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史上最严房地产新政纷纷出台,各大城市花样翻新、不断加码。一场政策层面对房地产的“围猎”正在展开。

先是北京、东莞打击学区房;

再是深圳、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推出二手房交易审核,实施指导限价;

现在杭州又要求新拍卖土地全部实行现房销售;

武汉更是推出了“房票”制度。

在医疗回归公益、教育“双减”之后,下一个“去资本化”的对象已经不言而喻。作为中国民生新“三座大山”中最大的一座,已经成为最后的“堡垒”。

尽管,房地产牵连了太多的银行资金,关系着太多人的资产收益,甚至是关系着整个中国的财富积累,但是,相比于整个中国的未来,相比于整个国家和民众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就都微不足道。

即使是对拥有多套住房的财富阶层,道理也是一样。没有未来整个国家经济的支撑,没有下一代的努力拼搏,没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多少财富都将灰飞湮灭,多少财富也买不来社会的和谐和幸福的生活。

尤其随着近期中国对于资本态度的巨大转变,逐步搬走房地产,这座压在民众身上的大山,中国似乎已经下定决心。相比于以前头痛医头、犹豫不决、养虎为患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找到了造成地产畸形发展的真正根源,以及防止风险集中爆发、误伤群众的正确方法。

面对尾大不掉、积弊已深的房地产经济,中国当然不会像“网约车”“网络教育培训”那样一禁了之,而是正在按照“君臣佐使”的搭配,依次开出药方。

首先是“君药攻伐”。

中国央行直接设置了“地产三条红线”和银行地产贷款监管红线,直指地产背后的金融属性。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直接压低房地产的资金杠杆,限贷、限债、限海外融资,截断地产金融的循环渠道,才是此轮地产调控的核心手段。只有降低房地产对银行的风险,减少房地产的金融投机属性,才能让房地产最终回归实体、回归健康成为可能。

其次是“扶正祛邪”。

通过财税改革,理顺地方与中央的财税关系、合理分配财权与事权,压缩地方财政扩张冲动,逐步推进房地产税等根本性政策,才能逐步将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此为扶正之一。毕竟只有正气升腾,邪气才能去除,才不敢侵犯。

之后,便是“保障性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长租房政策、以及各种非市场化的住房政策的出台、推广。

只有释放土地供给,释放社会参与建房、长期经营房产的积极性,在压缩投资性住房供给的同时,增加民生供给,才能最终解决住房问题,稳定、压低房价和租赁价格。

过去那种,将政府责任甩给市场,将民生需求与投资需求混为一谈的做法,无异于“自乱心脉”。将动脉、静脉的血液混在一起,必然引起整个经济体的畸形发展,百病丛生。

因此,只有将市场的重新回归市场、民生的重新还给民生。将商业住宅、别墅,与改善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分层经营,才能在保障个人财产的同时,维持社会长久健康地发展。

最后就是“补漏行气”。

对于“地产三条红线”难以覆盖的环节,例如消费信贷的转移挪用、二手房的线下交易,房地产中介的“信息垄断”和“价格操纵”等等,政策将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相比于金融调控、巨额投资,对于市场的规范和疏导,这将是政策最容易发挥作用的领域。只要高层上决心已下、统一意见,各城市的地方政府很难有“虚与委蛇”的空间。

于是,我们看到近期以来,一批堪称史上最严房地产新政在各城市纷纷出台。房价没有得到遏制的城市领导纷纷被劝诫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