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汤芳芳

眼看着太阳越来越烈,75岁的俞兴成出门的劲头依然不减。

老伴儿不解。他也不藏着掖着,咧嘴一笑:“我去看看我们以后的家。”

是呀,古稀之年还能住上新房,这得多幸福。

从“临时的宿舍”走到“未来的家”,也就十几分钟。

宽阔的小区大门,高耸的住宅楼,郁郁葱葱的绿化,看着外立面,俞兴成心里就很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德明理府,是杭州滨江浦沿街道杨家墩社区的一处安置房,看上去丝毫不输商品房。最近,小区刚刚完成施工并开展验收,计划在11月完成移交。

曾经的村民,将变为业主,要在这里开始崭新的生活。

】即将入住新房,离地铁站只有几百米

小小的过渡房里,俞兴成老夫妻俩的生活非常简单。过了三年,屋里东西越积越多。

老人嘛,总是舍不得。

“以后搬家,这些东西该怎么办呀。”老伴儿嘴上发愁,俞兴成心里却知道,到时候收拾起来,这些东西还是会打包一起带走的。

当初拆迁,家里也是经历过一番挣扎的。住惯了村里的自建房,怎么适应小房子?

“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其实是不想折腾的。”俞兴成说。城市要发展,思想也得跟着进步。拆迁分房,老两口把大部分面积分给了两个儿子,只留给自己50平方米。

别看面积不大,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对于老两口来说,也够了。“房子主体建造好的时候,我就去看过了,里面结构还挺合理的,小区环境也好,距离地铁四号线浦沿站也就五百米左右。”

因为距离不远,这几年俞兴成时不时地就往小区跑。终于见到了实物,老人挺激动的,“马上就能住上楼房了。”

老人很知足。“村里对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会发放400元劳保补贴,村里实行股份制,像我们俩都是全股,每个人每年还能拿到8000元……七七八八加起来,我们两个人每个月能有7000多元,完全够用了。”

他说,现在就指望赶紧分房子,装修一下就能住进新房了。

】全新的小区,是最好的养老地

和俞兴成一样,盼着早日入住的村民不在少数。对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全新的小区,是最好的养老地了。

68岁的金尧文心态很好。当年他是第一批拆迁的村民,所以率先分配了安置房,现在夫妻俩住在杨家墩悦府,100平方米。儿子一家在另外一个安置小区,有150平方米的面积。

“当初能分到300平方米,我们家还有50平方米呢,我们就准备在明德明理府里再选一套。”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

眼看着滨江的房价蹭蹭地上涨,老人才觉得,当初的拆迁有多值得。“以前的家里有三层半,每个月还有租金收,日子还是挺好的。”住上新房后,适应了一段时间,他们心里的疙瘩也就消失了,“每天玩上出去散散步,村里环境跟现在的小区不能比,以前都是田地,满眼的违章建筑和乱七八糟的出租房。”

在金尧文的心里,现在的家比商品房还要好。“楼间距不那么密集,采光好,小区容积率也好,各项设施都有,给老人的,给小孩的,而且还是绿城代建的,品质好呀。我们附近的房价都涨到4万多一平方嘞。”

其实呀,最让老人开心的还是周围都是以前的邻居,下楼就是熟面孔。“我们是原拆原建,村里人就是有种本土的思想,老了也不想挪窝。”

想想现在的幸福生活,他很满意。“等新房子来了,我们就出租,还能收点租金。”

】人车分流,高颜值庭院,听着就令人羡慕啊

“地铁沿线”、“品牌房地产企业代建”、“底层全架空”、“人车分流”、“中心大花园”、“高颜值庭院”,光听听这些关键词,就很让人期待、很令人羡慕了啊。

明德明理府由南北两排共11栋高层及其配套用房围合而成,楼间距达到77米,阳光可以最大程度地洒进客厅。从窗口望去,楼下是东方院落的开阔景致,远处是云卷云舒的澄明通透。

小区共有房源1096套,户型设置50平方米、100平方米、150平方米三种类型。

园区主入口设置于地块南侧,位于园区的中轴,利于各栋楼居民享有生活的便利性,入口整体的仪式感很足,且挑高的入口空间建立的城市建筑形象提升了居住的尊贵感。

每个住宅楼单体结合架空层设置门厅、公共及绿化公建,景观绿化通过建筑底层的架空,辅以老人与儿童休闲、游戏空间,强调并丰富了邻里文化与日常生活,形成网络化、多层次的绿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街配套用房分区设置,涵盖底层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物业经营用房等功能,采用了与主楼脱离开、相对独立的设置方式,既易于吸引周边人流,形成较为热闹的氛围,又避免了对低层住户的影响。

园区中心花园景观的营造,通过园区入口林荫道、中心绿地、休闲走廊、广场等形成核心景观空间。针对安置人群的需求特点,考虑更多的停留及开敞空间,在自然景观中与生活对话,在家人、邻里互动间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