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内动力”是什么,似乎挺熟悉,但到底是个啥,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今天,从本质上,让你明白。

一棵树,只要其成长必备因素,阳光、空气、水、矿物质适度满足,它自然而然就可以很好地生长,因为它本身具备生长势能。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它有点长不动了,蔫了,那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某一个或某些“营养”缺乏或者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身体要发育,只要蛋白质、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七大营养物质得到适当满足,它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很好生长,因为它本身也具备成长势能。如果有一天,孩子身体发育迟缓或者不正常,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营养物质的供给不平衡所造成的。

就像一辆汽车,本身自带发动机,但能不能开动,要看有没有能量(汽油或电)。树叶好,人也罢,“生长势能”就是其发动机,“营养物质”就相当于能汽油。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同样如此。心理上的成长势能,本自具足,但能不能发展出内动力,关键就看是否心理的“营养物质”(必需品)能否得到满足,只要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孩子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有动力的状态——敞开、自信、热情、有目标感、有坚毅力等。

那心理成长的必需“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

通俗讲,就是“情感营养”。具体来说,包含四种,分别是: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这四种感觉的具体认知,请参见《一切的沟通,终归究底是要传递什么给孩子?》)

一般来说,只要外界(家庭、学校、社会)输送给孩子的几大感觉适度,这个孩子就会成为那种内动力充沛的人,相反,如果没有,那就很容易成为状态和行为有偏差的“问题型”孩子。

也就是说,想让孩子有内动力,关键在给能量——情感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补充的是,所有的需求满足都有一个前提——适度,不论是前面说的树,还是人的身体,给少了,长不好,给多了,会出问题,心理需求同样如此。

比如“允许”,适度的允许会给到孩子良好的安全感,而如果太少,就显得很强制或威胁,太多又没有规则、没有边界,这两种都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种破坏。再比如“欣赏”,适度的欣赏给到孩子“成就感”,而过少的“欣赏”,孩子容易不自信,过多则可能让孩子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在这个问题的拿捏上,一个词来总结:中庸。中庸就是适度,是一种极致的合适。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至于情感营养“如何给到孩子”以及“怎样才能给得适度”等问题,是另外的话题,后续再行解说。

/ END /

文 | 一点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