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曾说,家庭的功能有两个,一是给我们归属感,另一个是独立功能,就是让子女从小学会独立。

但是,对于“独立”这个功能,很多父母和子女都没有清楚意识到,而这就成为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比如,有的子女抱怨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什么事都要干涉;有的父母则埋怨子女“无能”,依赖性太强,感觉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就是没有认清“独立”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子女和父母怎样和谐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当你还在依赖父母时,你离被控制就不远了

当一个人付出时,总会期待有回报,哪怕是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会求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成人子女还在依赖父母,享受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那么父母自然会求回报,而这个“回报”更多是“你要听我的”—控制。

比如,那些结婚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照顾,过分依赖父母,那么父母就会在生活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子女配合自己,但是,如果子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听话”其实是在回报父母,就会认为父母管的太多,进而产生矛盾或冲突。

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去看待这样的争执,就会发现其症结在于,子女不独立。

所以,当子女对父母还有依赖时,他们离被控制就不远了。

2.父母对子女的爱,最终指向分离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让孩子独立,这也是胡慎之老师强调的家庭的第二个功能。

而孩子没有完成“独立”,更多的是父母不够独立,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和孩子处于“共生状态”。

心理学认为,对六个月之前的婴儿来说,和抚育者(主要是父母)共生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但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正如前面说的,让孩子过分依赖自己的父母,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其实就是病态的。

处在这样关系的双方,谁更痛苦,谁先改变。

如果子女嫌弃父母干涉得多,那就主动“远离”父母;如果父母认为子女“啃老”,不愿成长,那就选择放手,让孩子被迫成长。

怕的就是,双方都不愿意“分离”,这样就会带来无休止的争吵。

可见,独立的这个功能,能够化解亲子关系中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各自独立,才能拥有清爽的家庭关系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说,清爽的人,才会成为好父母。

他认为,这样的人的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如果父母能做到“清爽”,那么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是清爽的人,这样他们双方就会成为各自独立的人。

那么,怎么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曾老师也给出了三个途径: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背后的意义;二是走进现实社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僵化的部分;三是找精神分析师。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做不到“清爽”,也不愿去改变,成人子女该怎么办呢?

也就是说,作为子女的你,如果不想被父母控制着,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远离”父母。

当然,这个“远离”不是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离开父母的视线,搬出去住,而这就需要你经济独立,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让自己成长。

其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成长。

如果你还没实力搬出去住,那就需要暂时忍耐,然后专注于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比如,好好读书,精进工作等等。

再次,让自己成为“清爽”的父母。

当你曾因过度依赖父母而被父母控制时(有些父母就是控制型的 ,哪怕子女没有过分依赖他们),你通过努力让自己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当你成为父母后,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己做到“清爽”,这样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就是在终止家庭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其实,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

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但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子女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不能让这份依赖牢牢控制了自己的言行,控制了自己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样也就失去了自己。

亲子关系是这样,伴侣关系亦如此。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出真实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