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郭星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意味着国家要加大对课外补习班乱象的整顿力度。究其原因,近些年课外培训班野蛮生长,导致市场上培训班质量良莠不齐,涉及培训机构退费的纠纷数量逐年增长。

“我家孩子五年级时,我给他在某教育培训机构报名一对一补习班,该机构一直没有给我们协调上课的老师,去年11月份我和培训学校签了退款协议,退还学费26826元。

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只收到他们7000块钱,剩下的钱迟迟不肯退,如今我的孩子都上初二了,家中亲人生病急用钱时,该教育机构也不肯退还我们的钱,真是太糟心了”。

岛城家长张女士就在培训费退款路上遇到了种种难题,钱没退回来,还落得心情糟糕。因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培训机构?当我们碰到此类问题,应该如何维权呢?

(一)培训机构选择三步法

一看有无办学资质。家长们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了解该机构是否有办学资质,需要查看该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张贴在培训场所醒目位置。同时可以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第三方平台查询公司经营情况,查询公司是否被列入异常名录。

二看口碑和规模。“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培训机构好不好,可向别人打听该机构的声誉或口碑如何。办学规模也很重要,如果是“小作坊”式培训班,其退款风险或许大一些,安全、卫生等其他服务或许也较差一些。因此,我们要尽量选择一些规模大并且口碑好的培训机构。

三看师资和服务。要想保证教学质量,老师是关键。家长可以在交费之前试听几节,多听几家培训老师的教学课程,从而可以通过对比选择师资和服务最好的培训机构。

(二)看清合同条款 审慎签订合同

首先明确,我们一定要与培训机构签订书面的教育培训合同。有些机构打着“不满意就退款”的旗号宣传,往往只是“口头协议”,却不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当遇到纠纷时,依据这样的“口头协议”,往往纠纷不断。因此,我们要签订书面合同,并且保存好收据,这或许会成为我们将来维权的依据。

其次,在签订合同时,我们务必要认真审查合同条款,把相关的培训项目与内容、师资安排、培训期限、时间安排、收费 金额及退费标准与办法、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途径和方法等条款,逐项认真检查。此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出具的合同中往往存在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自身义务的格式条款,例如,“擅自解约,概不退费”条款,这样的合同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因此,如果学员中途退班,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损失酌情扣除部分费用,但没有任何理由一律不退学费,这样并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是对消费者权利的限制,属于“霸王条款”。如果大家还是不放心,我们可以要求签订增补条款,写清楚自己的要求。并且双方承诺并保证,“本增补条款与辅导协议有冲突之处,均以增补条款为准。”

(三)谨慎对待“预付费”

很多培训班有“预付学费越多,课时费用越便宜”的条款,很多家长就不得不多交钱,有的甚至一口气交了两年的培训费。“预付费经营模式”是导致“退费难”的罪魁祸首。

针对培训机构“预付费”乱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有了明确的要求,家长可以将培训费交到平台指定账户,按照学生销课进度按月拨付资金;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

因此,当我们遇到“预付费”时要冷静,查询本地有没有关于校外培训预付费的相关规定,判断培训机构是否存在违规收费,如果本地没有相关规定,笔者也建议不要交纳大额“预付费”。

(四)掌握协商、投诉、起诉三步维权法

若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遇到不退费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找到辅导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协商,争取得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其次,若协商不成,可向当地工商局或者教育局投诉举报。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诉讼的途径解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理性选择 切勿盲目跟风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只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让孩子去上培训班,甚至只是一种攀比的心态,别人的孩子上了培训班,我的孩子没上,就觉得吃亏了。对此,我们选择培训班,要以孩子为本,正确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方法才是正道,作为家长,我们脑袋要冷静下来,才能更好地避免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