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5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隋朝末期,群雄逐鹿,大量的民族起义也注定了隋朝的灭亡,唐高祖李渊完成了统一,唐朝前期各个民族以极快的速度融合,交往也随之频繁,汉族与其他民族在许多领域都展开了合作,十分融洽。

要知道,革命是需要流血的,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想要完成统一本就十分困难。而唐朝这个封建帝国,不仅完成了统一,还维持了多民族共存的统治,长达100多年,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上,这一点已经超越了许多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盛世王朝,既然建立了新的国家和制度,就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当然,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有符合多民族利益的政策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就采取了合理的政策,不仅巩固了统治,还增强了各个民族在经济上的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一、唐太宗实行的政治制度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取得了皇位,同时还收获了一位重要的谋臣,他就是大公子李建成的旧部魏征。李世民即位不久,群臣觐见,门庭若市,上表的奏章数不胜数。经过仔细的审批,李世民采取了魏征的建议。

贞观年间,虽然各民族之间往来十分密切,但他们的关系也很微妙,因此魏征的建议是采取柔和的态度来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缓和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隋朝作为前车之鉴,也让唐朝吸取了教训,因此李世民对待战争十分小心谨慎。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旦发动战争,受苦的永远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失去民心是十分危险的。

虽然采取了缓和的态度,但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李世民在位期间,突厥聚集了大量兵马,南下夺取百姓的财物,烧杀抢掠,已经对长安城构成了威胁。对此,唐朝当然要采取自卫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的唐朝政治经济稳定,民心归于统治者,东突厥与西突厥之间又相互猜忌,再加上突厥境内恶劣的天气条件,大唐完全有能力发起反攻。

一方面考虑到唐高祖与突厥之间的盟约,也为了避免对百姓造成冲突,李世民并没有趁乱对突厥赶尽杀绝,没有刀兵相见,各自并立于天地之间。

2、对战俘采取优待

与突厥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唐朝大将李靖在公元629年打败了东突厥,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成为俘虏,但他最终并没有被杀。不仅如此,在激烈的战争过后,所有的俘虏都可保全性命。

当时按照文武百官的建议,应该将突厥人送去塞外,如果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去处理,就等于扼杀了突厥这一民族多年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而且还会加深突厥与大唐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无疑是一颗黑暗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将难以根除。于是唐太宗决定把突厥人安置在幽州至灵州这一地段,不仅照顾了突厥人的生活,还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二、突破了传统民族观

李世民采取的治理方法也是根据国情而定的,因为大唐建国不就,需要一个安逸的环境来休养生息,维持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思想更加开放。

1、民族平等的思想

封建国家的大部分官员认为民族之间是不可互通的,只能听过绝对的武力压制来维持稳定的局面。唐太宗否定了这些言论,他认为民族之间是平等的,不要小看这一思想,在当时这是十分超前的。

这也表明了唐太宗不高搞民族压制的统治观念,这对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促进民族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自治制度的雏形

有些少数民族生活在边疆,李世民在这些地区设立了都督府,具有一定的民族决策权力,并任命少数民族的的首领来管理自己的民族事务。

比如西域地区,首领阿史那贺鲁就被任命为都督,东北地区,李世民设立了松漠都督府,类似的还有很多,在各自的地区都以少数民族自己的首领来管理各自的事物。

3、同视华夷

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同属大唐的子民,李世民也有这样的觉悟,对于周边的其他民族,给予相同的待遇,与汉人享有同样的权利。也正因李世民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有部分少数民族感恩在心,称自己为“唐民”,李世民被称为“华夷父母”。

唐太宗也对此深感欣慰,因为这是对他的认可,表明他不仅是大汉族的领袖,还是整个国家包括所有民族的领导者。

唐朝的繁荣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具有超前的思想,也采取了开明的政治制度。不仅促进了汉族的繁荣,也加速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所有民族都共同发展,对于我大中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而且,作为统治者了,李世民的心胸也是十分宽广的,接纳了魏征,还容纳了其他民族,这也是大唐盛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