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前人经典战例。来启发提高世人的智慧。《智囊》“运筹帷幄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叛军进攻睢阳,守将张巡全力抵御。面对叛军各种各样的攻城招式,张巡沉着冷静一一破解,使叛军不敢再轻易攻打睢阳城。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也有一句,叫“张睢阳齿”,指的就是张巡力战叛军,急得把牙齿都咬碎了。实际上睢阳保卫战打得非常艰难,其中有很多细节备受世人的争议,甚至直接影响了张巡的形象,因为当时的孤城睢阳粮草断绝,张巡竟然下令吃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似乎并没有拉低张巡的地位,他反而被百姓供奉供奉为神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叛军攻城战略要地睢阳危在旦夕

唐代至德二年一月,安禄山的部下尹子琦,率13万大军攻打睢阳。睢阳位于江淮上游地区,南控江淮北临河济,是保障江南安全的咽喉之地,也是大河南北的交通要道。安禄山叛军企图占据睢阳,进而图谋江淮与江汉地区,用以切断唐朝的钱财来源。面对如狼似虎的叛军,睢阳太守许远向巡院经略张巡告急,张巡急忙带领两千精兵杀进睢阳城,和父城令姚訚合军一共6800人驻守睢阳。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下,张巡激励将士提升士气,尹子琦多次攻城,都被身先士卒的张巡击退,《智囊》中所讲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此时。张巡在前期一共打死了叛将60多人,2万多士兵,还肃清了内部,斩杀卧底田秀荣,有力提升了唐军的士气,给睢阳城中的军民吃了一记定心丸。

城中粮草断绝为了活命吃树皮

二月份气急败坏的尹子琦增兵睢阳,张巡采取攻心战术,不仅打退了叛军的多次冲锋,还用计射伤了尹子琦,大力挫伤了叛军的士气。张巡不仅擅长守家,在攻心计上也十分有一套,史载张巡劝降了大批的敌军,把他们改造为忠勇的正规军。半年后叛军又增兵数万,尹子琦誓啃下睢阳城,当时的睢阳城内外交困,在外有叛军虎视眈眈,在内则军粮断绝,城中的军民每人每日,仅能分到一勺的米粥,为了吃饱肚子,他们把树皮,茶纸、牛皮混合在其中食用。军士们虽然吃不饱饭,但是士气没有因此减弱,在张巡的感召之下,仅剩的1000多守军,拼死守住了城门。张巡这点兵力能守住城已经是奇迹,想要主动出击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他派遣南霁云到宁陵借来了3000士兵,但在入城时就死伤了过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杀战马吃老鼠最后开始吃人

叛军知晓睢阳城中粮尽,愈发加强了攻势。张巡的许多部下都建议弃城东逃,然而张巡认为,睢阳是豫中的门户重地,也是江淮的屏障,若被叛军攻占,战火必将向东南蔓延,大唐王朝失去粮饷供应,真的要玩完了。所以张巡决定死守孤城,等待朝廷援军的到来,张巡与叛军相持到了十月份,城中一点吃得都没有了,连树皮、草根都被吃光,军士们不得不杀了战马。战马吃光后,他们就挖老鼠吃,最后甚至下令吃人。十月初九尹子琦最终率军攻破睢阳西南门,从而攻陷了睢阳城,张巡与城内守官被俘。尹子琦多次劝降张巡,史载张巡回对尹子琦的,却是连连痛骂。最终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不屈而死,三日后朝廷援军姗姗来迟,重新夺回了睢阳。

关于张巡吃人的批判问题

在张巡抗击叛军的过程中,他多次以少胜多,两年之内进行了四百余次大小战斗,累计歼灭叛军十二万人。有力保护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后来唐廷能平定安史之乱,都是建立在张巡的功勋之上,张巡因为卓越的表现,被誉为守城大将的楷模。历史记载的字数不多,但这场战役并不轻松,城中的粮食被吃完,最后竟然到了吃人饱腹的地步,因此历史上关于张巡的功过,一直都有不小的争议。首先张巡下令吃人,是一场悲剧和惨剧,但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只是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的极端措施。无论世人将这种行为美化,还是用这个瑕疵来否定张巡的英雄形象,都是以偏概全的。如果一定要将吃人,和张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讨论吃人是否正义的问题,对于这位千古英雄,都是一种污名化。

唐廷各势力勾心斗角不肯支援

在张巡壮烈殉国之后,这种争议与讨论进行了一千多年,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无奈。张巡死守孤城,而朝廷的援军迟迟不到,甚至在他死后姗姗来迟,原因是因为唐肃宗李亨为了激励人心,塑造一个典型形象,将张巡这个原来的小县令,一路坐火箭似的升迁到镇守一方的大员。但是唐朝其他将领,都不愿意看到张巡加官进爵,带着护国英雄的光环,进入帝国核心统治圈。他们害怕张巡威胁自己的地位,都巴不得张巡赶紧战死沙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张巡活下来,该怎么封赏他是朝廷的一大难题,到时候势必会给朝堂斗争,增加极大的变数,毕竟李亨当时也没有完全坐稳皇位。所以朝廷的援军,恰好在张巡殉国三日后赶到。

夸大事实的传闻由来问题

后来唐军只用了7天,就打败了攻打睢阳叛军,尹子琦也死在了当场,在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唐廷真的是无力救援睢阳吗?正是因为睢阳战役的意义重大,张巡与城中守将的顽强表现过于突出,因此衬托的唐廷其他官员非常无能,一些大将甚至为了争夺权力勾心斗角,始终不肯前进支援,所以睢阳之战以及张巡等守将,注定会以悲剧而收场。张巡因为死守睢阳,将唐廷一众臣子的罪恶嘴脸,衬托的淋漓尽致,所以他们要拿张巡曾下令吃人的行为做文章,这一事件被无限放大,最后甚至传到说,张巡吃了三万百姓。而事实上城中的百姓,大部分都是被饿死的,这种死因和古代,任何一场天灾,和围城战争引起的伤亡是一个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必须要保证战斗人员的粮食供应

另外睢阳守军,并不是对人肉情有独钟,他们是在将城中的战马、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又吃了一阵子的老鼠,等到老鼠被吃完,才有吃人的行为。其实不光是睢阳守军吃人,城中的老百姓,也是一样异子而食,靠着这些残暴,又悲剧的行为苟延残喘下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粮食紧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战斗人员的粮草供应,而其他人只能听天由命了。甚至直到20世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是如此,在围城三年多的艰难困苦中,共有150万人死在了饥饿与战火中,在艰难的时刻也出现了吃人的惨剧,要知道这可是比古代文明、生产力发达得多的20世纪,尚且出现食人的行为,再看睢阳之战,也是能理解的了。

吃人行为在古代的普遍性

因此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中,若是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能得到粮食优先供应的话,势必会引起将士们的不满,所以张巡下令吃人之时,就先把自己的小妾给宰了,以此来安稳军心。许远也响应张巡的号令,把自己仆役杀掉吃肉,他们的行为从现代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理应受到一定的批判,而在唐代法律中,小妾、家仆的地位与牲畜无异,难道要让张巡思想穿越,有了一千多年后的现代的人道主义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吃人这个行为,在古代来说,并不是现代人想象地那么反人类,在一些饥荒年代,古人为了生存下去,异子而食是十分常见的事,他们只是想努力活下去罢了,那些达欺压百姓的官显贵,有粮食自然不用吃人,但是他们的道德,比这些吃人的穷苦百姓还要高吗?

不应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

据史料记载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城中百姓的财物被搜刮一空,青壮劳力被强行抓走做苦力,妇女受到侮辱,老幼则会被直接杀死。在叛军的蹂躏之下,昔日繁盛的中原地区,变成了人烟断绝的炼狱,无数百姓只能奔逃到,有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活命。在安史之乱的短短五年中,唐朝人口锐减三千多万,三分之二的国民葬身其中。叛军不需要吃人,但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人间地狱,百姓要么被杀,要么吃人总要选一样。现代人如果享受着,文明与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指责古人为了生存做出残暴之事,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了。张巡当时想到的,都是叛军攻陷睢阳,无数无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所以他要付出一切代价,来守住城池,保护城池后那些可怜的百姓们。

尾声

张巡等守城大将,指挥了数百次战役,累计杀敌数万,不但保住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更护佑了江淮、江南地区的万千百姓。像他们这样的英雄,死守孤城不弃,坚持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配得上历史的褒奖。可惜因为绝境中的一点无奈之举,受到后世的非议甚至批判,真是让人愤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数江淮百姓,没有忘记张巡的功勋,张巡的祠堂始终立在河南商丘,享受着后人的香火。当地百姓还奉张巡为“旻天大帝”,对他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与百姓,会永远铭记张巡等睢阳守将的恩德。

【参考资料:《智囊》,《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