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莞中心城区航拍图。 孙俊杰 摄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力有千钧的宣告,激荡起亿万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向往。

东莞,岭南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华丽蝶变为如今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创新发展动能澎湃,城市品质日新月异,民生服务节节攀升。特别是近年来,东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水平、高品质,为高水平全面小康先行探路,交出了一份不负人民的答卷。

创新驱动▶▷

赋能先进制造“加速跑”

纵观小康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始终将制造业作为最厚实的“家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一代接着一代干,交出了一份让千万东莞人民振奋和自豪的“成绩单”。

经济发展屡创辉煌。1978年及以前,东莞户籍人口111.23万人,GDP仅6.11亿元,财政收入0.66亿元。到了2020年,东莞以占全国0.0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0.9%的经济总量、存储了全国0.8%的金融存款、创造了全国4.6%的外汇收入,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总额。东莞对全国的各类指标权重贡献,均超过占地面积的20倍以上。

百姓收获更加可感。1978年东莞城镇在岗职工工资474元、农村居民收入149元,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58052元,农村居民收入达38827元。“十三五”期间,东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连跨9万元、10万元、11万元大关,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如今,在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征程中,东莞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动能发展上扬曲线令人惊叹——

遨游太空,我国天宫空间站里的3名航天员与地球联系的通信头戴设备,生产其外壳的注塑机来自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遥望蓝天,来自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关键零配件让飞机在万尺高空中安然翱翔;迎着海风,广东首艘LNG油气合一加注趸船“珠港西江能源01号”驶向大海,这是由东莞市南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放眼陆地,华为、OPPO、vivo三部莞造手机货通全球,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迅速配齐。

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近万亿元;数字经济以超千亿规模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的5.1%,占全省工业机器人总产量的17%……

东莞还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定位,推进全链条创新体系的优化再造,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松山湖科学城,正承担起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使命,以创新驱动赋能实现“加速跑”:全国首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已经完成近500项课题,为华为等龙头企业提供实验测试,并自主研发出我国首台医用加速器BNCT实验装置,在核医学和癌症治疗上带来重大技术革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入选科技部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并制备出大尺寸高品质的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目前,东莞R&D占GDP的比重上升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385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和37.9%。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自主可控,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数字经济加速崛起,郁郁葱葱的“产业森林”蓬勃生长,迈入“十四五”,东莞向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发起了新的冲刺。

高品质环境▶▷

让人才“近悦远来”

在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积极“做加法”的同时,东莞在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等方面大刀阔斧“做减法”,实现了城市品质提升的“乘法”。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草长莺飞的山水田园在东莞有机融合、协调共生,为百姓送上“生态礼包”,吸引人才“用脚投票”来莞创新创业。

作为广东重污染河流治理成功的缩影,一度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河流的茅洲河,如今已是水清岸绿、鱼翔鹭飞。茅洲河东莞段沿河建成9.72公里的碧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十三五”期间,全市国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1.3%,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

近年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品质升级行动正展开,在中心城区,市民服务中心、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施,特别是中心城区灯光夜景、东莞大道“十里迎宾带”等景观工程完成后,市民们“白天赏风光,夜晚看灯光”,在民盈·国贸城、汇一城等购物中心感受时尚潮流气质,纷纷点赞东莞“越来越有大都市的范儿”。

在树木葱郁、湖光潋滟的松山湖,一批批新建成的商业生活配套让科技园区有了烟火气,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定居于此。

在广大乡村,万江滘联社区朱屋河堤网红“粉黛乱子草仙境”,东城周屋和茶山上元“美丽稻田”、横沥彩虹村、麻涌风情街等都在今年频频刷屏,成为市民们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点。全市建成32个魅力小城示范街道、10个示范片区项目,65%的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95%达到干净整洁标准,小城乡村景致串珠成链,都市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组数据映射出东莞推进乡村振兴富民、惠民的大美图景:2021年上半年,全市村组集体经营总收入130.9亿元、纯收入9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9.6%。

打造高品质环境、集聚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产业,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图景在东莞逐渐照进现实。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城市人口吸引力TOP10榜单中,东莞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35.2万人、高层次人才超过15.6万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北京,另一半时间则在松山湖工作生活。来到东莞近10年,目睹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自己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里。

幸福民生▶▷

一“位”也不能少

在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对“学位、车位、床位”等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精准发力、集中攻坚,成就了一项项“幸福民生策”。“十三五”期间,东莞市财政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建设,支出比例每年均超七成。

教育是民生之基。2020年开始,东莞打响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克服土地紧缺的资源掣肘,计划至2025年,投资300亿元推动新改扩建231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建成后将增加学位34.24万个,确保50%以上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或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政府学位补贴。

“十三五”期间,东莞累计遴选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累计组建教育集团40个,每年组织64对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培养名师工作室学员近8000人。为弥补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东莞全面启动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未来将集聚更多来自湾区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加快完善东莞创新生态。

为了呼应市民对畅行莞邑的幸福向往,2020年起,东莞开展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聚焦交通发展痛点,连续三年每年综合投入不少于200亿元,将在全市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新增停车位18万个以上,打造内畅外联、立体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东莞还加快建设“顶天立地”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分别达3154个、3.4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1%、23%,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群众总体就医需求,医疗机构床位公平可及度不断提升。在“十三五”期间,东莞药价平均降幅超54%,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大关。

在群众聚焦的养老问题上,截至2021年5月,全市建成养老机构50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近11953张,依托142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了47个长者饭堂和55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

办事“最多跑一次”,处理矛盾纠纷有了“和事老”,社会治理“网格化”……“绣花功夫”把治理现代化的脉络深入城市的每个细胞,数字东莞建设实现城市运转的智慧化。

城爱人,人恋城,归属感、自豪感正成为东莞人民对这座城市最深切的情感,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共同进步,成为推动东莞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幸福密码。

今日东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担起探路使命,努力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贡献。

撰文: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