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扮得体、谈吐合适一直都是对教师职业岗位形象的一条标准要求,中国家长对教师的形象是严苛细化到每个字的表达方式。这并非一种夸张,倘若当家长从孩子的口中知晓老师出现不得当行为的时候,必将会引起家长内部“风波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上课的时候香烟从不离手,但却并没有引起学生们的厌恶以及学校的批评。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禁好奇王德峰教授是否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学校和广大学生的理解呢?

一、中国老师

中国老师在大环境之中一直都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认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也反作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在职期间与孩子们的沟通和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

大部分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一言一行都处于严谨的状态当中,但是复旦教授王德峰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王德峰教授在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十分瞩目,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在中国范围内的哲学领域都属于佼佼者。

每一年接待新生的时候,王德峰教授会提前说明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香烟带给他的快乐,在那之后的每一堂课,都能看到烟雾缭绕中的王德峰教授滔滔不绝地向大家阐述着课堂内容。

时间长了以后仿佛成了一种情怀,每当看到王德峰教授点燃那根烟的时候,学生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知识接收的暗示。他们会默默地等着教授抽完那一口烟之后,开始向大家展示哲学的魅力,这种魅力甚至让我们忽略了二手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因此去说王德峰教授德不配位,这是对他本人的贬低。2005年成为复旦大学教授的王德峰教授,一直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以及当代艺术哲学的研究,他所作出的贡献甚至对我国的哲学研究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哲学领域当中已经取得一定地位的哲学教授传授知识,如果要因为香烟的存在而被否定,这是一种遗憾。我们难以理解这个行为,是因为它本身存在了矛盾。那么,当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公共环境不吸烟的意识与王德峰教授此时课堂上的行为产生了碰撞,该选择哪一方?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遵守本身的意思,而选择了理解王德峰教授的行为,原因在于此时此刻的场景中的我们在干什么。坐在课堂之上的我们期待着这位学术领域取得成就的老师能够传授给我们知识,不是等待这位教授理解他人。

在公共场所中抵制吸烟的原因会被认为这种行为影响到彼此,行为目的在两个环境当中发生了倾向。倘若香烟在此时的存在能够帮助王德峰教授传授出更多更妙的知识点,那么香烟此时的消极影响远远低于它的积极影响。

这是课堂上的学生愿意接受王德峰教授上课抽烟行为的原因,除此以外,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去认为孩子们也许愿意在课堂当中吸二手烟来上课。那么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判别老师的行为时能够超越刻板的认知,原因在于他本身绝对的实力。

二、慕强心理

在众多场合中,竞争成了一种背景和必要条件,而在这样环境中形成的氛围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慕强心理存在。我们对于强者的态度充满敬意,甚至会因此去包容他身上存在的一些缺陷。

或许,在某些时刻,条条框框的限制以及对待强者产生的态度差异在此时会变成一种动力—反向挤压,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会产生一种认识:原来拥有绝对的实力就能够获得一定的权利,天生不爱被束缚的天性在此时哪怕只是吸烟这样的小举动都会引起竞争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心态并非是去鼓励每一位老师争取当强者,抑或上课吸烟,而是为了让大家跳出心中已经认定的舒适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有固定规律存在的,那么当固定下来的时候,懒惰心理就会产生。

三、跳出舒适圈

并不是贫穷就不会被称为舒适圈,相反舒适圈形容的是自己心中已经习惯的一种生活状态。当贫穷这些挑战人类生活质量的因素都被接纳的时候,人类的进步会在哪里?那么如何跳出带动整体前进的动力?又该如何寻找?

这才是竞争能够产生的最大积极意义,当你已经开始习惯身边的生活状态时,但又发现自己还有进步空间却产生了放松下来的心态,那么慕强心理和竞争节奏在此时能够激发你内心渴望进入更高的阶段。

充分利用心中的那些小心思,在某些特殊时刻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注意,这样的一段阐述并非去鼓励每一个人为了自己心中那些不被允许的小行为而努力,而是想要把每一个都有无限空间进步的人推动到跑道前进的位置。

王德峰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信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愿意包容他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吸二手烟,而是因为王德松教授本身的知识魅力以及他个人的课堂氛围。吸烟在课堂上的确是一个意外的存在,但是真正使得大家愿意包容的是拥有绝对实力的王德松教授本人。

每一个人也许很难去向王德峰教授这样的阶层人物看齐,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进步空间之内慢慢摸索前进,进步之后的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更加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能够达到我们所有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