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广州报道

“我们比原计划提前一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这标志着广州建筑高质量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8月3日,广州建筑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湖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因为昨晚加班到凌晨,直接睡在办公室,他的眼睛有些红肿,但脸上依然难掩欣喜。

就在前一天,即8月2日,202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公布,中国上榜公司数量继续增长,今年达到了143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10家中国建筑业企业进入榜单,其中广州建筑(即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1841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上榜,排名总榜单第460位。

这家连广州本地人听了可能都觉得 “陌生”的地方国企,其实就是广州塔、IFC、海心沙、白天鹅宾馆、珠江啤酒厂、天河体育中心等地标性建筑的建造者。

从建国初期仅四五百名职工的规模,到终于闯入世界500强榜单,广州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闯关经历和发展模式,对其他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海心沙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鹅宾馆

扎根竞争 “异常激烈”的广州,成功突围

1950年6月,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广州市政府成立广州市第一间国营建筑工程公司(即广州建筑的前身),当时职工仅四五百人。

从成立之初,广州建筑就作为广州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参与并见证了广州的蜕变。截至目前,广州建筑累计竣工面积达9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8座旧广州城。

每当出现极端情况时,广州建筑便会化身“广建铁军”。不久前广州疫情再起,广州建筑仅48小时就完成芳村4万平米的临时宿舍防疫应急项目,不到一天时间先后完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钢医院等多个应急工程的改扩建任务,为广州抗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采访中,梁湖清反复提及“责任“二字。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作为国企,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造福老百姓,这样才像个世界500强的样子。”

喀什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集中医学观察点(疏勒方舱)建设项目

作为中国南大门,广州的快速发展让广州建筑搭上了高速列车,但羊城本地的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目前广州市建筑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有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市场参与者压力巨大,紧迫感前所未有。

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湾区智造

面对如此竞争态势,广州建筑的发展并未片刻停步,经过评估市场环境和认真“摸清家底”,公司管理层在2020年适时提出力争202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愿景。

2021年8月广州建筑成功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位列460位,从竞争激烈的广州成功突围,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全国第二家入列世界500强的地方国有建筑企业。

“跻身世界500强之列,这是广州建筑自身奋力求生存求发展的结果。面对建筑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除了有市场生存压力,更有危机意识。” 梁湖清告诉记者,公司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进入世界500强意义重大,一方面可提升提振公司全体员工的士气,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公司市场拓展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目前,广州建筑三大主业营收水平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材料研发与经营、现代城市开发与服务两大板块业务增速均超过70%,成为集团近三年业务发展的新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湖清董事长工作照

爆发性增长的背后:领导干部带头拼在一线 探索与各地政府合作的“广州模式”

“现在我们的管理层干部,基本上是没有星期六星期天的。” 梁湖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每天晚上9点到10点开碰头会,管理层的同事也和我开会到很晚。昨天我工作到凌晨,就睡在办公室了。我们办公室的两个小伙子也是。”

管理层带头拼,能培育公司上下同心的“精气神”。同时,梁湖清认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广州建筑快速发展的关键。

“人员管理问题,关键是解决激励机制。在广州建筑内部,待遇留人排在第一位,同时我们也注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梁湖清说,创业干事还是要靠队伍,关键在人,近年来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年轻有为、能担重任的后备人才队伍。

从2020年以来,广州建筑先后选聘了两批二级直属企业副总经理,专门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牢牢守住广州市场的龙头地位。

“实际上,这一做法本质上是要解决员工的积极性。”梁湖清一语中的,例如,通过人才赛马机制,广州建筑推行“双百人才计划”,目前很多80后和90后企业中层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现在最年轻的集团中层副职,有87年的,88年以后的,连90年的都有,年轻干部能把大家的激情调动起来。”

历经70多年发展壮大,广州建筑业务覆盖了建筑业全部专业范畴,具备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项目实施能力,综合实力居广东省建筑业企业之首,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广州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梁湖清告诉记者,要让整个公司的战斗力强大,还要商业模式上创新。

近几年,广州建筑已总结出一套能够实现政企双赢、促进各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国资合作创新“广州模式”,即“三留三出”模式(“三出”:出钱、出人、出技术, “三留”:各地政府留税、留产值、留精品项目)。

依托此模式,广州建筑先后与揭阳、东莞、佛山、汕尾、广西钦州以及新疆喀什、图木舒克等地政府合作成立属地建筑集团,充分整合企业资金、资质、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体系等优势及各地政府行政资源优势,广州建筑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2020年以来,广州建筑承接非广州市的省内外项目总造价突破1000亿元,“三留三出”模式成效显现。

借力资本市场,深耕粤港澳大湾区

按照梁湖清的愿景,公司未来将依托“广州建筑”品牌和特级资质优势,深耕广州本地市场。同时积极“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建筑如何借力资本市场,满足项目所需资金需求,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开创发展新局面,这成为梁湖清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通过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广州建筑并购重组了大量资产,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日益显现。据介绍,广州建筑先后重组金博集团、市设计院,整体接收园林局属下40家园林绿化企业,顺利接管华南理工大学属下华工监理、华工大建筑,进一步完善了广州建筑全产业链条,实现1+1>2的改革成效。

“只有围绕施工板块来延伸,广州建筑才可以给并购标的赋能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梁湖清表示。

目前,广州建筑已整合原有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划入的广州绿化、园建公司、名卉景观、广州花木、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成立园林花卉集团,打造集科研、种植、设计、施工、交易、文旅以及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广州市花卉产业“链主”企业。

在传统的珠三角交通系统中,铁路、航空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国省道等均以广州市作为中心进行组织建设。

而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孕育的巨大市场,广州建筑将大力实施区域市场战略,加快辐射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以及省外城市,尽快推动旗下资产登陆资本市场已成为未来重点方向。

“当然,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和借力资本市场,都是广州建筑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但我们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调结构还是为了加大金融、资本服务主业的力度,推动公司主业行稳致远。”梁湖清透露,公司更倾向于围绕科技板块和装配式建筑培育企业,采取分拆上市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

展望未来,梁湖清告诉记者,广州建筑今年的营收目标定为2400亿,力争年底完成2700亿元,届时广州建筑的营收规模将跻身成为建筑行业第一梯队的地方国企“龙头”。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