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血压应该控制在多少?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惑,认为老年人的血压应该与年轻人的血压的目标值是不同的,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年龄超过60岁血压高一点真的没问题吗?

在张医生刚刚从医的年代里,曾经有这种理念: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逐渐加重,应该对血压高值有所放松,理想血压在对于中青年来说,可以控制在130/80以下,但对老年人来说应该适当放宽。

很多人认为60岁以上可以控制在140/90以下即可,还有一部分医生认为:如果年纪升高到70岁以上,应该适当放宽到150/100以下就可以。但现在这种理念已经被证实,是值得商榷的。

最新的高血压指南2020版已经明确提出,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理想的血压必须控制在130/80以下,超过65岁的人群可以考虑把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即可。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把血压控制在150/90以下。

这是因为,如果血压不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一样会加重动脉硬化,引发各种高血压的并发症,如心梗,冠心病,脑梗,脑出血,下肢动脉闭塞,肾脏损害等并发症。由此可见,不能因为年龄大了就放松对血压的关注程度。

指南推荐的血压就一点问题没有了吗?

当然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具体的情况,需要具体的处理。

很多老医生认为,如果患者患过脑梗死,这时候血压如果调整的过低,会影响对脑部的供血,加重脑梗死的病情。

但是,事实证明,血压太高了,也会引起脑动脉的血管痉挛,一样会引发缺血,加重脑梗死的病情。所以,以往要求脑梗死的患者必须把血压控制在160/100以上,这个观点考虑的也是欠周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朋友的眼里,认为60岁已经是一个很老的年纪了,因为,60岁是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60岁与50岁的人,健康区别并不是特别大,有的人甚至到了70岁身体依然十分硬朗。

所以说,具体60岁的年纪应该把血压控制在哪个范围,不应该依据具体的年龄而定,应该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决定。

动脉硬化是血压升高的借口吗?

还有很多朋友认为,随着年龄的升高,血压正常升高是正常现象。他们的理论是:随着年龄的升高,动脉硬化的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动脉硬化的血管失去弹性,就会引发血压升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动脉硬化是血管正常老化的一个过程,但并不能成为高血压的依据。

随着动脉硬化进程的加重,血压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升高,但不应该出现剧烈的升高。2020年的高血压指南中,放宽了对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的血压管理水平,正是考虑到了动脉硬化的因素。但朋友们应该注意到,对于即使超过80岁的老人,也仅仅是建议把血压控制在150/90以下,并没有过分的放松。

在65岁以下,理想血压还是控制在130 /80以内是最理想的,如果超过了130/80,尽量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健康饮食等方式,将血压降下来,如果3~6个月仍不恢复正常,就需要服用于降压药物治疗。

如果血压超过了160/100,这时候不但需要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直接服用降压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忽视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朋友们在日常测量血压的时候,还要注意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正常的标准血压测量应该是在诊室内连续测量三次,测量开始前需要休息5分钟,让心境平和。测量三次之后取平均值。而且,不能以一次来院为准,应该在非同一日测量,三次之后,如果均高,再诊断为高血压。

很多老年朋友在测量血压的时候,仅测量一次,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血压一过性升高,即被诊断为高血压,这样的高血压诊断就有点太随意了,我们称这种高血压为“白大衣高血压”。这种朋友往往回家之后,再次测量的时候,就会发现血压恢复正常了,这种情况并不是高血压,而是由于心情紧张,激素分泌过度所引起的。

随着延迟退休的讨论不断深化,60岁的人到底能不能算上老年人的观点也在不断地转化之中,因此,不能因为我们年龄进入60岁,就对我们的身体要求有所放松,认为自己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了。

关于60岁的老人应该把血压控制在多少的问题就先聊到这里,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看法和问题,也请您在留言区留言,好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期待着您对我的帮助,我是神外医生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1] WEBER M A, SCHIFFRIN E L, WHITE W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14, 3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