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大师涂磊在一次节目中对年轻人买房问题作出了评述,涂磊说到,年轻人买不起房子是合理的现象,如果年轻人能买得起房,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才是异类。从这个层面而言,年轻人买房啃老,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与央行货币委员樊纲的看法几乎一致,樊纲在2018年提出“如果刚需可以用6个钱包凑够首付款的话,建议尽早买房。”在2021年上半年,樊纲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了重新的解释,樊教授提出,自己当年说的这番话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而非鼓励啃老。现在房价这么高了,如果年轻人不依靠父母帮助买房,几乎是不可能实现买房梦的。

不管是涂磊还是樊纲,他们的这些话,在说出口之后,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细想起来,不无道理,试问当下的青年小伙伴们,你们在买房的时候,有多少个人能100%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估计90%以上需要父母亲予以赞助。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城市房价收入比》报告显示,我国的平均房价收入比达到了9.3:1,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房价收入比超过30,即便在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也超10以上。

收入跟不上房价水平,但是在房本位的购房思路下,不买房的话家庭担心将来的财富差距会拉大,所以宁可挨冻受饿,也要借钱买房。这确实是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基本状态。很多人每个月薪资的80%-90%都用于偿还房贷,以至于透支了过多的其他方面消费能力,在一二线城市,买套房子需要30年是常见情况

即便房价高至如此,依然有很多房产专家和学者们在为“房地产”呐喊,他们用各种观点来佐证“房价还会升高,买房应该趁早。”房价该跌吗?有专家说:房价越高百姓财富越多!这个观点出自经济学家张五常,他指出,在不考虑房产分配均衡性的情况下,房价越高越好,房价越高表明百姓的财富越多。

这番说法,可以用“三段论”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更清晰明了:

  • 前提条件:假设所有的房子是平均分配的。(不考虑房产分配情况)
  • 关键条件:房价上涨。
  • 得出结论:所有人的房子都在涨,那么所有家庭的财富都在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简单的逻辑关系上看,他的这个说法毫无破绽、堪称完美。然而根本经不起推敲,指闻君认为,前提条件都错了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就是空中楼阁,存在空想性。在现实情况中,房地产分配恰恰就是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央行课题组在2020年发布《城镇家庭资产负债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住房保有率达到96%,户均房产1.5套。但并非每家每户都有房子,40%的家庭拥有2套房,超过10%的家庭拥有3套房。如果家家户户都有房的话,那么为啥市场上还有这么多的无房刚需人?

所以,实际情况与专家们的说法“截然相反”了。既然前提相反,那么结论就不对。在“不均”的情况下,房价提升越高,有房子的人自然是资产价值越高,但是却给很多没有买到房子的人却带来了相对损失。

举个例子:2021年大明和张虹俩人,大明没有买房子,张虹有2套房子。现阶段他们的资产价值相等,都是100万元。但是随着房价上浮,10年后张虹的财富达到了500万元,而大明的财富依然停留在当时的100万元,所以房产价格上浮,只利好部分人。(从平均值计算,大明和张虹的财富都增加。)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专家所说,房价该涨?央媒开始发话了。

央媒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予以发声。例如人民日报在《希望房地产念好“稳字诀”》就直言,房地产发展应该坚持在平稳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同时,行业发展不能偏废一方,不能此兴彼衰,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业都对GDP的贡献度非常大。如果房地产一家独大,会占据过多的发展资源。

与此同时,新华社客户端在《合理房价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所在》一文中重申了“房住不炒”的观点,指出,住房关乎到民生,要着力于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保障年轻人和新市民的住房权益实现。住房保障体系和房价调节体系是两大方面。既要通过租房解决刚需住房需求,还要调控房价水平,让年轻人能买得起房子。

汽车玻璃企业家曹德旺也屡屡对房地产予以批评,曹德旺一贯的声调是,房地产发展速度过快、价格过高,不仅挤占了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源,而且让职业人一旦买房就啥也没了。曹德旺举例,一个人打工多年,可能有一些积蓄,日常生活稳稳的,但是如果买了房子,不仅自己的积蓄没了,而且还要父母支持,除此之外,还要为买房承担20年-30年的房贷压力,得不偿失。

最后,说点买房建议:调控加码、二手房阴跌的背景下,哪些城市依然有潜力?笔者认为是一线城市和主要的二线城市。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3%,距离发达国家75%的水平还有12个百分点的空间,依据过去每年增长1%计算,城市化还有12年至15年时间。也就是说未来12年至15年内,还有2亿人至5亿人进城发展,他们走向何方?当然是一二线大城市,所以优质房产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人口输入型”城市里。除了北上广深之外,新一线也值得期待: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0年,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其中,合肥和佛山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取代了去年的昆明和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