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唐力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中城寨村的嬗变,组织振兴是保障。

2015年9月,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扶贫开发局干部杜刚,被派到石滓镇中城寨村担任第一书记。此后杜刚除为中城寨村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外,还致力发展党员、培养干部,为村里打造一个好班子。2017年7月,杜刚离开中城寨村,他发展的党员胡俊接过村支书挑子,中城寨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如今,一个业兴民富的好村子屹立在巍巍明月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城寨村的产业基地。

村里来了个“拼命三郎”

在六七年前,中城寨村四面环山,远离城镇,路难走、水不够,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2015年9月,受组织委派,时年31岁的杜刚来到石滓镇中城寨村担任第一书记。

杜刚到中城寨村,干的第一件事情是解决“路难走、水不够”的问题。

为了给村里修里程更长、质量更好而花钱最少的水泥路,杜刚与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商议:采取“只包工、不包料”的方式修路。

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杜刚天天跑上跑下,进材料、看配方、查质量……中城寨村通村主干道14公里硬化了,还新修了便民路13公里、泥结碎石路6公里,安装了波形安全护栏7.5公里。

与此同时,杜刚带领村民整修山坪塘3口,新修蓄水池7口,安装饮水管网15700米,有效缓解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

“解决‘路难走、水不够’的问题,杜书记真是‘拼命三郎’,他每天都待在工地上,鞋都磨破了两双。”村民胡建清回忆。

专业干部找到致富门路

组织派杜刚到中城寨村担任第一书记,事出有因:他是一名技术型干部,而中城寨村需要像他那样的技术型干部。

杜刚毕业于西南大学园艺专业,而中城寨村层峦叠翠,奇峰耸峙,流水成韵,而中部还有较大的平坝,宜农宜旅,杜刚大有用武之地。

杜刚(右)查看梨树生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刚(前排中)给村民讲育苗。

杜刚多次前往重庆长寿、垫江等地,实地考察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他结合大学所学和实地考察所得,创新“农户+村集体”模式,在2个组联建黄栀子基地200亩,车厘子、黄金梨、翠冠梨基地150亩,农户和村集体按9:1进行收益分成。创新“业主+农户+村集体”模式,在3个组发展黄花梨、猕猴桃、脆红李基地300亩,业主、农户、村集体按7:2:1进行收益分成。创新“养殖大户+农户”模式,回引2名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规模20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2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100余只。创新“旅游产业合作社+公司”模式发展旅游业,村集体组织农户共同成立旅游产业合作社,量化村内基础设施、旅游景点资产,作为合作社固定资产入股旅游公司,按照1/5以上标准分享公司在当地收益。

杜刚通过“四大模式”,创新农户、村集体、业主(公司)三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三类主体“互惠互赢”,群众全面奔康路径更加清晰。

中城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

中城寨寨门。

为村里打造一个好班子

中城寨村脱贫奔康思路明晰,也正一天天的实现。

“出钱给物定思路,不如给个好支部。”杜刚清楚认识到:第一书记早晚是要回原单位的,不带出一支本村的好队伍,没有留下一个本村的好班子,脱贫奔康的目标实现不了,实现了成果也巩固不了。

鉴于中城寨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不高,杜刚在带领村民修水利、修公路、兴产业的同时,还着力发展党员、培养干部。2016年,杜刚发现村里有个叫胡俊的90后青年,在外做生意,肯干事,有想法。杜刚从业务上、思想上、组织上着力培养胡俊,让胡俊看到了、学到了投身乡村振兴的意义和本事。

2017年7月,组织调杜刚回邻水县扶贫开发局上班,后又调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

幸运的是,杜刚在中城寨村任第一书记的两年,为村里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发展年轻党员3名(胡俊就是其中之一)、入党积极分子1名,培养后备干部7名,为中城寨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城寨村的民居。

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胡俊等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杜刚离开中城寨村后,胡俊当选为中城寨村村支书。在胡俊的带领下,中城寨村大力发展山村特色旅游与民宿经济,中城寨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如今,中城寨村有西瓜基地50多亩,蜜冠李、黄栀子、车厘子基地1000多亩,新建标准化文化室、文化体育广场、村卫生室、移动通讯基站,成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四川旅游扶贫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