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法宝”之一的“昆山之路”,以敢于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实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昆山人。昆山市档案馆里,一份《国务院关于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记录了昆山不懈奋斗,铺就开发开放之路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南异军突起,乡镇企业迸发出勃勃的活力。彼时的昆山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还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着穷日子。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追赶苏南其他乡镇的脚步,昆山急需结束“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状况。

1984年,昆山在没有工业基础、没有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在老城东侧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自费开辟了一个工业新区。俯下身子搞服务、悉心倾听企业意见,昆山亲切而谦和的政务服务态度让投资商眼前一亮。

随着企业的陆续入驻,这片小小的工业新区焕发活力,昆山人也充满了闯劲和干劲。崭新而宽阔的水泥路,连通了思想解放的大门,也让昆山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自此,昆山蹄疾步稳,大步向前。飞速发展下,工业新区在1988年6月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也扩大至6.18平方公里。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大篇幅刊发《“昆 山之路”三评》评论员文章。文章写道:“不等中央来定什么‘名分’,不要国家给什么投资,就‘自费开发’,因陋就简,建成一片被誉为‘投资者的乐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走出的这条新路,给人以颇多启示。”这篇文章鼓舞了昆山的创新力量,也让“昆山之路”声名鹊起。

1992年8月22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份批复,开创了县市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序列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苏州小六子”到全国百强县之首,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从创办开发区到打造产业科创中心,昆山凭借三十多年的奋斗和顽强拼搏,用实践突破自我,不断地证明着“花开蝶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昆山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它不仅孕育了昆山改革开放沉甸甸的硕果,也是江苏人民在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的生动缩影。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冠军 宋彪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