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关切的要害发力,尽量使其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上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

文253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姜慧梓 校对 刘军

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这位负责人在专访中透露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他说到,近期要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

同时,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

焦点1

下一步如何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的关键时期,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过近两年时间反复研究论证,已经构建形成了进一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1+N+X”方案政策体系,包括进一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总体思路举措,相关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具体举措,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中央预算内投资、住房等激励约束政策。

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为深入实施中长期疏解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加快构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体系,激发相关各方疏解内在动力。在政策制定实施中,加强制度创新,找准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关切的要害发力,尽量使其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上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

焦点2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近期重点工作有哪些?

——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近期将做好几方面工作:涉及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以疏解为契机支持北京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疏解工作推进机制。

近期要实行的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哪些?这位负责人明确,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做好疏解项目落地建设的可研、设计、概算等前期工作,依法依规建立疏解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疏解单位的人员思想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方面,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出台新的疏解政策,不断构建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雄安新区对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吸引力。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下一步,将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北京市属非首都功能向副中心疏解。

焦点3

近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顺利完成

这位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有关方面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与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得到严控。按照“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的总体要求,严格审批北京市域范围内投资项目,一批原本打算在北京新增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了京外。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3万件。

在严控增量的同时,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序疏解。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2014年以来,已有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

从整体上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阶段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近两年加快推进12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高峰时期有20多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共1.2万人搬入副中心办公。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实施,推进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非首都功能疏解还为北京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调整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顺利完成。

焦点4

应如何理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推动北京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

这位负责人还谈到如何理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的问题。

他说,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因大量功能和人口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过载、污染严重等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立足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北京实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经常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建设,优化重组北京功能布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拓新空间。

这位负责人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积极稳妥、分步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连着一件事做,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值班编辑 吾彦祖

此前报道:

新央企中国中化执照信息公布:落户雄安,注册资本552亿

5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公布了中国中化的具体备案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截图

中国中化经营范围包括:经营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并开展有关投资业务;综合性化工及相关领域(种子、植物保护、植物营养、动物营养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农业综合服务,化学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各类化工产品,石油炼制、加油站、石化产品仓储及物流,石油、天然气、化学矿产勘探开发,天然橡胶、轮胎及橡胶制品、化工设备、塑料与橡胶加工设备、膜设备等机械产品、化学清冼与防腐、电池、建材、纺织品,环境保护、节能、新能源)的投资和管理。上述领域相关实物及服务产品的研发、生产、储运、批发、零售、对外贸易(不含危险化学品);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以及教育、医疗康养等城市服务产业,信托、租赁、保险、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投资和管理;资产及资产受托管理;进出口业务;招标、投标业务;工程设计、经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展览和技术交流;对外承包工程。

此外,中国中化主要人员包括:董事长宁高宁、董事李凡荣、李庆;总经理由李凡荣担任。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31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

根据企业官网,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中国化工是我国最大的化工企业,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这家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并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

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报道指出,“两化”重组和中国中化的成立,是国企国资落实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引领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

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两化”重组和新公司成立,是发展的必然选择。集合两家公司的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技术领先的化工企业集团,是新公司的目标。据了解,中国中化总资产将超过1.4万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全球员工总数22万人,共控股16家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

此前报道:

中国央企新增一家: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挂牌雄安

澎湃新闻获悉,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 监管的中央企业新增一家: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至此,中国央企最新数量为97家。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河北雄安新区调研,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是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韩正来到公司拟选址地块,听取公司在雄安新区业务落地及建设设计思路等情况汇报,见证公司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公司揭牌。他表示,希望公司打造成中央企业标杆,为雄安发展、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卫星”,600118)董事、总裁葛玉君日前表示,据了解,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 ‘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官网3月31日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这也意味着,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将降至96家。在新增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后,中国央企数量升至9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