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尼尼哎……”几十只“小云雀”身穿云南民俗服饰,随着歌声旋律逐渐急促,竹筒道具好像化作云南山居猎手的武器。舞台队形交叉变换,指挥高高举起手,在空中一收,“呼——呀!”好似一场暴雨骤停,片刻的安静后,全场为《山寨狂歌》鼓掌。

远在几万公里外,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前,2021莱昂纳多·达·芬奇国际合唱大赛评委正在面对直播观众公布总冠军,“91.57分!”小云雀合唱团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童声合唱团,与世界不同国家强队同台竞技取得总冠军。十几分钟的表演,背后是40年不停地培育与规划。著名作曲家刘晓耕认为,小云雀颠覆了传统合唱审美,在边缘地带寻找到一条成功道路。

敢与世界争锋的童声

鼓点律动,玉珠走盘。身穿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合唱演员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演绎《山之韵随想》。

随着合唱团音乐总监及指挥邓群的手起手落,台下的观众进入到一幅云南山居的图景中。一幕演完,小云雀们自己还沉浸在曲调之中,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邓群没有想到,这曲《山之韵随想》节选能够和《彩色锦鲤》一起帮他们夺得2021莱昂纳多·达·芬奇国际合唱大赛的总冠军。看到作曲家来发来贺喜的信息,她才回过神来。

著名作曲家刘晓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一阵高兴,随后又陷入沉思:“作为一个童声团,在这样的国际比赛中与混声团等等各种组别的队伍同台较量最后拿到总冠军,这样的成绩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为什么是小云雀?”

刘晓耕放下手头的事情,马上在网上观看了整场赛事的直播回放,心里才有了答案,“必然是小云雀”。

“这与舞台编排、选曲、技术都有关系,而小云雀在每个方面都与其他队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刘晓耕感叹于小云雀的选曲,“全方位的选曲,既有现代的技法,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让小云雀能够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实力。”

作为业内著名的作曲家,刘晓耕也清楚,现在国际上的合唱比赛有一个趋势,大家都在往民族母语合唱的方向探索。“与小云雀同台竞技,也有来自国内的成人合唱团,同样选择了民族元素,但是他们音乐的品质达不到小云雀的高度,小云雀的音乐品质可以说是最高级的,这与常年的专业训练分不开。”

“小云雀基本上拿到谱子都能唱,但是这次也有困难。”邓群回忆起当初刚刚接触到《山之韵随想》时的情景。为了能教孩子们唱好少数民族的“大抖喉”,她拿着作曲家采风的片段一遍遍地听,不停地模仿。“我自己找到了发声方法才能教给学生。”

除了鲜明的少数民族元素,刘晓耕在回看视频时,同样也被舞台的编排深深吸引住,他忍不住发出感叹,“他们把传统合唱的审美颠覆了。”

负责舞台编排老师李领长期在星海音乐学院任教,刚开始接触合唱节目舞台编排的时候,她坦言“特别不习惯”。

“这个舞蹈编排可以说是在限制中发展,这些动作不能太大,不能影响到孩子们唱歌,动作也不能太小,不然表达力不够。”与邓群老师一起,熬了几个夜晚的案头工作,李领心里才有了一点底。最终,孩子们手拿基诺族的竹筒,展现了通过十几种队形调度给国际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鱼在曲中“游”的技巧

2020年,一场疫情打乱了广州文艺活动的节奏。从1月到6月,合唱团二声部的声部长董芊已经很久没有与团员们一起聚在线下合唱了。

6月28日,听到能恢复线下排练的消息,董芊觉得非常高兴,但是十月的合唱周留下的排练时间不多了,而拿到高难度的《彩色锦鲤》曲谱的时候,董芊和团员们的心都绷紧了些。

《彩色锦鲤》运用到逆行倒影的创作技法,将一个和声旋律拆开成几个声部,就像一条鱼在不同声部穿梭,技术难度非常高。在几个合唱团尝试失败后,作曲家找到了小云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曲家温雨川找到我,表示这个作品给到很多合唱团都唱不了,估计只有小云雀能唱。”邓群回忆说,“这首曲子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多声部作品,对每个声部的分工与协调要求很高。作曲家采用了逆行倒影的现代技法,加上绕口令一样的歌词,十分具有挑战性。”

虽然恢复了线下排练,但是因为有人数限制,大家只能分组排练。董芊只能带着团员们唱好自己的声部,有机会在一起合唱的时候,他们抓紧记下老师指导的乐谱的分段、声部的强弱与音乐处理,这些就成为他们在进行分声部联系时候的“课本”。

当所有声部再次聚集在一起时,64人跟随邓群的手势,在台上让旋律化成一条鱼,在每一个进声点和结束点不停变换,通过不同声部的演绎,让这条鱼在舞台来回穿梭。唱完一曲《彩色锦鲤》,团员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别的合唱团没法完成的作品,小云雀“乘”着这条彩色锦鲤完成了当年10月的合唱节,而且还凭它拿到了国际比赛的总冠军。“短时间学那么多曲子,包括高难度的《彩色锦鲤》,并且整场演出只有64名团员从头唱到尾,这样的高强度其他团队是没办法完成的。”邓群看着孩子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作为“雀儿妈”,孩子们的辛苦她都知道。

看着一拨一拨的孩子们从小豆丁成长为演员班的“小云雀”,从刚刚学习五线谱到坚持一连7天8小时的集训,这群“云雀”的成长也是合唱团的成长。

全国“群星奖”演唱一等奖、美国得克萨斯国际合唱节荣获总冠军、法国夏浪海滨省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一等奖……日复一日的练习与合作,小云雀的获奖名单越来越长,“小云雀”们收获了知识和友情,也收获了一个特殊的称号“钢铁战士”。

“我记得2018年参加巴厘岛第七届国际合唱节大奖赛前,巴厘岛的太阳特别猛,但是室内的排练场所又不够用,所以我们所有人都来在室外,顶着酷暑排练。”合唱团成员钟徵霖说,“邓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高,每一个音怎么去唱,每个细节怎么表现都要求到了极致,一个动作可能要重复二三十遍,没有人抱怨。”

“合唱是一件非常耗费体力的事,集训的时候孩子们累得坐在地上但还继续坚持。”合唱团老师温玉华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排练的“苦”都积累成了表现力,每当国际舞台上响起中国国歌,“小云雀”们都忘记了所有的辛苦。

“只要能写出来,小云雀就能唱”

2017年12月底的北京,天气冷极了。一天下午,著名作曲家刘晓耕接到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的一个电话,请在北京的他到“小白楼”去一下。

刘晓耕不知道为何事,但是他赶忙放下手里的事情,迅速赶到了那里。到了现场一看,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杨力老师以及小云雀合唱团的指挥邓群老师都在。

杨鸿年先生对他说,“晓耕,现在有个急事要请你帮个忙,小云雀准备参加南非的世界合唱比赛,想委约你写一部作品,时长15分钟。”而当时,留给他的创作时间只剩下三个月。在经过考虑后,他应下了这个委约。只是他可能没有想到,这首曲子,能带着一个童声合唱团在2021莱昂纳多·达·芬奇国际合唱大赛打败众多强敌,“创造历史”。

如今,刘晓耕还记得初次来到广州指导小云雀合唱团时的情景,“早些年来与他们合作的时候觉得这个团的基础很好,整个团的教学非常规范,水平非常高。”

这样的实力来自哪里?刘晓耕与邓群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态度都是坚定的,起步早,起点高、专业性无疑是优秀合唱团的基础。

1981年成立后,合唱团邀请国家一级指挥徐瑞祺来担任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及指挥,女中音歌唱家黎耀珲则担任声乐指导;2013年至今,少年宫主任权延红担任团长,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力担任首席顾问。优秀的师资为小云雀合唱团“点亮”了高起点。

1983年,时任广州中小学体卫处处长的丁振华率先全国创立了广州学校合唱节,每两年一届延续至今,给小云雀合唱团提供了优质的锻炼平台。15年来,每年在二沙岛星海音乐厅如期举办的小云雀专场音乐会,既历练了“雀儿们”,也打造了“小云雀之夜”。

“对于高水平的合唱团,长期有规律地进行专业性训练是关键。小云雀合唱团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近3000名学员分为50多个班级、9个不同层级的教学梯队。”温玉华介绍,业余团队的教学品质不断向专业化团队靠拢,这样专业的教学目标保证了合唱团的专业水准。

一只“小云雀”从四五岁进入苗苗班,一步步训练、成长。“苗苗班到初级C班不用考核,从初级C班开始,每个级别都设升班考核。在规定的教学大纲之内,选择考核优秀的孩子升班。”邓群介绍,“所以小云雀合唱团的梯队班级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保证了团队的高水平。”

完善的教学机制、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业内对他们的认可。而在这次国际大赛结束后,刘晓耕对于团队成功的“秘籍”又多了一重理解。

“小云雀的选曲是成功的,而选曲考验的是合唱团的指导老师的水平,邓群老师不断寻找合唱团定位,不断调整审美的坐标,摸索合唱团将来在世界上的走向。”刘晓耕坦言,“一个合唱团是需要规划的,而邓群老师在这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小云雀在她的带领下,敢于挑战极限,把自己的定位放到一个最危险的、最边缘的地带去尝试。这样做是要有胆量的,一般的指挥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容易失败。但是,越是在边缘的地带,离成功越近,这也是艺术发展独特的规律。”

如今的小云雀合唱团,正如英国著名诗人珀西·比希·雪莱《致云雀》中所写:“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南方+记者】马艺天 冯艳丹

【作者】 马艺天;冯艳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