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的一天,陕西省石泉县的农民谭福全,带着自家3个孩子,在家附近的池河岸边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金窝子”淘金,淘着淘着,在沙坑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金灿灿的,还挺压手的小东西,用水冲洗干净拿在手中一看,原来是个“金蚕子”,跟它一起淘上来的还有几枚汉代五铢钱。

淘金淘出宝贝来,谭家一家人可高兴坏了,还专门做了个红木匣子,用红布包裹起来,小心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家在河里淘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乡里乡亲都来看热闹,当时就有人出价8000块要收购。要知道,当时的8000块对于一个农民可谓是一笔巨款,但谭福全不为所动。

1985年9月,谭福全兜里揣着借来的50元路费,怀揣着这个“金蚕子”搭车去了西安,找到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做文物鉴定。

话说经专家这么一鉴定,可了不得了,这小小的金蚕原来是汉代的鎏金铜蚕,妥妥的国宝!谭福全一看这“金蚕子”如此珍贵,毫不犹豫将它捐献给了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领导得知谭福全是借钱做路费来西安捐献文物,还特意为其添够了回家的路费。

如今,鎏金铜蚕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条鎏金铜蚕,长度只有5.6厘米,也就相当于成年人一个手指的长度。物件虽小但栩栩如生,能清晰地看出这条铜蚕有9个体节,正昂首做吐丝状,蚕头和蚕尾都做得惟妙惟肖,要不是这铜蚕身上有一层鎏金,换成白色,准被人当成一条活生生的春蚕。

为何当时专家鉴定时如此惊喜呢?因为此金蚕在出土之前,很多历史文献常有记载,但谁也不知道金蚕的形象,历史学家们等着这个小东西出土,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据史载,早在晋朝,就有人从齐桓公的墓里,挖出过“金蚕数十箱”;到了南北朝也有文人记载,曾有人在吴王阖闾墓里,挖出“金蚕玉燕千余双”。

可是这“金蚕”只见于古籍文字,从来没人见过实物,若不是这次谭福全偶然发现,这金蚕到底长什么样就只能靠我们想象了。

据史载,石泉县养蚕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蚕桑丝绸的重要产区,是当时名闻天下的“蚕桑之乡”。

这只鎏金铜蚕,经专家鉴定,是从西汉皇宫中流出的。当时的西汉皇帝,为了褒奖石泉县兴桑养蚕,派使节千里迢迢颁给丝绸制造能手的御赐奖品,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劳模奖章,非常珍贵。

其实古人对蚕的崇拜,很早就有了。在山西,考古专家曾经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半个蚕茧,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蚕茧壳是被人为割开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我们的先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认识和利用蚕茧了。

到了商朝,在考古发现的甲骨文中有这样的记载:“蚕示三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人们祭祀蚕,要杀三头牛。

牛在历朝历代可都是劳动力的代表,有的朝代还严禁屠宰,一条小小的蚕,古人在祭祀时,为何如此重视呢?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实用性,蚕能吐丝,丝可以用来做衣服,就解决了吃穿住行中,穿衣的问题。

二是神秘性,在古人看来,蚕的一生是非常神秘的。

由一粒芝麻粒一般大的蚕卵,先变成白胖子,再作茧自缚,将蚕茧留在人间,然后破茧成蝶,结束一生。

在古人看来,这个小东西简直太神奇了,太值得崇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看来,这小小的一条鎏金铜蚕,掀开了古代丝绸之路神秘面纱的一角,也是中国古代瑰丽历史的浓缩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

当时,我们就是通过这小小春蚕吐出来的丝,织成让古罗马人趋之若鹜的丝绸,从而诞生出公元前2世纪那条横贯东西方、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丝绸之路。

古罗马人有多喜爱丝绸呢?据古罗马人自己估计,他们每年向外输出用来购买丝绸以及其他商品的黄金,高达1亿赛思特提,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相当于约13万公斤!这在当时,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

由这条小小的鎏金铜蚕,就能知道当年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再到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上,丝绸等贸易之繁荣。

到了东汉,大量的西方商人和使节也是通过这条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到达洛阳,与中国产生交流的。

这条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蚕嘴里吐出的丝,而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鎏金铜蚕,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缩影,而这条路的终点,还将由后人书写,你们说呢?

我是可忘,点赞关注评论,为思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