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荫榆曾是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校风严明,甚至于不近人情;

鲁迅先生曾强烈地批判过她的任教与为人,出任校长不到一年,她便被迫辞去了职务。

虽然屡屡受人否定,遭人谩骂,她却始终坚持着心中的教育理念,励志为女子教育事业而不断奉献。

或许很多人都对这个名字有些许的陌生,但大家对于她的侄女一定十分熟悉,那便是杨绛先生。

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母,从杨绛先生的笔下,人们逐渐了解到杨荫榆的人生与经历。

杨荫榆是家中的第六个孩子,在她之前,父母已经有了两个女儿。

在书香世家长大的杨荫榆,从小就培养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基础,对于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知。

杨绛先生曾经写过:“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

“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虽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适的鞋,也不像小脚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杨荫榆虽不是天生丽质、花容月貌,却也有着知识分子女性独特的美。

然而,这样的她,却在16岁的青春年华里嫁给了一个低能儿。

在那个时代,两个人在媒人的游说下走在一起,新婚的夫妻两人没有见过面乃是常事。

但是,杨荫榆却实在无法想到,新婚之夜等待着她的,是一个这样脾气暴躁、智力有问题的丈夫。

那一晚,遵循父母之命与蒋氏少爷成亲的杨荫榆心中,满是慌乱与逃离的念头。

每个年轻女子的心目中都有的那个新婚浪漫的幻想,在杨荫榆这里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喇子。”

从杨绛对于这位蒋氏公子的描写,便可得知,杨荫榆当时心中的绝望与无奈。

杨荫榆

杨荫榆与新郎发生了极大的争执,成亲当晚便使出全身的力气反抗着这令人不甘的命运,抓破了蒋家少爷的脸,第二天便逃回了娘家。

她受到了媒人的欺骗,只能期待着逃回家中后,家人能够给予她最后的庇护与安慰。

然而,她的想法破灭了,得知杨荫榆逃回了自己的娘家,新郎的母亲毫不留情面地闯入了杨家,要将她带回去。

杨荫榆的家人没能拦下她蛮横的婆婆,何况,在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杨荫榆已经嫁入了蒋家的门,便生是蒋家人,死是蒋家鬼,理应跟着婆婆回到蒋家去。

其实,想来也或许并不只是出于这个原因。

蒋家少爷是一位低能儿的事,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杨绛的母亲也曾听闻过此事,但杨荫榆的父母对此并不上心,对于女儿的终身大事,他们便如此轻易地交付了出去。

影视作品中的杨荫榆

做决定时那样的草率而不经意,此时的他们又如何能阻拦前来抓杨荫榆回家的婆家人,又如何能真正为杨荫榆提供庇护呢?

面对婆婆的登门“拜访”,杨荫榆独自躲在房内的窗帘之后瑟瑟发抖。

而蒋家夫人毫不手软,径直闯入了杨荫榆的卧房,将她从帘子后面拽了出来,逼迫她跟自己回家。

无计可施的杨荫榆终于爆发了内心的委屈与不甘,与婆婆爆发了争吵,表明自己再也不愿踏入蒋家一步的决心。

杨荫榆的以死相逼,终于结束了这场包办婚姻所产生的闹剧,但也同时为她的心进行了冰封。

她不再对于爱情抱有任何期待,不再寻找生命中的灵魂伴侣,在书香门第成长的她,决心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杨荫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荫榆这短暂的婚姻历程是孤单的、可悲的,但也是勇敢的。

从小受过的教育与心中的主见让她勇敢地反抗这不公的待遇,坚决地为自己的人生站了出来,结束了这场悲剧。

她的举动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在当时,像杨荫榆这样勇敢反抗、坚定追寻自己想法的女性,实在为数不多。

从此,她开启了自己不懈追求文化的一生,也开启了固执遵循心中想法的一生。

1902年,杨荫榆的哥哥杨荫杭从国外留学归来,为她走向教育道路带来了契机。

在哥哥新思想的熏陶之下,杨荫榆更加深刻地明白,无论男女,都要积极地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具有思想、富有主见的新青年。

杨荫杭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境况之下,许多女子都只接受旧式传统教育,她们的生活围绕着家庭展开,一生都以自己的丈夫为生活的中心。

杨荫榆逐渐意识到,女性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也需要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她同许多志同道合之士一起抗议彼时对于女性教育的不公,呼吁女子受到与男性同样的教育。

1907年春,杨荫榆自上海务本女中顺利毕业后,前往江苏参加了公费留学考试。

裹着小脚长大的杨荫榆,没有受到旧式思想的干扰,而是突破了老旧观念的束缚,期盼着更为广阔的天空。

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她,便有着超于旁人的远见与胸怀。

在思想普遍被禁锢、女性普遍卑微的洪流之中,她深刻地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勇敢地先于众人站了出来,眼光独到而锐利。

杨荫榆的留学考试通过了,在学校录取的十人之中,她榜上有名,成为三位录取的女生之一。

7月,杨荫榆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前往日本学习的旅程。

在日本,杨荫榆度过了六年的学习时光,她先是在青山女子学院就读,后来又转学至日本最为顶尖的女子大学——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潜心学习。

经历了婚姻的闹剧,此时的杨荫榆,无心其他,只专攻学业,因为她明白,女儿亦当自强,女性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唯有如此,她才能感到更加勇敢,更加充满能量。

在日留学的六年时间中,杨荫榆精进地掌握了日语,并学会了繁琐的日式礼仪,心无旁骛地充实度过了自己的留学时光。

在毕业时,杨荫榆因为在校期间优异的成绩与良好的表现,还受到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授予的金质别章,以表对她优秀表现的嘉奖。

1913年,学成归国的杨荫榆出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正式开启了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生涯,负责教授生物学课程,并担任教务主任。

一年后,杨荫榆来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此时的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对学生的一套要求。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在杨荫榆的心中,朴实踏实是十分珍贵的品质,她要求学校中的每个学生都严格地遵守校规,不迟到,不早退,尊重师长、遵纪守法、穿着朴素,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应有的样子。

她认真朴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师生的尊敬与认可,也获得了上级的肯定,1918年,杨荫榆被教育部派往欧美留学,继续深造。

此时的杨荫榆,不仅是自己意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她更意识到,要将这种先进的理念传播下去,让更多的女性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让封建传统禁锢她们的思想,捆绑她们的一生。

成为一名教师,让她感到加倍的光荣与责任,她愿将自己的思考带给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女生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出学风质朴、踏实勤恳的优秀学生。

如果说,以前的杨荫榆,用自己的思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那么今后的她,便是更加努力地用自己的思考,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杨荫榆选择了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为她成为教师的道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让她能够更加自由地追逐理想的人生道路。

不过,这样反抗封建陈旧思想的杨荫榆,在生活中,依然有着较为保守的一面。

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杨荫榆,与诗人徐志摩曾为同学。

在徐志摩的眼中,已经35岁的杨荫榆打扮得十分不合时宜:

“面上涂着脂粉,身穿齐腰的花洋纱短褂,头戴绯花的笠帽,手里还张着花绸洋伞。我当时看他步步莲花,何尝不当他是一二八佳人。”

徐志摩对于杨荫榆的揶揄嘲讽可见一斑,在他的眼中,当时在中国已颇有名气的杨荫榆到了美国之后亦是自命不凡。

她以教育家自居,对于徐志摩等人,当惯了作为老师的杨荫榆也表现出了作为教师的情态。

在留学的中国学生之中,杨荫榆的年纪比较大,再加上惯为教师的言论作风,让她不是很受年轻同学的欢迎。

她认为同学们在舞会玩耍的行为十分不雅,曾说:“衣色加的中国学生,心里都是龌龊的。”

这样的言论难免地遭受到了大家的反感,主张在旧道德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教育理念的杨荫榆,因为她的保守与刻板遭到了同学们的讨厌。

在杨荫榆看来,中国年轻人坚强、体格好,须替国家出力,学生们理应卧薪尝胆,不应歌舞游乐。

她的出发点自是为了祖国着想,自是充满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但“不应歌舞游乐”的要求,确实有些过于严格,过于苛刻,让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

杨荫榆的过度苛刻,在她回国后便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1922年,获取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她回到了祖国,继续在上海任教,完成自己教师的使命。

杨荫榆与北洋政府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她十分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被调任到了北京,1924年,杨荫榆出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这是她一生中最为耀眼的时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的名字响遍了中国教育界。

此时的她,终于可以尽情奔向自己的人生理想,完成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光荣使命。

然而,她的表现却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

1924年11月,在杨荫榆出任校长的大学中,有一些学生未能按时到校报到,以“整顿学风”为名,杨荫榆决定将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给予退学处分。

杨荫榆故居

其实,这些没能按时返校报到的学生,并不是故意不遵守校规校纪,而是因为当时江苏军阀与浙江军阀交战,江浙一带交通中断,所以他们被迫无法按时返回学校。

而在这些学生中的一些成员,曾经参与反对北洋政府统治的运动,在杨荫榆看来,学生不应当受到这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年轻的学生们容易被当作统治者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十分反对他们这番作为。

同时,为了维护北洋政府的利益,杨荫榆便作出了将这些学生退学处理的决定,在这些学生之中,便有刘和珍、鲁迅之后的爱人许广平等人。

学生们极力反对杨荫榆的治学方案,报纸上也强烈地抨击着杨荫榆的此番作为,许广平写信给了曾经的老师鲁迅,希望他助自己一臂之力,能够发声呼吁,抵制北洋政府,罢免杨荫榆校长职务。

在鲁迅的带领下,杨荫榆的声誉扫地,北洋政府也遭受到了锐利的批判。

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北洋政府也无法再庇护杨荫榆,只能让她主动辞职。

就这样,杨荫榆结束了短暂的九个月的校长生涯,在骂名痛斥之中卸任了师范大学的校长职务。

杨荫榆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辞职感言:

“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

杨荫榆

或许,在杨荫榆的心中,始终坚守着为更多的学生带去高等教育、将他们培养为质朴勤恳的人才的初衷,但她过分的严厉与苛刻,以及对待学生们无法一视同仁的态度,让她不得不走到了那样的结局。

离开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杨荫榆,仍然背负着非议,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奋然前行着。

她四处辗转,在苏州出任英语教师,保持着自己严厉的教学风格。

1935年,杨荫榆创办了二乐女子学术社,招收家境贫寒、无钱入学接受教育的女学生,为她们教授国文、英语、算数等学科,将教育的雨露洒向贫寒的女子家庭。

两年后,抗日战争的炮火打响了,苏州很快被战火侵袭,敌军向杨荫榆发出了邀请,让她担任伪职。

杨荫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军无理的要求,痛斥他们可耻的行为,并向敌军递交了抗议书。

影视作品中的杨荫榆

她更加竭尽全力地保护着身边的女性,不惜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扩建学社,为更多无依无靠的女子提供一个安身之所,让她们在连绵的战火中得以喘息,得以安慰。

杨荫榆的此番举动激怒了敌人,1938年1月的一天,日军设计将杨荫榆引出了家门,在盘门外吴桥杀害了她。

就这样,54岁的杨荫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敌军将她的尸首无情地抛入河中,在冰冷的河水中,杨荫榆从此告别了身为教师的一生。

杨荫榆的一生,也曾无悔奉献,也曾桃李芬芳,也曾迷惘犯错,也曾遭人痛斥。

无论如何,她都坚守着为人师表的愿望,期待着天下的女性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从这一点来说,她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光荣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