并广受民间祭祀。后来,勾践获释,卷土重来,多次伐吴,吴王夫差深悔杀伍子胥之过,便至吴郊的大江边,“临江作圹”,设奠祭祀伍子胥(《太平寰宇记》卷九一引《吴地记》)。这便是伍子胥开始享受香火,被尊祀为神祇的滥觞,而申港靠近长江边,渔民以江中打鱼为生,修建伍相庙,祈求江神、潮神保佑出入平安,亦是情理之中。这也可解释申港为何有伍相庙,却很少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贴士:请作者江阴子与本刊联系。文末有联系邮箱。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大都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