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日电(记者李鲲、栗雅婷、王晖)在被誉为“新中国民航摇篮”的天津,来自法国的雷贝诺和他的中国学生们努力学习研究着航空制造等方面的各项技术。每天早上七点多,雷贝诺总是会穿过校园里的停机坪看一眼各色飞机,和年轻的学生们打个招呼,然后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非常喜欢这座中国校园,这里总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追逐着航空梦想。”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学院”)法方院长雷贝诺说。

1950年8月1日,就在中国民航大学校园附近,新中国民航最早的国内航线开辟,史称“八一开航”。71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是中国民航事业的高地。

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成立于2007年,由中国民航大学和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合作创办,系统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在法国已有200多年历史,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雷贝诺来到这里担任法方院长。据他介绍,学院的学习过程分为预科教育和工程师教育两个阶段,由中方和法方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教学。经过6.5—7年的学习,这里的学生将取得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以及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颁发的工程师文凭。

来中国之前,雷贝诺曾在法国民航局工作多年。现在,这位“民航老将”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年轻人实现自己的“蓝天梦”。

“我们的学生数理基础雄厚、专业知识领域宽广,既懂航空制造与研发、民航运行与维护,又具有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但这也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非常努力。”雷贝诺说。

任若岚是“中欧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她深切体会到了这里的学习压力。“每天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从零基础学习法语,很多基础课程例如物理、数学等都是用法语授课,连考试卷都是法语的。我们要非常努力去突破法语关,还要在数理知识方面认真钻研。”

研二学生林岚辉明年即将毕业,他早已习惯了“中欧学院”的学习节奏。“开始工程师阶段的学习后,我通常一个学年要上25门课左右,学习压力很大。但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视野和思维上都有很大的拓展。”

22岁的武文博今年8月将前往法国交流学习,因此和雷贝诺交流比较多。“这段时间我总是去向他请教问题,他全都热心解答,院长不仅看重我们的学习能力,还看中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中欧学院”,学生需要先后完成8个月、3个层次的企业实习实践培养,包括蓝领实习、技术实习和专业实习。

7月初,雷贝诺给今年即将开始蓝领实习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辅导,告诉学生们实习的重要性。“学生们应该对实习给予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了解企业如何运作的好机会。”

今年大四的钟振东即将前往一家飞机维修公司的重庆分公司实习,他听完雷贝诺的讲话后感到受益颇丰。“我非常认同院长的观点,我一定把握机会,努力在实习中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中国航空产业飞速发展,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今年7月,空客首架在中国交付的A350飞机由东方航空在天津接收。

而在这些重点项目中,不乏“中欧学院”学生的身影。据雷贝诺介绍,“中欧学院”每年有70-80名毕业生,目前已经累计约500人毕业。他们大多进入民航领域工作,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八一开航”只有两条航线,到2019年底,中国已有定期航班航线5521条。雷贝诺表示,随着中国本土航空市场体量和客流量逐年增加,在未来,中国民航业的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扩大,其市场前景也会愈加广阔。

民用航空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减少污染也是全球民航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用环保燃料代替传统燃料、设计绿色环保的飞机,这也是‘中欧学院’学生努力的方向之一。当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中欧学院’毕业生加入飞机研发制造领域,我们希望能够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为全球航空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雷贝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