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患灾害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过去,鹤壁浚县作为今年特大洪水的终点站,无疑是目前受灾的重点区域之一。

浚县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非遗,历史相当厚重,说句有些夸大的话,假如没有浚县,河南的文化水平都会大打折扣。

这片有着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土地,如今却满目疮痍。它本应该因为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被大家所熟知,如今却以最让人流泪的方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但我们相信洪水总会过去,生活依然在继续,踏过泥泞,前方,就是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九|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考古的宝地

跟世界文化遗产一起过日子

修路挖出个古墓对于某些古都来说不是啥稀罕事儿,但在浚县,还是稍微有点儿响动的。

浚县曾在一天的功夫,黄河路上就挖出两座古代墓葬,考古人员断定为清代古墓,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都进行了回填。

不可否认,作为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名胜古迹300多处,国保单位10处,省保单位24处,地上存着古城,地下埋着古城,深受考古界的青睐,一铲子下去,都得有重量级的宝贝出土。

所以,修路挖个古墓也不算啥。相比之下,跟世界文化遗产一起过日子才叫低调的奢华。

浚县古城西门外卫河上,有座云溪桥,五孔连拱式石桥。

云溪,多美的名字啊。“云溪燕语卫水舟”,若没有水灾,或许此刻云溪桥上的行人还在来来往往,上学的上班的,买菜遛弯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桥面上的石砖,被百年来在此行走的人们踩磨得铮亮铮亮,雕花桥栏上石狮子栩栩如生,四处的石鼓和镇水兽,是浚县最美的风景。

云溪桥

这座桥存在了大概500多年,始建于明代。与之相望的卫河即古时永济渠的一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永济渠(卫河)浚县段就是其中一处。

在往常,这座桥,这条河,都不过是当地人平淡生活的一角,他们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习以为常。

但连续的强降雨致运河水面几乎与云溪桥桥面持平,桥梁安全问题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当地的文物部门正在时刻监测防控着。

走过云溪桥往东,进入浚县古城,一路上,明代的古城墙隐藏在保护的石砖下,以及文治阁等一系列国保、省保单位,直到出了东门,行至大伾山北麓东关村东,黎阳仓遗址赫然眼前,这是浚县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同属于大运河历史遗迹。

浚县古时称黎阳,黎阳仓是隋朝六大官仓之一,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被誉为“天下粮仓”,它见证了隋唐大运河漕运的历史。

隋唐时期,大运河是连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黎阳仓则是大动脉上“北方第一转运仓”。作为国家级粮食储备库,当时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到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永济渠运往洛阳。

窖深粮足,占据中原要塞之地,黎阳仓可谓得天独厚。它最精彩的人生在隋末拉开序幕,李密在此打响了反隋第一枪,他坚持“得粮者得人心”,占领黎阳仓之后,开仓赈济灾民,公益的力量给他的瓦岗军带来了20多万新鲜血液。

黎阳仓威武,瓦岗军势力迅速扩大,中原的半壁江山基本都在口袋里了。

朝代更迭的乱世,一座粮仓引发了无数血战,各路大咖你争我夺,宇文化及与瓦岗军打得两败俱伤后,一度被河北窦建德抢占,真是戏份十足的香饽饽。

黎阳仓一直兴盛到北宋,黄河改道,水路一断,粮仓也就废弃,500年的辉煌时光归于沉寂,渐渐被埋进了黄土深处。

直到2011年,考古队终于找到了这个1400年前的国家粮仓。

近百个地下粮仓重见天日。“依照目前已经确定的仓窖平均容积推算,黎阳仓的总储粮,至少是1600多万公斤,够8万人吃一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说。

它不仅仅是一座粮仓,还是一座城,黎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阳仓遗址

如今,这个曾经被称为是“天下粮仓”的地方,多数已变成一片泽国。

但无论多苦,全国人民都会与浚县一起重建记忆里的粮仓。

02

文旅的胜地

世界文化遗产是小风景,那么浚县的大风景呢?到处都是。

自古有诗“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说的就是浚县。有山有水有城,还有文旅的大IP,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待洪水退去,你可以走进城里,看看那分布着无数明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居、四合院、寺庙、商铺,走走那古色古香的南山街、顺河街、文庙街、北小门里、东街等等。这里,就是浚县的桃花源。

除了老房子打底,还有一座浚县古城宛在新城中央。

浚县古城

始建于明代的古城历经沧桑,经过多年的抢修保护,逐步恢复了原貌。

最完整的那段城墙就在城西卫河处,修缮一新的墙体高大宽敞,是人们赏景散步的好地方,沿着城墙从西门可以一直走到北城门。

古城里动静结合,非常和谐。热闹的区域是这样的:西大街小吃店香飘万里,小西门里古玩街让人眼花缭乱,北大街的时尚服装店热歌不断。

安静的区域分布着浚县大部分历史遗迹,一路尽是国保、省保等重量级历史建筑,比如上文提到的文治阁,还有浚县县衙、文庙、世袭翰林府等。

那么,可能还没出城,就看到了山。没错,紧挨着城就是山。

大伾山、浮邱山,国家4A级景区,有“豫北平原第一胜迹”的美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果然,大伾山不高,海拔只有135米,却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

据《尚书·禹贡》记载,这个“仙”就是大禹,他治水期间曾登临大伾山。于是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赋诗题字,刻碑留言,以表对名山、仙人的景仰之情。

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是大伾山石佛,这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的说法,意思就是石佛的个头比自己的庙堂还高出许多。

大伾山石佛

除了大佛,山上还有不少道观佛寺、亭台石窟、摩崖碑刻等历史遗迹或古建筑。

与大伾山隔城相望的就是浮丘山,也被称为西山。跟大伾山如出一辙,海拔也才一百多米,可是有仙居住的地方就不一样。山上有座碧霞宫,是道教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行宫,当地人称其为老奶奶。

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浚县赫赫有名,每逢她过生日,全县同庆,而且连著名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也是沾了碧霞宫的光之后,成就了“华北第一古庙会”。

两山夹一城,水从中间过,每年游人如织,逢年过节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绝对是正确的道路。

03

非遗的家园

耍的吃的都是“活化石”

前面说了,浚县有个标签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这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它的非遗文化实在太丰富,据统计,有118项之多。

浚县古庙会,有1600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国家非遗。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持续一个月,古城、大伾浮丘两山普天同庆。正月十五、十六这样的日子,是庙会的高潮,有外国学者称正月十六的浚县古庙会为“中国式狂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浚县古庙会

民俗表演队伍从县城到大伾山和浮丘山绵延近十里,有社火、走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等等。其中社火也是国家非遗。

庙会上,你能看全了中原特色的老玩具,尤其是玩泥巴,浚县是老大。比如大名鼎鼎的泥咕咕,第一批国家非遗,黄土捏出来的活化石。

这是浚县的特产,主要集中在杨玘屯。第七代传承人宋庆春两度把泥咕咕的传承发展提上了省人代会的议案。他认为泥咕咕应该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

泥咕咕

2018年,杨玘屯泥咕咕作坊突破200家,村子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泥咕咕的造型在不断创新,比如当下流行的动漫造型、博物馆里的萌物等,还有人提出用3D打印技术,通过线上展示平台,实现线下的个性化定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再比如,泥巴捏石猴?

大伾山的百猴路栏杆上,一水儿的石猴,造型各异,可以做套表情包,这是浚县“泥猴张”设计的。

不仅捏猴子,其他动物也做,包括历史建筑,古代民居,捏得那叫一个鬼斧神工。

接着,还是捏,但泥巴改面团和糖稀了。捏面人、吹糖人,对许多孩子来说,是童年的美好标记,对很多老人来说,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最后,不能忘记吃,当之无愧首推子馍。石头上烤的馅饼,再灌上鸡蛋,最适合边走边吃。非遗美食,吃的是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拿在手里都觉得沉甸甸的,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

子馍

梨糖膏、吴二锅花生米、义兴蒋烧鸡、黎阳贡面、王桥豆腐皮、吴庄饸饹、角场营元宵……

待浚县生活回归正常,不如我们亲自去吃。

一个浚县,装了一肚子文化,有大运河的,有中原历史的,有民间艺术的,吃喝玩乐学无所不包。

所以,文化是浚县的宿命,前世今生都是文化,未来更是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