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天气刚过,疫情再度升级。Delta肆虐多个城市,让人焦虑不安。

口罩重新戴起,小区核酸检测,一切看似有条不紊,但平静之下,危机也在这慢慢滋生。

首先是那群之前吵嚷着要跳槽、涨工资的人,最近他们都安静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可能流动的人才找不出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反之,安心上班,保住工作,已经是乱局之下最好的选择了。

裁员的流言已经开始悄悄传开。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不好的消息。

另一方面,在供给端,企业主特别是能消化大量就业的消费类企业主,则瑟瑟发抖的经历着这一年的至暗时刻。

疫情对于市场的打击,他们经历过一次了,劫后余生,没人想到会来第二波,盲目扩张者已经被打的鼻青脸肿,而在未来,可能带来的长期消费低迷,则是考验他们的第二道门槛。

1

消费为什么低迷

这里不得不掉个书袋。向祚松在《新资本论》里说过一个概念。

预期收入下降的负循环。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增速放缓和失业人数持续增加,让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持续悲观,悲观的收入前景迫使人们进一步收缩消费。

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预期。消费下降则进一步恶化经济前景,反过来进一步恶化预期收入的悲观预期

而当下,不得不说,疫情的死灰复燃,导致了这个循环机制正在加速。灾情导致收入的下降,刚刚开始恢复的实体经济,又迎来了疫情。

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禁止聚集,都会给原本就脆弱的消费,雪上加霜。

一些行业原本可以趁着暑期恢复一波元气,这下子只能继续苦熬了。

2

哪些行业开始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餐饮消费

河南受灾,经济损失在800亿,农作物之外,大量的是民生的损失,道路、房屋、店铺、商贩,城市的瘫痪,打击最大的就是消费,特别是餐饮消费。设备损失、店面损失、供应链的损失都是明面上的。

更加难以恢复的是需求的下降。

极端天气+疫情肆虐,打击民生的同时,打击的是人们口袋里的铜板,居家隔离就是没有工资,或者只拿基本工资。房贷车贷一交,真是干干净净。

同时,食品安全的担忧,疫情传播的担忧,菜价飞涨的担忧,谁还有心情消费。看看股价腰斩的海底捞,看看业绩疲态的茅台,资本都不傻,能跑的都在加速离场。

更一方面,趁着灾情+疫情,一些具有全国背景的餐饮商家,正借着背后庞大的资本财阀,在加速垄断化。

据餐饮从业者透露,上半年的餐饮消费之所以没有断崖下降,很大一层原因来自于全国性品牌的扩张。先是奶茶上市,后是连锁面馆巨额融资。

扩张、复制、上规模的打法,利用补贴把利润降到最低,让普通的小餐馆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街上走一圈,出租转让的比比皆是。

2

电影演艺

别人是经历至暗时刻,但电影行业似乎就从来没出来过。

年初《你好,李焕英》《唐探3》短暂辉煌过后,上半年电影行业一路走低。半年票房250亿,还是把献礼影片都算进去了。剔除那些机关单位包场之外,真正的行情,可能更加惨烈。

行情艰难,就无法留住人才,冯小刚这样一线票房保证都开始拍电视剧了,大家伙还有什么好装的,赶快开溜吧。

7月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仅有32.26亿元,这一数字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25.3亿元,降幅达44%。在7月份上映的48部影片中,票房收入不足50万元的就有25部,占比高达52%;不少院线电影的票房收入甚至不足5000元。

人才越流失,好IP就越少,从猫眼的数据来看,电影人已经放弃了暑期档了,把最后的反击,留在了年底的贺岁档。如果在不能有效的提振市场,未来的艰难无需多言。

其实,国际资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去电影化。迪士尼把《黑寡妇》同步在自己的流媒体平台上上映,虽然惹来了官司,却是一种流行趋势的发生。更不必说一直坚持这条道路的Netflix。

话说回来,经历了抖音、快手的入侵,经历了直播带货兴起,经历了b站的流行,现在电影还能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吗?行业级别的消失其实已经在发生,万达电影从高点200多,一路干到了现在的12块。华谊兄弟要不是去年靠着《八佰》续命,可能就消失在2020年了。

另一个正在被资本抛弃的行业,就是演艺行业,《只有河南》开业的时候,曾经有人测算,50年都收不回成本。

演艺行业的天敌就是极端天气,和消费降级,龙头大哥宋城演艺,旗下的《千古情》,在各地复制,但是一遇到疫情,几乎就是灭顶之灾。特别是持续的疫情,几乎把所有的出行、聚集的可能都封住了,之后的场地维护,人员成本,都是不小的问题。

3

旅行酒店

旅行酒店行业的公司,命运与演艺相似。疫情长期的爆发,让出国旅行基本全废了,进出国门核酸,拉长了旅游的周期,而麻烦的程度也跟西天取经一样。相同的道理,久而久之,需求就没了。

离岛免税,听起来不错,说到底是个消费替代。与具体的旅游还不一样,真要管用,中国中免也不至于杀起来停不下来。

全村的希望都挤在周边游和当地游了,但是谁没事能天天周边游,市场还是太小。至暗时刻不能再说了,如果以西班牙大流感当做参考,这个行业起码还有一到两年的低潮期,毕竟我国的防疫模式,是以检测+隔离的手段为主,疫情只要有恢复,大力度的防控就不能避免。对于旅游的利空是长期且持续的。

3

强刺激会来吗?

消费已经如此孱弱,那么国家级别的强刺激会来吗?

话不说死,但9成以上是不会!

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强刺激有两点直接的危害。

第一,疫情的成果不易,如果强刺激,必然是放水+快速放开社交距离的限制,那么千辛万苦得来抗疫成果,很容易反复,甚至灰飞烟灭。资本外流还有办法,制造业如果也外流,几乎上升到动摇国本了。

第二,根据美国的经验,强刺激,发消费券,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难以复苏。在家平躺也能赚钱的话,谁会去工作。

4

低欲望与转型期

不可避免,短期内,低欲望社会可能已经到来。工作打不起精神,宅家养成习惯,丧文化快速流行,日本社会的困扰,在我国正在上演。

韩寒说的那句,方圆十公里都没有个励志故事。也许在未来半径会不断增长。

但,是不是就毫无机会了,笔者认为希望还在。

日本转型期大量产生的匠人,与德国在发展期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专注在垂直领域内的职人,也许能在不断的内卷与竞争中,找到自己发展的领域。

”多学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从之前的玩笑,慢慢的将成为共识,这不是斜杠青年的兴趣爱好,而是切切实实的生存之道。

这次裁员潮,从个别行业开始,是否会蔓延到其他行业,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出的是,经济转型的大船非常坚定的在航行着

都说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其实转型的大潮,拍在谁身上,又何尝不是一场灾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