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水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秘北纬30°纬线上蕲州永宁(广济县)是古“黄州蕲州郡【府、路】”下属县域,古代永宁(后为广济县)是有着极其深厚佛教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佛教生态文化沉淀的地域资源,而地域文化资源以禅宗文化资源为著称。广济县,曾崇尚佛教,弘扬佛法,享有“广施佛法,普济众生”赞誉,并以此而得名。“蕲【蕲州郡(州)辖管时值永宁县(后广济县)尚未设置县治】黄(黄梅县【已设置县】(即蕲州、黄州,今鄂东地区的故称)禅宗甲天下”、“佛教之乡”盛誉,广济县被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本焕长老题书 “中国禅宗源道信,东方顿渐起黄梅”美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学院院长传印法师曾亲自题书“广济佛国”。时任北京广济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为广济禅宗文化出版题书"扬四祖禅风,护武穴庶民"。这里佛教人文荟萃,佛教高僧、法尊及大德居士云集,佛教文化内涵厚重,并广为流传,尤其是广济佛教文化在我国佛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推手角色,在中华文化体系及佛教学术体系中有着地理坐标的人文地位,催生了佛教禅宗哲学(禅农并重),率先幵创了僧人”共享禅修”模式,因是禅宗四祖道信诞生地,又是佛教禅宗发祥地。早在唐代朝野又尚佛,古永宁县境内佛事昌盛,时值享有“佛城”之称,享誉世界的“广济佛国”,名扬天下,取佛家“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警语缩、且佛名禅意而冠名县名,而时值河南永宁县、江南东道永宁县等冠名”永宁县”三县,惟一只有蕲州郡下辖永宁县改为广济县,在全国实属罕见,并延用至止公元1987年,达1200多年冠名佛县(“千年(寺)古县”(建置延续了1408年,其中永宁县建置163年,广济县建置1245年。武穴已有2170多年建置历史),被称之为“佛名县名一叫一千年”。追寻地域佛教文化溯源和考证广济佛教文化史和天然佛缘文化,探寻其佛地、佛文、佛志与佛观等内在关联度自然与社会生态和天然文化密码,对于深度推动国学文化研究、传播和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佛教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具有富有佛教意蕴的“广济学”,有着特殊史学涵义和地域文化底蕴,有着鲜明的先导意义和启示效应。经过梳现和分析主要有地域佛教文化经纬与佛教文明图谱:

佛地文化。(1) 佛教IP现象。地处神秘北纬30°(广济县北纬29°30′至30°13′,东经115°22′至115°49′)宗教标识与标致线上。与普佗山、九华山、武当山、峨眉山、西藏布达拉宫佛教圣地都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广济县地处在九华山、司空山、天柱山、庐山(东林寺)“名山”佛教圈;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江南三绝”佛教丛林“名刹”圈;地处南方佛教富集地带的金色北纬30°纬线上,有东观由远至近浙江舟山、台州市天台县、南京、安徽安庆(岳西县、潜山市)、池州,长江是九江,西视有荆州、襄阳、宜昌(当阳),南望是衡阳(衡岳)、惠州博罗县(罗浮山),时值广济县地处江浙、南京、江西和湖北为中心的佛教传播中心的核心节点。地处大别山南,幕阜山北;鄱阳水泽、洞庭、云梦等泽泊之间,这里寺庙林立,广济因寺庙众多被誉为“千寺佛国,从广济县佛教重点寺庙。境内的横岗山、层峰山、太平山、廉贞山、惠山、灵山、九龙寨、笔架山等处林隐寺、头陀寺、大藏寺、云峰寺、幽居寺、黄牙寺、马祖寺、马囗寺(普慧寺)庙均在北纬30°纬线上。广济县历史上有影响重大的寺庙、佛教丛林均分布北纬30°纬线上奇特佛教景观与佛教生态,平添一道神奇、神秘、神话的佛教底色及"佛国"玄机。(2)佛图现象。何绍基在《长江图说》中发感叹之言:“脚踩祥云地,莲花遍地开”。因广济地图酷似一朵含花待放的莲苞莲花形态,天然与佛结缘,苞尖朝西北,苞底坐东南的,好似浮在”大江”上一朵,流向东海。其苞尖上有横岗上,一群寺庙,右花蕊有素有”小天竺“的36座寺庙梅川灵山。自北向有一叶庵,头陀寺、四祖寺〈双峰山属蕲州府齐昌),东南禅居寺、江心寺(蔡山属寻阳郡柴桑县),龙坪斗母庵、万寿宫,五里庙,正南有武穴仰山寺、东岳庙、栖贤寺、龙矶寺(龙隐寺),苞底左上方有花蕊。午山湖有”一湖二十庙”佛寺庙景观。西南有田镇象山寺,吴王庙、马祖寺、马囗寺(普慧寺)、附近大法寺,向西北梅川南泉观山庙。故称莲苞佛国”。被当代历史文化学者赋楹联一幅:“莲苞佛国,天生图案莲苞 地吟净土佛国当代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广济佛教文化现象和自然“佛寺”景观“密码”,惊奇发现广济县与佛结缘,大有”地图是一朵莲苞,莲苞是一组佛像”之学说,故有莲苞佛国之称,即感兴作楹联一幅:“莲苞佛国:大江东去涤尽广尘埃,莲苞待开弘旷济佛国”。广济县有两条“禅宗寺庙”景观线,一条是陆线,自西向东,横岗山林隐寺、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南山寺、灵山“小西天”、云峰寺、 幽居寺、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大藏寺)等禅寺宗禅庙,与黄梅四祖寺、老祖寺,小池妙乐、五祖寺寺联在一起,与北纬30°呈吻合线,另一条是沿水线(即长江线),由西向东,有马口寺、吴王庙、象山寺、龙隐寺、栖贤寺、仰山寺等寺庙。(3) 佛江景观。“按《青林堤记》考察,一处或在今 “马口”,是上古青林江口,或“即今土人所称通江源也”。但这所谓“通江源” ,即是九条江源头,武穴史称“九江”,东向连通黄梅河,为华阳水系。公元前220年,武穴东北水域为”彭蠡泽“,彭蠡〈古〉泽由武穴发源,是荆、豫内地东出场越滨海的东方走廊。自晋代以后,江岸线平均每年以0.6米向南推移,形成武穴新陆。清代学者何绍基《长江图说》:“武家穴者,北江所由分,合古者大江九穴之一” 。唐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诗:载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禹贡》载:“武穴有三江即北江、中江、南江”:”北江”,北江故道。 据2015年2月1日颁行的《湖北省湖泊志·武山湖》著载:属于古北江遗址武穴“连通太白湖,经梅济港、龙感湖,再经安徽省华阳闸(“史称三省七县[湖北广济、黄梅;安徽宿忪、望江、怀宁;江西德安等七县])”入长江;“中江”由盘塘(田镇)、马口湖(大法寺)、黄泥湖、挂玉湖、武穴青林嘴发源,经武山湖、观音湖、连城湖、沉塘湖、西沙湖、万丈湖、东沙湖、龙坪直泻黄梅胡世柏、蔡山、龙感湖,北池口、吴河墩、王家埠、小池口,蔡山在中江江心(今淤)再至安徽望江分两支,然后从华阳和安庆入长江;“南江”:是 长江主泓即今长江主航道上。古长江以北,也有一汪巨水。外江是横江山(今横岗山),是古广济抵御外江水的一道天然拦水巨型大坝。 被称之为大江(天)佛国。广济县因佛教名扬天下,被当代历史文化学者誉为大江佛国,广种福田出自大别山南麓,济耕善地源于扬子江北岸”之说。广济县佛教发展为五大丛林:东边大藏寺、西边马口寺,北边南山寺、南边栖贤寺、中间幽居寺,被称之为”佛开一叶五莲花”。(4) 佛山现象。“天下名山僧占多”,广济县佛教昌盛时,山山有寺庙,寺寺建山上,境内寺庙近千座。横岗山、太平山、层峰山、惠山、九龙寨(山)、廉贞山、灵山均在北纬30°纬线上、笔架山(九龙桥:北纬29°50′30"至29°56′30",东经115°35′30"至115°38′)曾经都是佛教圣山圣水。广济也因之而享有“千寺之县”,“广济佛国”的美誉。梅川“灵山",广济县佛教名山,俗称“小西天。”古时,据传山上有七十二庙,三十六景,佛耀中华,威名显赫。(5) 佛寨现象。广济县治东部、广济县治梅川北部的吕兴祖(塔水桥)的 “九龙寨((海拔高度276米,北纬30°05’18"-30°09’13",东经115°59’03 "-115°59’59")",九龙寨是由求雨垴、大斫山、细斫山、帅印峦、武寨房、黄义山、大洼山、妈尔柴、兔尔望月九座巅连起伏的山峦组成,连绵十余里,形成“九龙参顶” 之势,故曰“九龙” 。若人间四月天,登山望远,别有一番景至,云雾绕顶,脚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似乎坠入了人间仙境,愈发生出“云昏不见寺,依约但闻钟” 的禅境惊叹。此地民间关于风水等众多美丽民俗传说,譬如此九龙寨山一支龙脉由北再向西延伸到塔水桥(海拔高度42米,经度:115.597319,纬度:30.048588)下林垸牛头山(牛背(山)上大约2米长石头的脊背,山脊左右两边长着两棵银粗很粗的数百年古枫树,山脊左右两边长着牛角状很粗很粗两棵数百年古枞树,山脊左右两边长着两棵很粗很粗数百年古麻栎树,此树果子制作豆腐),后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为毁掉;牛头山脚有一口水塘(后被毁),正前方一个稻场草堆(后被毁),左前方有一个谷堆山(俗称半边月),上林垸与下林垸之间有一囗水井(后被毁),在九龙寨余脉的另一支脉细凹尔山脚的一条港渠中有一囗水井【后被毁】,泉水常年不断,冬暖夏凉,水质味道甘甜),空中腑瞰像一条鲜活的绿龙奔向梅川河。后因清末俗称“长毛(太平军)造反”,当地清政府为抵抗太平军,强逼民夫上九龙寨造城。城池造成后,后人们习惯于称它为“九龙城”。海拔276米。辛酉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大德(头陀祖师)禅师卓锡于九龙寨云峰寺,寺名为云峰,开设道场,讲经弘法。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8),大德(头陀祖师)禅师募资重修此寺,相传并在寺前栽下了由大藏寺存奘和尚从暹罗(今泰国)引进,赠于“云峰寺” 的两棵银杏。据史志记载距今1300余年,因岁月久远,不知何故,寺右边的那棵银杏已枯毁;左边的那棵银杏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沧桑岁月,依然屹立在寺门口,树高约200米,树干四人合抱不了,树冠如参天大伞,荫蔽达两百多平方米,此树堪称国宝。广济佛教地理,堪称一绝,无不称奇。存奘和尚从暹罗(今泰国)来广济县廉贞山的猴峰寨【今后峰寨(砌石村:砌石村海拔高度:41米,经度:115.684130 纬度:30.064729)矶头】,建大藏寺。声名远播,名扬四方。一方佛"土"育一方人,地处广济县北部、东北部人,深深打上尚文、向善的文化烙印。清康熙《广济县志》载:“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其人椎而憨”。椎而憨,即朴实而厚道。细细琢磨,这里记载的情形,似与广济北部、东北部民风和上乡人的性格切合。生活、生产、生存这片被佛教文化"佛化"与浸润的佛山佛水的地域生态,赐予其人温和的纯朴、谦和、儒雅地域特征性格。呈现出一派民风民情,纯朴淳厚,乡里之间,邻里之间,谦恭礼让,和睦相处,哪怕是凡夫俗子,也透出几分儒雅气质的地域社会生态景观,让人感叹到此处,有点墨水的人,更是知书达理,孝友为先的地域社会风貌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史文化。据史书载,夏代蕲地在九州中的扬州之域。商及西周,承袭夏代,仍属扬州。属荆州管辖;春秋战国属楚国之九江郡;秦朝属九江郡;汉代属江夏郡(《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东汉献帝建康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三国时期,蕲春属吴,孙权置蕲春郡,治蕲州,辖蕲春、邾县、寻阳,上隶扬州。西晋永兴时期,寻阳县治徙江南(寻阳县,即江北境地今武穴西部、南部)柴桑,其江北境地【即今黄梅县、永宁县(今武穴市中部、北部、东部)】划入蕲阳,蕲阳隶属豫州之西阳国。至此,改蕲阳县名为齐昌。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齐昌地属陈。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齐昌郡。隋唐五代:隋初,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仍领5县。同年,并蕲水于蕲春,同时析蕲春县东分置永宁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蕲州为“蕲春郡”,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源于此地佛教盛行,改永宁县冠名为广济县,蕲春郡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广济县古称“佛国”,旨在蕴藏中国传统禅学思想和底蕴,也是我国自有县建制以来,唯一以佛冠县名的。广济县因佛教盛名,又因佛教得名,原广济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东晋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公元366年),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广济县梅川吕兴祖(塔水桥)九龙寨创建云峰寺、并卓锡于此。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主持一进三重,砖木建筑结构,其两侧,左为膳堂,右为方丈殿。据康熙丁末《广济县志》载,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净土宗初祖、鄂东佛教鼻祖慧远(334-416年)大师又在广济双河口(今花桥镇蓝杰村老虎垅附近),创建黄牙寺并卓锡传教。讲经布道,六载有余。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今广东境内)静修弘教传法,路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峰林闲旷秀丽,正是修行的好处所,即定居于此,建造精舍龙泉寺,领众清修,弘法济生,开启定居修禅、拜佛、接待僧友生活,遂驻足弘法后来由于各地高僧名士望风而来者日益增多,龙泉寺已不敷使用。于是,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资助下,在庐山西林寺东面,新建寺院东林寺,作为集众行道的场所。至此乃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慧远大师缔结白莲社,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由此,慧远大师不仅是"江天佛国"广济净土宗开山祖师,而旦是鄂东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及净土文化深深扎根在莲苞佛国广济,乃至鄂东佛乡“净土”之中。唐代,在古蕲州〈下辖永宁县)诞生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禅宗五祖弘忍。小沙弥道信14岁离开出生地永宁县(后广济县,今武穴市),远赴安徽天柱山拜师禅宗三祖僧璨,被受戒,10年后僧璨传衣钵于道信,随后离开了天柱山,去往南下罗浮山,一年后,离开了罗浮山,到了吉州东山寺(今江西吉安)卓锡,回广济县,在大金舒家冲营建幽居寺丛林、横江(今岗)山、大法寺等传经,再去双峰山(汉代为广济县域,今黄梅县)创建四祖寺丛林。唐僧存奘(俗名蒋祖)和尚从暹逻(今泰国),来到广济县廉贞山建大藏寺居之,创立禅宗(临济宗),并建大藏寺丛林。道教、佛教熔汇于横岗山真武殿。广济禅宗临济宗有渚山门户、察山门户、南山门户、高山门户、庐山门户,四大禅宗门户均在广济县开坛传戒。这里出现诞生了禅宗“两大祖庭”的“地理佛教” ,佛教禅宗被唐代宗李豫追封“大医禅师”的大师、宗教哲学家四祖道信(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神秀北宗渐悟,慧能南宗是顿悟)。近代禅宗史学家认为“道信禅师是中国禅宗实际的创始人”。 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道信禅师的禅法归纳为:戒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头陀祖师本县人,生于隋文帝二年,尝往来卓木尖,无姓名,称头陀,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卓锡五峰山,贞观时示寂”还有本县人詹宏简,幼出家修行,至马口义台山建立丛林,唐武德年间圆寂,遗诗云:“飞锡江边六六春,修行辩道任天真,尘缘了却更何事,万里乾坤自在身”,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谥大德禅师,其丛林敕封为马口寺。由此可见,广济是鄂东地区最早的佛教文化发祥地,又是鄂东地区最早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活动中心。佛教禅宗兴于广济(古时,是为蕲州府辖区),始于道信。隋唐时期,在广济县治梅川出生的道信7岁,从僧学经,14岁师事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是为禅宗四祖,先后去广东罗浮山`,冮西吉州〈今吉安〉驻锡,后回广济县,在(今大金苏家铺)幽居寺出家居留,并在大法寺、横岗山传经弘法,再去黄梅破额山[原永宁县属地]后(黄梅)幽居寺(正觉寺现为四祖寺)传法,在此创建丛林。据史书记载,禅宗五祖弘忍在(大金)苏家铺,建造"广济幽居寺",有大小房屋40余间。相传道信与僧徒弘忍曾在本县大金、大法寺一带传经讲法。在大金舒家冲创建广济(前)幽居寺,相传从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禅宗四祖道信的前半生,佛界都没有固定的传法丛林,而只是结庐,自从建“大法寺”庙宇开始的,结束了僧徒“一僧一钵,一钵千家,随缘而住”的讲经传法方式,开启“农禅并重”、“坐作双修” 共享禅修模式禅风之先,主张“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的禅法,创立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国化的佛教参修观,进入了由僧徒“一衣一钵,随缘而住、随遇而安”云游乞食化缘靠人施舍向“禅(“参禅”)农(“农耕”)双修”共享定居弘禅传法禅风的转变新时代。时下,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有庙产1800多亩。马口寺有庙产田108亩。史载“姓司马氏(禅宗四祖道信),世居河内,徙居蕲州(府)广济县(今武穴市)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位,胁不至席垂六十年。唐高祖武徳七年,(后)住蕲(蕲州府)之(广济、黄梅两县地界的)破额山,今双峰山也”。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道信后到到蕲(蕲州府之广济、黄梅两县地界,建国后,广济县山地与黄梅县的万丈湖互换地)的双峰山(又称破额山),建立"黄梅(后)幽居寺",后发展为正觉禅寺(今四祖寺)祖庭,广济成了隐性佛教禅宗祖庭发祥地。

佛僧(居士)文化:广济高僧、法尊云集而至,从山西(代县人)来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从暹罗(泰国)远来的存奘大和尚、禅宗五祖弘忍(大满禅师)(黄梅)、禅宗六祖慧能( 大鉴禅师) (广东新兴县)、马祖道一禅师(四川什邡)、悟一和尚(宁波)、僧法幢(四祖寺)、慧普禅师(今浠水县)等等外来的高僧大德及居士,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头陀祖师、詹祖(法号弘简、谥号大德)禅师、泓灿法师、顺光和尚、小颠和尚、绿雨和尚、俊空和尚等本土高僧大德及居士,慕名而来的李白、白居易、顾况、欧阳修、杜甫、苏东坡、董嗣杲、顾景星、张维屏、徐客霞、何绍基等等,这些大文豪及居士曾到过广济县"打卡",留下了足迹与诗文。广济成为鄂东佛教交流、研学中心。

佛号文化佛符(“万字符号)现象。佛教研究老者原广济县王筱春,曾只身徒步登临过鄂东名山广济县双峰山,于一尖二尖山中的二尖之巅现场找到天然八卦顶,旋即拜访了道教圣地白云洞,火焰洞,黄龙潭,清凉山古洞,牧石庵数位道长,异口同声称“道教天生八卦顶在一尖。” 在倍受鼓舞之余,绘制山形脉络,发现以一尖山为轴心,东西走势是东向东冲山、西向蕲春县八斗峰连接太平桥山;南北走势是南向游鸿寨、向北到蕲春南灵寺及黄梅县的紫云山道人屏山,恰为东西垂直于南北,完全吻合卐图形,真正自然天成。卐山形 :东山折南,景有东冲积雪,余脉到猪头山马干山有唐朝八大教主之一的高山派教主所建筑的一枝庵,长驱直下有四祖寺和九龙缠绕地牧石庵,向南最后折出五峰山头陀大德祖师寺。卐山形 :南山折西即游鸿寨西折有六祖打坐的地方,折出横江山有横岗耸翠景点。卐山形 :西山折北一尖到八尖,出出凤凰山。卐山形 :北山折东;即蕲春南灵寺道人屏山,折东火焰山,挪步园山,引出白云洞,火焰洞,落下黄龙潭。春夏雨过初晴或秋高气爽时可以登山四顾,欣赏到奇妙的卐山"万字"佛号形脉络 ;不愧为鄂东罕见的神奇的自然奇观,与佛教素缘的神秘的天然景观。

佛名文化寺(庙)景观:梅川灵山一带,有大小庙宇:醉颠寺、万寿庵、灵堂寺、竹影寺、罗山寺、多罗寺、静心庵、得失寺、临济寺、行山寺、白马寺、云峰寺、白云庵、玉鹤庙、杨四庙、仙洞庵、谛信庵、大王庙、德云庵、杨家庵、仰山寺、孝禅寺、天台寺、摩诃庵、龙华寺、兴化寺、永丰寺、观音庵、浮渡庵、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迥龙庵、太子庙、福主庙、马祖寺、净仁庵、山关庙、 真人愚庵、昙林寺座庙(素有美丽传说,点数庙宇只有35座),僧尼70余人,时人称其为释门“小西天”。佛“山”(民俗)景观:灵山、老虎山、狮子山、灵龟山(天津湖)、大圣山(龙神寨)、乌龟腰、九龙寨、笔架山(九龙桥)、察山、马鞍山、折磨(双峰)山、母狮子山、烈马山、玉屏、凤凰山、象山、九牛山、仙姑山、困龙山。佛“湖”景观:以武山湖为中心,形成佛教辐射半径圈。武山寨庙、七乡寺、金陵祖庙、插山庙(山上)、祖爷洞、凤陵祖、药王庙、朱其武回龙湾(庵)、马口寺、石陵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佛教昌盛时,在武穴境内有大小寺庙近千座。镇(群)景观:在县域内,历史上曾以佛教禅宗冠名,深深烙在佛教文化印记。梅川镇的南山寺、城隍庙、武圣宫、一字庵、济北寺、四祖庙、报国寺、梅川栖贤寺、梅川公园吕祖寺、吴家庙、清浊寺、铜鼓庙、观音庙、益智庙、杨泗庙、金沙寺、梅川龙王庙、八溪寺、大同寺、九龙寨云峰寺等25座寺庙。佛"镇"现象。梅川就有寺庙25座,镇东灵山有寺庵36处,横岗山、太平山一带有寺、观、庙、庵150处,境内其它各地也是一里一寺庙,二里一庵堂的佛教文化景象。乡)景观:从乡冠名来说,据志书记载,有灵泉东乡,灵泉西乡,后改为灵东乡,灵西乡。觉生乡等;从镇冠名而言,有石佛寺镇、大法寺镇等;景观。从村冠名言说:(四望)新庙村,观音湖村,观音寨村、双庙村、灵山村、仙人口、石船等;从垸冠名而论,香炉山垸等;湖、桥)景观。名山寺占尽,好水佛先饮。从山冠名而讲,观音寨、骆庵山、灵山、大佛寨、九龙寨、龙神山、大圣山、灵龟山、化子仙山、仙姑山、笔架山(九龙桥)等;从水库(人工和天然湖)冠名来侃,仙人湖等,这些深深打上了佛教文化印记,孕育了佛教文化的人文含量。据民国二十三年《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广济县境内,大小寺庙达三百余所,倍于小学之多,故有”佛国之称”。据志书记载,1949年初,全县有寺庙247座,僧尼586人,皈弟子曰5805人,庙产5000余亩,山林区7000余亩。由此可见禅林寺庙分布之广,时值广济县历史上禅宗之兴盛。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有住庙僧执20余人,由此,时下宗教极为盛行,已成为佛事盛世人文奇观。佛“丛”现象: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大藏寺、马口寺,南山寺、栖贤寺、 幽居寺七座丛林。广济县出现了”名山寺尽享,圣水佛爽饮”,“ 一山二十寺(横岗山),一村六庙堂(余川镇),一里一寺庙,二里一庵堂”的佛教文化生态景观。

佛遗(存)文化。据志书记载,历史上,主要有黄牙寺(今花桥郑公塔),大藏寺(今余川砌石),青著寺(今余川),幽居寺(今大金),头陀寺(今余川太平),云峰寺(今吕兴祖亦塔水桥)、万民寺、杨泗寺、北流寺、白马寺、行山寺、竹影寺、兴化寺、得失寺、青瓦寺、临济寺、济觉寺、灵堂寺、济颠寺、庆佛寺、双泉寺、天台寺、马祖寺、南山寺(今梅川),禅居寺(今花桥郑公塔),真武殿(今梅川横岗山道教),马口寺(普慧寺今大法寺),石门寺(今四望),元寺庵(今余川荆竹铺),青林庵(今余川太平),长庆庵(今余川),大法寺(今大法寺),迥龙庵(今花桥),接引庵(今龙坪),广福庵(今花桥郑公塔),太子庙(今花桥),上麻庙(今四望)等。历经风雨,人间沧桑,至今武穴寺庙屈指可数。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场所有16处,分别灵隐寺、妙音寺、栖贤寺、武圣寺、龙隐寺、龙湫寺、龙池寺、禅居寺、孝友寺、象山寺、幽居寺,显通寺、大官寺、圆通寺、面佛寺、公兴庵、甘霖寺、仁寿寺、普慧寺(马囗寺)等;临时登记场所10处:水府寺、吕祖寺、高峰寺、石门寺、乌林寺、荆林寺、白发庵、玉石寺、普济寺、大庙寺。除此还有天王庙、药王庙,太子庙(武穴)、探花庙等。由此可见,这方佛教人文亦佛“水”,“(净)土”造化一方人,形成独特地域人文景观。

"佛"志文化。据志书记载,佛教文化名声远播泰国。(1) 志"佛寺"现象。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逻(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即为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从暹逻国(泰国)来此所建。清乾隆五十年(1792年)重修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此寺是为广济县佛教对外交流活动中心。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由蕲水(今浠水)来的僧人慧普(俗姓宋)在层峰山建青著寺。横岗山寺庙香火极盛,每年岁首,远至安徽安庆、河南六安、江西九江等地香客,慕名而来,朝山拜佛,施善祈年。传武当山所供真武大帝,每年除夕莅临横岗,承受膜拜。清代悟一和尚(今浙江宁波人)自上海来(余川)五峰山头陀寺挂锡,此时此寺香火之兴旺。近至周边邻县的蕲春、黄梅。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蕲州府辖区)蕲水(今浠水)僧人慧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马祖道一(今四川什仿),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详载唐《高僧传》三集卷第二十五)。对此,广济县佛教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窥见一斑。据《广济县志》记载,唐代广济寺庙大兴,庙宇林立,佛教盛昌,香火盛极一时,有“佛国”之称,这里僧人辈出,历史遗踪众多。这里诞生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在黄梅(破额山)正觉寺坐化后,被唐代宗追谥为“大医禅师”(绝无仅有)的禅宗四祖道信,因著《草木集成》药书,上贡朝庭,元泰定年间加号妙智正觉禅师。时下社会流传“南佛医”(道信),“北道医”(孙思邈)之说。据传说对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典收录了道信大师一些药物标本,如一柱香、二宝花、三龙爪、四叶参等。著名僧人还有头陀祖师,大德禅师存英和尚,慧普和尚等。据志书记载,唐末五代时期,禅宗慧能的南宗顿悟说:盛行县内,主要是南岳系之临济宗,沩仰宗(慧寂禅师)及青原系之曹洞宗(良价禅师)支派,以临济宗(希运禅师)弟子最多,至宋代渐成一流(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大藏寺僧人属临济宗(希运禅师)。该寺于元代在县内最先开坛传戒,继后开坛传戒的有头陀寺(余川五峰山桌木尖),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今余川荆竹铺附近),万民寺(又名城皇庙(今梅川镇东门)等。从明代中期到清初,广济县佛教文化二度渐趋兴盛,清康熙初年,名僧绿雨(字超蕉)卓锡大藏寺,常与刘醇骥,张仁熙等地方名士交流,著有《绿雨语录》,以弘扬临济宗正法,至清乾隆年间,全县境内有大小庙宇300座,有僧尼及皈依弟子数千人。据志书记载:从清代起,县内临济宗绪诸寺庙可分为五个门户,即以大藏寺(今余川砌石村)为主的诸山门户,以栖贤寺(今武穴办事处)为主的察山门户,以南山寺(今老梅川镇东南)为主的南山门户,以之字庵(今余川荆竹铺附近)为主的高山门户,以岳山庙(今梅川横岗境内)为主的庐山门户。诸山门户基础较厚,察山派次之,栖贤寺庙亦开坛传戒,佛事开始活跃,自此县内传戒(具有培训僧尼资质资格水准)寺庙(高级寺庙)有6座。(2)志"佛山"现象。.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黄州府志》载:“三女仙:何、许、陈三姓女,本县灵东乡人,天性颖悟,结为姊妹,一日同登山修道。大中元年正月五日,只见山顶雷雨交作,仙乐隐隐,遥见三人升云而去,马蹄鞋迹留于石上,人皆异之,立祠于山顶祀之,后以其地高峻,复立于中稍平处,至今土人祀之。其地灵泉涌出,旱则取水祷雨。”又载:“仙姑山:在治东七十里,唐时有何、许、陈三仙于此飞升,故名仙姑山。”这是关于仙姑山及仙姑传说最早最详尽的历史记录,后世文献多引于此。 明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志书》载:“仙姑山:在县东七十里,唐时有何、许、陈三仙于此飞升,故名。”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湖广总志》载:“三仙女:何、许、陈三姓,广济县灵东乡人,性颖,结为姊妹,入山修真。大中元年正月五日,雷雨作,仙乐隐隐,云雾中遥见三女,后莫知所在,马蹄鞋迹留山上,人异之,即山顶祠之,后建于山畔。泉涌出,旱则取水祷雨。” 又载:“仙姑山:县东七十里,唐时有何、许、陈三仙于此飞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湖广通志》载:“三仙女:何、许、陈三姓,广济县灵东乡人,结为姊妹,入山修真。大中元年雷雨作,仙乐隐隐,云雾中遥见三女顷之莫知所在,马蹄履迹留山上,人异之,建祠。山畔有泉涌出,旱则取水祷雨。” 又载:“仙姑山:在广济县东七十里,唐时有何、许、陈三仙于此飞升。”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广济县志》载:“何、陈、许三仙女,俱广济人,世传三女同登山修炼,大中元年正月五日,山顶云雨大作,仙乐隐隐,见三女乘云而去。” 又载:“仙姑山:县南六十五里,相传何、陈、许三仙女修炼处,元时,白昼雷雨,乘云而去,今殿二重,祠三仙女。山北为西横里,梅氏圣俞后,苏长公谪黄时,为书西横世家。东数里为泉湖,吴易庵(吴自守)讲堂。东南江浦为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号,唐为武家阅,后袭名武穴。明万历初刘少溪之乱,镇民程耜川率敢死士陷敌阵殁,雨台奖祀烈士地,与龙坑(龙坪)近,尝以捕盗得名,盗不敢近。今以获盗为累少衰止矣,然俗侈靡易敝。”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黄州府志》载:“三仙女:何、许、陈三姓, 灵东乡人,结为姊妹,入山修真,大中元年,雷雨作,仙乐隐隐,云雾中遥见三女顷之莫知所之。” 又载:“县南五十里曰仙姑山。”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广济县志》载:“三仙女:何、许、陈三姓,灵东乡人,结为姊妹,入山修真。大中元年正月五日,雷雨作,仙乐隐隐,云雾中遥见三女顷之莫知所之,马蹄履迹留山上,人异之,建祠。山畔有泉涌出,旱则取水祷雨。” 又载:“仙姑山:县南六十五里,相传何、陈、许三仙女修炼处,元时白昼雷雨,乘云而却,故名其山,以祠。舒渐鸿诗云:凌晨驭紫烟,入夜饮黄月。不识自何年,缥缈升贝阙。云雨深山中,空间桃花发。东南江浦为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号,唐为武家阅,后名武穴。” 又载:“横里西在仙姑山北。苏长公谪黄州时,手书西横世家以遗梅姓人,盖梅为圣俞族也。金德嘉诗:黄州城里忆宣城,爱屋殷勤额闬闳。小筑雪堂横棐几,澄心堂纸写西横。” 又载:“仙姑峰:舒渐鸿风雨入仙姑峰访刘鼎卜诗云:日色正亭午,望此翠微巘。风雨忽沉冥,莫测山近远。溅溅下崩桥,寻溪屡回转。雨臂衣半濡,疲驴行复缓。松径入荒原,得就故人馆。濯足炙我衣,徐徐具茗盌。美酒留夜谈,对案飨香饭。殿上僧侣稀,楼下琴音满。登楼展幽瞩,雨余日已晚。暧暧墟里烟,坐见湖光浅。昔闻三女童,采药兹不返。鸾鹤可追随,吾思学刘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嘉庆重修一统志》载:“仙姑山:在广济县南六十里,旧志相传有何、陈、许三仙姑修炼处。山有石似牛,又名石牛山。”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济县志》载:“何、陈、许三仙女,灵东乡人,同入山修真,大中元年正月五日,雷雨作,隐隐间仙乐,云雾中遥见三女顷之莫知所之,马蹄履迹留石上,土人以为异而祠焉(乾隆辛未县志)。” 又载:“仙姑山在县南六十五里,相传何、陈、许三仙女修炼处,山北魏西横里,东数里为泉湖,东南江浦为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为武家阅,后袭名武穴(康熙丁未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州府志》皆载:“三仙女:灵东乡何、许、陈三姓女,结为姊妹,入山修真,大中元年,雷雨作,仙乐隐隐,云雾中遥见三女顷之莫知所之,有马迹留石上,土人以为异而祠焉。”又载:“县南六十五里曰仙姑山,相传何、陈、许三仙女修炼处。” 1984年《湖北省广济县地名志》载:“仙姑山:该山旧时有座仙姑庙,相传何、陈、许三仙女修炼处,故名。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268.7米。” 1994年《广济县志》载:“仙姑山:位于武穴西北六里处,有仙姑庙,庙后有仙姑洞,岩上有仙人韭,游人采食以为吉祥。相传为何、陈、许三女子入山修炼。(3) 志"佛僧"现象,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载:“头陀祖师本县人,生于隋文帝二年,尝往来卓木尖。无姓氏,称头陀,唐武德七年卓锡五峰山,贞观时示寂。还有本县人詹宏简,幼出家修行,至马口义台山建道场,唐武德年间去世,贞观元年(公元628年)谥大德禅师,其道场敕封为马口寺。”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罗(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唐元和十二年(公元628年),蕲水僧人惠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由此可见,时值广济寺庙僧人和谐相处,传戒佛派活跃,禅风清新空前,一派佛教生态胜景而至。

注释

(1) 《从“黄冈学”视域看广济佛教文化现象与传承》2017-10-03

(2) 《武穴有一景区,竟然有十二种地方文献都提到》武穴网 2018-01-15

(3) 从广济地域文化原生态看“黄冈学”学术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草根网 2017-10-05

(4) 图片均为来自于网络,仅供学习阅读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