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1盒的染发膏,15元1盒的自热火锅,10元8包的方便面……这样的价格不是出现在超市里的临期商品专区,而是出现在专门销售临期商品的店铺。

近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发现在昆明市场上,面对“打骨折”的低价,这类刚落地不久的临期商品专卖店受到了不少热衷于“薅羊毛”的消费者追捧。这些临期商品从哪来?过期之后去往何处?到底到底能不能买?来看看记者的走访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线下临期商品专卖店涌现

近日,记者分别走访了两家位于蓝龙潭、普吉路的临期商品专卖店。这些店铺选址相对偏远,以大型仓库卖场为主,售卖的多以临期食品为主,也有少部分日化用品。并且和预想中很多杂牌、劣质品牌遍地的场面不同,店铺中售卖的很多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售卖的商品种类也较多:饼干、饮料、面包、米、洗衣液餐具、洗面奶、沐浴露等,甚至还有酒类。

在临期商品专卖店里,记者发现这里的商品价格比市场上售价要低一些,会让人产生“薅羊毛”的冲动。比如距离过期还有2个月的某品牌有机纯牛奶,12瓶装的价格仅需42元一箱,而在昆明某大型超市同样的商品价格为66元;保质期还有1个月的海苔,价格为5元3包,同品牌同规格的商品,超市价格为21.8元8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商品的临期期限也各不相同,在5个月到1个月不等,而商家也基本会按照临期期限的长短定价,越接近过期的越便宜。通常以低于原价八折以下的价格销售,并且随着临期期限的接近,价格会越来越低,直接低至“骨折价”。在其中一家店铺,记者看到一款某品牌挂耳咖啡,在网络上的官方旗舰店售卖价格为78元4盒。而这批还有几天就要过期的咖啡,在临期商品店铺的售价只需要10元3盒。

消费者:心存顾虑、观望尝试为主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这些临期商品店铺的主要的消费者群体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相对较少。因为售卖食品以零食为主,也有不少人是带着小孩前来购买的。在蓝龙潭的临期商品店铺里,一位中年女士把商场里几乎全部种类都买了个遍,购物车堆得满满当当,来了一场大采购。

除了大采购“薅羊毛”的市民,也有部分市民对临期商品的采购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抱着尝试的心态,少量购买。杨先生和朋友一人购买了一瓶临期的白酒,他表示:“便宜嘛!先买一点回去尝尝,如果可以再回来多买点。”而另一位在商场里的年轻顾客郑先生则只购买了几样零食,他表示虽然是因为便宜来购买的,但还是会结合食品种类以及临期的时限考量,膨化食品买的比较多,像熟食、饮料等容易变质的食品他就不会选择,而临期时限少于一个月的他也不会选择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商品保质期限的担心外,商品的种类不全、货源不稳定,也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大重要因素。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不止一个老顾客询问工作人员:“上次的xxx还有吗?”工作人员表示都卖完了,而且不会再进货。另外,记者还发现一些商品无人问津,而它们只有一个月就要过期,但仍然还有大量存货。

商家:临期商品来源渠道多样,利润可观

实际上,这样“打骨折”的物价让很多人都心动,忍不住去尝试购买临期商品。商家也通过微信群等形式积累了一部分稳定的客源,每到有性价比超高的商品“上新”时,可以在群里预定后自提。“一些抢得快的比如牛奶上架就会卖空,这些都是日常的消费品,所以消耗也快。很多人都在微信群等着消息,基本上来就没有了。”

但对于大部分顾客来说,除了保质期之外,这些临期商品的货源从哪来,过期之后又流向何处也备受关注。某家临期商品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临期商品的售卖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临期商品上游来源除了生产厂家之外,还有超市、经销商等渠道。通常总公司负责货源的整合,并将价格、保质期等信息同步到店铺,店铺可以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进货。

“两三百平米的仓库,货物铺满都不会超过2万元。”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店铺已经开业一个多月,货物早就换了好几批,特别是晚上下班和周末,是购物的高峰期。“好多年轻人来都是几车几车的买。”由于正常销售的利润已经非常可观,因此一些卖不完即将过期的商品,通常都会选择做活动抽奖或者赠送的方式处理。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孙琴霞 实习生 黄千仪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朱丽

编审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