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中医无数,有名者却少之又少,著作者更是屈指可数。很多有名的医家所著理论未纳入现代中医教材,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理论不够完整、精妙,相反的,有一批人集中医精华之大成,提出的思想理论影响着众多医家。今天我们的主角黄元御就是其中之一。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别号玉楸子,是一代奇人,出生于清代,是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笔题字“妙悟岐黄”以褒奖他的学识。他出身名门,立志从仕以济世人,但是后来因遇见庸医而导致左目失明,仕途断绝,但他没有忘记初心,转学医学以济世人,立下“不能为良相济世,亦为良医济人”的志向,深受后辈医家敬仰。

他为中医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尊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为四圣,赞 “四圣之书,争光日月”,又虑“人亡代革,薪火无传”,遂笔耕不辍,先后解四圣之书,又著《四圣心源》,流传后世。

因其仕途被庸医滥用寒凉之药以断绝,所以他十分重视阳气,他的左目到底是怎么失明的呢?在他的医案里有所记载。

当时正处于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那是黄元御意气风发的而立之年,他那时身体很好,没有宿疾在体内。当时他三十岁,在一日挑灯夜读之后,左目出现发红艰涩,难以睁开,他心想是读书太过用功之过,休息休息就好。于是,他并没有去看医生。休息了三天,左目没有一点好转,反而加重了,他的眼白呈赤红色,像血充盈在眼白一样,并且眼睛外边出现红肿,眼白的红色逐渐占据所有白睛,将瞳孔包围。并且他口干,但是并不想喝水,他在记录中写道“并无上热烦渴之证”。知道自己扛不住了,他去找了一个医生看病。这个医生见他眼睛赤红,口中口水很多像泉涌一般,认为是大肠受火热之邪所致,于是用了大黄、黄连清热泻下,想让火热之邪从下而去,但是黄元御服用后,并没有拉肚子。这个医生认为是剂量不够,于是加大了剂量,黄元御服用后这才有点泄下的意思,轻微拉了一下肚子,但是眼疾并没有好。

在这个时候,黄元御很倒霉,又感染了风寒,得了风寒怎么办?还是得治呀,他听从医生的建议,喝了一壶滚滚的热茶,然后在床上盖上厚厚的棉被,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这是干嘛?为了发汗,虽然流了很多汗,但是并没有痊愈。黄元御又听闻一个老妇人,擅长针灸,他找来老妇人为其看病,老妇人见他左目赤红,用针在他的眼白上轻轻地点了一针,当时流出了“浊血”数十滴。针刺之后,左目红肿消退了,黄元御顿时眼睛顿时清朗起来,他很高兴。但是之前的医生给他说,你这体内还有风邪和火邪,还得用大剂量的苦寒之药祛邪!黄元御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医生那继续口服数十剂药,全是风燥苦寒之品,吃着吃着,左目眼白渐渐出现了白翳,蒙在眼睛上,就像有雾聚集在眼睛上一样。

这个时候黄元御开始慌了,他害怕白翳继续生长,于是去找了另外的医生,这个医生给他开了一个秘方,号称“孙真人秘方”,名叫揭障丹,也是一派辛寒之品,每天服用两次,服用之后也不见效果。这个医生又给他支招,说他的病可以用“熏法”,开了一个名叫冲翳散的方子,其实后来黄元御才发现,这个冲翳散和揭障丹方药一样,都是苦寒之品。冲翳散怎么用呢?他用来煎汤,等他冷却后用竹筒接着熏洗眼睛,现代人一看就知道这不靠谱,眼睛哪能这么治疗。他每天一次熏洗,如此半个月后,左眼的白翳越来越多,甚至眼睛都往外凸出了不少,像螃蟹的眼睛一样,最后失明。在这段时间的治疗中,他的脾阳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导致他的身体很差,往后数年常常患病。

因此,黄元御对滥用寒凉之药的医生特别痛恨,这让他以后在论著中推崇“扶阳抑阴崇阳气”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元御认为阳易损而阴易旺,正如《四圣心源·阳虚》:“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 ”原因有二:一者五行之中水克火,“火不胜水,五行之常也”;二者,黄元御认为诸多医家恣用苦寒,戕伐阳气。 如《四圣心源·阴脱》:“后人不解经义……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 ”这种观点与他曾因目疾误治使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有很大关系。因为被庸医误治而失明,所以他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医家深恶痛绝。他推崇“贵阳贱阴”的观点,在治疗上以固护阳气为主。

正如《四圣心源》中所记载的诸多证候,他认为多是因阳衰所致。例如反胃的病因是由于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中风的病因则是土湿阳衰,四肢失等。他认为阳气衰弱之人易使脾土受湿邪所困,“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因此,他的“扶阳抑阴”里的扶阳指的是扶脾阳,抑阴指的是祛抑外感内伤之邪特别是湿寒之邪。 如对于反胃的治疗,他用姜苓半夏汤(人参、半夏、干姜、茯苓、白蜜),人参、干姜、茯苓、白蜜温阳燥湿以培土,半夏降胃气。中风的治疗,用黄芪姜苓汤(黄芪、人参、甘草、茯苓、半夏、生姜),诸药共奏温中散寒渗湿之功。《四圣心源》中收录了各类“阳衰土湿”方,根据疾病的特点加减化裁。

黄元御认为“阳微火衰必责之于脾”,其“扶阳”之要即培土健中。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一旦中气升降窒塞,脾土下陷,胃土上逆,阴阳化生乏源;胃逆则火炎金逆,神扰气滞;脾陷则水沉木陷,血瘀精滞。 黄元御认为“中气衰”为诸气病、血病、精病、神病之祸首,治病“法当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拨转运之机”。培土泄水基础方为黄芽汤,人参、干姜崇阳补火,甘草、茯苓培土泄水。培补中气的代表药物为甘草,“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能”。《四圣心源》中,诸杂病、劳伤病、疮疡等各种疾病病机指导下的方药配伍结构清晰。在培植中土方面,多以甘草、茯苓为培土健中基础药,或协以干姜、人参增其补阳之力,或用半夏降胃气以复中土升降动力,以复中土升降之权。

(点赞加关注,带你了解更多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