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事,顺应趋势就好。

5月31日,三胎政策出炉,所有人都只关注到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件事,但同期更重磅的“还将发布配套支持措施”却惨遭忽视。

之所以说更重磅,是因为它就是趋势,它会改变很多行业、也会改变很多方面。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三胎政策”能真正落地,让更多的家庭对于生育没有负担、也没有压力。

此前就有人预期“教育领域一定会被它开刀”;因为现阶段的孩子教育压力与负担,是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忽视的。

只是没想到这一切到来的能这么快。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对于私立教育,尤其是校外教培领域直接形成毁灭性打击,包括民办教育的领军者新东方在内,所有上市的教培公司股价纷纷遭遇“膝盖斩”甚至“脚踝斩”。更有甚者直言“这个行业已经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有一篇写新东方的文章提到,新东方管理层已经在紧急讨论公司转型。

虽然后继这则传闻遭到了新东方官方的否认。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作为一家曾经市值千亿的巨型教育培训机构,课外辅导给新东方创造的营收占了总体营收的八成。而如今这一块儿的业务直接被斩掉,转型已是唯一出路。

网络上,给俞敏洪提出转型建议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人说新东方可以去造车。

私认为,新东方入局造车,不仅可行,而且也是极好的选择。

从斩掉教培,到新势力造车,一切都是趋势

开篇我们说,有些趋势,顺应它就好,不必过于在乎是否跨界。

毕竟单就造车行业的历史来说,从来就不乏跨界而来的“新势力巨头”:比如丰田在造车前是生产纺织机的,标致最早是造发条的,甚至就说我们国内的吉利,他们在造车前还是搞冰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新东方从开学校、开培训机构到转型造车,这倒也说的过去;同时,让科技巨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投入实体领域,促进科技发展,实现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本来也是如今最大的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发展趋势,在2021年,已经有太多的跨界巨头们入局造车。

先是百度。在投资威马等新势力几年后,百度最终还是不满足以算法供应商的身份呆在汽车行业。于是在1月11日,百度和吉利正式携手,宣布入局造车,并在3月2日成立了集度汽车,其未来新车定位电动与智能化方向,将由吉利提供的SEA浩瀚平台打造。

百度之后,富士康也宣布过造车,合作方也是吉利。

再往后,雷军的小米汽车、恒大的恒驰汽车、华为的华为智选SF5/极狐αS等等也纷至沓来,不管你之前是做什么的,只要你想造车,市场就能认可你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跨界造车除了自己直接造之外,也还有别的方式。比如在今年,我们就看到了“同为一家人”的天美汽车改名创维汽车,以“创维电视”入局造车的名义,直接增加了品牌车型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又比如一直网传360要入局造车,但就目前的各种公开信息来看,360造车其实也并不是从零开始造,而是收购或者入股哪吒汽车。相当于人家已经提供了底子和平台,跨界者只需要提供资金和声望即可。

如果新东方需要入局造车,他们是完全符合当下新势力造车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新东方的知名度,还是俞敏洪的个人魅力,市场一定会买他们的单。

毕竟在投资领域,已经成功过的创业者想再创业,他们会发现身边的朋友真的很多。

跨界入局造车,“新东方”和“俞敏洪”就是最大IP

新势力造车,有一大问题是品牌认知度与车型认可度。

前者决定了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能不能想到你,想买车的时候会不会考虑你;而后者决定了最终是否会购买,以及购买了之后还是否会再推荐身边人购买。

对于很多造车新势力而言,单就“车”的表现来看其实都OK,也有很多消费者表示开了之后感受不错;但是除去“车”之外,他们的品牌力却差了很多,不说比不过合资和海外品牌,就连对比国产品牌都略逊一筹。

归根结底,缺乏历史积淀与可以直接信赖的“招牌”是核心因素。

比如我们说做得好的自主品牌,像长城汽车,经过了这么些年的发展,消费者与市场均认可其各个品牌车型的品质与做工,信任其质量,同时在宣传与认知方面,长城也不乏“魏建军”、“哈弗H6参数图片)”、“SUV领导者”等等显而易见的“名片化”招牌。

新势力们显然做不到这些,当品牌的历史还没有其它车企一款车型的历史长时,那就无从谈起积淀,也无从谈起长时间的稳定;因此消费者们自然会想“会不会我买了车两三年之后,车还在,车企没了?”

有些做的好的新势力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特斯拉,他们最大的招牌其实不是智能化、也不是电动化,而是“埃隆马斯克”,消费者买特斯拉车之前的信任不是源于“车”,而是源于“信任马斯克这个人”。

毕竟马斯克在特斯拉之外,还有Space X,那是能和NASA合作的公司,并且在马斯克这一轮创业之前,他已经有过诸如Zip2和PayPal等闻名全球的项目。

又比如说国内目前做的最好的三家“蔚小理”,他们在造车之前其实都已经有足够多的可信赖“招牌”:比如蔚来李斌的易车、理想李想的汽车之家、小鹏何小鹏的UC等等,随便拿一个出来给消费者说,都是十足的信任。

而如果新东方入局造车,选择入股或者直接收购一家相对靠谱的新势力,然后再拿出新东方接近30年的历史积淀和俞敏洪的个人口碑,消费者对于这个新势力品牌的认可度瞬间就会有质的改变;同时,因为有“新东方”和“俞敏洪”两大招牌,外加新东方本身已经是上市公司,后继的再融资,也不再会是难事。

此外对于新东方来说,对比其它的造车新势力,甚至是对比传统车企,它们还有一个绝对杀招,那就是“能自主培养人才”。

我们知道,再伟大的车企也离不开人才,而除了跳槽挖墙脚,企业自我培育人才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我们能看到近些年发展的风生水起的吉利汽车,为了能获得足够的人才数量,它们甚至建立了一所吉利学院,还是标准的本科院校。

而新东方本身是教培行业出生,对于人才的培育更是有它们的独到优势。换言之,当其它造车新势力哪儿哪儿都缺的时候,新东方如果想造车,除了没有造车资质,剩下的资金、人才、品牌力等等它什么都有了。

这就好比打麻将,其它新势力还在一等三想凑一桌,而新东方直接就三缺一了。

至于新东方的造车资质问题,包括它可能会选择收购或者入股的标的方面,私认为选择还是蛮多的,毕竟当下还是有不少新势力车企们正面临发展困境,比如威马,也比如天际,单论车它们做的已经很不错,但要想再更进一步发展,一定需要更大层面的动作才行。

新东方如果能携手它们来入局造车,想来正是天作之合。

至于造车资质问题,入股或者收购上文的新势力,新东方就能够获得相应造车资质;即便再退一步,即使是新东方想从头开始造车,不借他人之躯,目前也有大把的传统车企造车资质在等着被拿下,比如在湖南长沙有生产基地的众泰汽车就是其中之一,还顺带能响应“新东方”的名号,一举两得。

最后,还有一个小猜想,如果新东方真的造车,那它们的车会叫什么名字呢?

当年奇瑞有过一款车叫东方之子,那不知新东方的首款车能否叫“新东方之子”?上市发布还可以放到上海东方明珠塔那里去,直接黄浦江上包场,多霸气,气势完全能胜过蔚来首次发布新车时的演唱会感觉,您觉着呢?

备注:

本文内容仅为针对新东方的战略转型猜想,不构成对新东方或部分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最终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