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一生创作了650多篇杂文,3册小说,3册散文,还有一些短篇小说、童话、戏剧,在病危期间还忍着病痛的折磨在写作。鲁迅为了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文笔一直都很犀利尖锐,当时冰心在写《繁星》这种温馨的母爱作品,鲁迅认为国家都在民族危难时刻了,冰心还在写粉饰太平不痛不痒的作品,还很不喜欢冰心。

鲁迅的作品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敢于把别人不敢讲的讲出来,他的作品影响力直到21世纪还没有消散。鲁迅的作品有很重的爱国情怀,把那些作品放入课本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80后和90后就是学着鲁迅文章长大的人,但现在的课本掀起了“去鲁迅化”,鲁迅的作品还是以前的那个作品,课本为何现在要“去鲁迅化”呢?

鲁迅的文章从2010年就开始从课本消失,专家给出的解释是鲁迅文章存在太多通假字和错别字,会让中学生很难读懂。鲁迅的文章里确实有很多通假字和错别字,鲁迅所处的年代,文字正经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的时候,有的字在他那个年代可能是对的,但到现在未必就是对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以前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错别字,鲁迅确实写过不少错别字,他在《藤野先生》中把“喝彩”写成“喝彩”,把“烂漫”写成“烂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专家只是根据这个原因就“去鲁迅化”,未免也太严重了吧,完全可以在印刷前帮鲁迅改一下错别字,或者是在书页之下备注一下,总比直接“去鲁迅化”要更好。

专家又说了,“去鲁迅化”不只是因为通假字和错别字,还有关他文章内容太过负面,讽刺性太强,而且他写的作品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现在的课本要与时俱进,加一些契合新时代的课文。

鲁迅虽然是写的他那个年代,但他讽刺的人现在也有,他在文章里骂过无数崇洋媚外者,现在也有很多崇洋媚外者,西方说什么都是好的、对的,日本的地铁干净卫生,那就是干净卫生,中国的地铁干净卫生,那就是作秀摆拍,这些崇洋媚外者装作不知道中国进步的地方,有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但外国一有风吹草动就为他们高唱赞歌,顺便再踩一脚中国。

鲁迅的文章对于爱国者来说不会感到负面,读过之后还会感到一阵舒爽,因为有人帮我们的心里话说出来了,会感到负面的人恰恰是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因为鲁迅将他们的真面目揭开了,如果鲁迅的这些文章被删掉,爱国教育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学生能否在花花世界中得到正确的指引?如今正是因为崇洋媚外者太多,才更需要鲁迅讽刺性强的作品,这样才能刺痛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这么多年是怎么自强不息过来的,让他们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有那么圆。

如今的社会科技比较发达,鲁迅的文章哪点不懂完全可以在网上查询,不存在什么因为通假字和错别字太多就读不懂的情况,现在的中学生接受力也比较强,外国的那些讽刺性文章都有很多中学读者,鲁迅一个人中国人写的文章,他们怎么可能接受不了,还请那些编写教材的专家三思,是否可以在课本里给鲁迅多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