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这是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时代,是一个巅峰时代。

唐朝自建国以来,历经几代帝王的努力,使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力都快速地壮大,一时间无可匹敌。

经过100多年的洗礼,唐朝发展至唐玄宗时期真正成为了一个盛世。

此时的大唐,俨然成为了别国的偶像,世界各地派来“遣唐使“向唐朝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唐朝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贡献了许多力量。然而这段盛世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很快席卷中原,这段持续了八年的战争,几乎可以说是要了唐朝半条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富国强兵的盛唐,顷刻间,一去不复返。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盛极必衰吧!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因为唐玄宗不听劝诫,罢免忠臣;听信谗言,不顾大局造成的。安史之乱更是八年才得以平息。

虽然安史之乱在爆发和平息过程中,唐玄宗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使国家一度动荡不安。但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也做了三件大事,也算是为唐朝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唐明皇出逃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带御林军出逃,唐玄宗为了自保,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换来了短暂的安全。

虽然逃出了长安,但是自己应该去哪,又成了唐玄宗面临的一个难题。

当时有四条路摆在他面前,一是回长安,二是去太原,三是去武威,四是去朔方,面对这几条路,唐玄宗犹豫了很久

因为当时长安、太原都被敌人占领了,何况刚逃出长安城,刺死了自己的爱妃,再回去,那逃出来的意义在哪呢?长安唐玄宗自然是不会回去。

但如果去武威就代表他要远离中原,他又舍不得这块富庶之地。综合考虑之下,大臣们都认为,朔方才是最合适去的地方,去那里不仅可以重振旗鼓,还离长安不远,又有利于平叛战乱。

但是当时的唐玄宗伤心过度,早已无心平叛,他不是很想去朔方,最终就选择去了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说法。

唐玄宗这一去四川,就代表他放弃了江山百姓。当时百姓都恳求唐玄宗能留下来和安禄山对抗,但当时的他心灰意冷,况且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自己实在是不想再担此重任,所以毅然决然选择离开。

百姓一看皇帝执意要走,于是退而求其次,留住了太子李亨,让李亨继续对抗安禄山。在老百姓的盛情挽留下,李亨流着眼泪说:“既然大家都不让我走,那我就不走了!”

唐玄宗得知太子留下了的消息,心中百感交集。因为唐玄宗清楚地知道,如今中原大乱的局面正是自己酿成的,只有平定叛乱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皇帝,但是自己却落荒而逃。不得不说,太子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不久以后,唐玄宗在四川安定下来。于是想要着手平定叛乱,便立刻下旨让太子讨伐叛贼。可这时的太子还能乖乖听他的话吗?答案自然是不能。

明智的三件大事

756年7月13日,太子李亨宣布在朔方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史称“唐肃宗”。李亨当了皇帝,那大唐岂不是有两个皇帝了?李亨自然不会让这种局面持续。

他效仿当年父亲“收拾”他爷爷一样,也给父亲颁布了一道“圣旨”,尊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帝”,想让他安享晚年,就这样让唐玄宗提前退休了。

虽然唐玄宗在位后期犯了许多的错误,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最后的阶段恢复了理智,在李亨登基以后,做出了三个重大决定,算是为唐朝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第一:颁布《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保证了李亨的合法地位。

第二:遣散自己身边的大臣,让他们去朔方辅佐新皇帝。

第三:交出传国玺,表示自己愿意退位让贤,安心当他的太上皇。这样一来太子也可名正言顺地治理国家。

唐玄宗的一系列举措为儿子恢复统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历安史之乱以后他知道,盛极一时的唐王朝险些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悬崖勒马,放弃了自己的地位,以国家的利益为首。他希望唐朝在儿子的手里可以恢复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