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26年7月份,位于陕西秦岭深处的宁陕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最终引发了山洪。滚滚洪水,从山上倾泻而下,沿长安河直奔县城而来。

首当其冲的便是位于县城北面5公里,坐落在河心沙洲上的城隍庙。在周围地势高处躲避洪水的百姓,眼见十几米高的洪水浪头,直扑城隍庙而去,心中都替它捏了一把汗,担心其被洪水夷为平地。

可说来也怪,如脱缰野马般肆虐的洪水,流到城隍庙处时,竟然被一分为二,从东西两侧绕道而下,城隍庙丝毫未损。四周百姓看得清楚,当时洪水的水位明显要高于城隍庙,就连河道外坚固的县城城墙都被冲垮,为何坐落在河中心的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呢?

难道“金鸭浮舟”的传说是真的,这座城隍庙下面有一只金鸭,发洪水时可以将城隍庙驮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宁陕县志》记载,这座城隍庙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二百多年间,长安河共发生大小洪水47次,周围村庄、城镇被冲毁无数,唯独这座城隍庙安然无恙。民间百姓无法解释这种神奇的现象,便编出了“金鸭浮舟”的传说。

相传在嘉庆年间,宁陕县来了一个喇嘛,在路过长安河畔时,发现河心沙洲边上有两只金鸭子,便想要将它们捉住占为己有。趁两只金鸭子闭目休息时,喇嘛悄悄来到了距离它们最近的河边,然后突然跳下水朝两只金鸭子扑去。

这两只金鸭子很有灵性,见喇嘛来抓,张开翅膀飞到了天空中,只留下喇嘛一人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后来,一只金鸭子飞到了城中关帝庙,而另一只则落到了河心的沙洲上。百姓都认为两只金鸭子是神物,能够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为此由县衙出面集资修建了一座城隍庙,以保护一方平安。

为了揭开宁陕县城隍庙让洪水绕道之谜,近年来,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到过此地,对这座神庙展开了详细的科学考察。

经过调查后专家发现,这座城隍庙占地约6000㎡,建筑面积有1000㎡,风格是很常见的清朝庙宇式建筑,在结构上并无特殊的地方。河中心的沙洲地势并不高,整体呈船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洪水,但建在上面的城隍庙仅比河面高不到两米,按道理,完全不具备抵抗大洪水的能力。

百思不得其解的学者和专家们纷纷铩羽而归,关于城隍庙的传说和谜题仍在当地广为流传,直到2006年,三个中学生的到来,才真正解开了宁陕县城隍庙让洪水绕道的奥秘。

这三名中学生分别是来自宁陕县中学高一年级的蒋琦、易优蓝、齐笑冰,三人自小就知道城外城隍庙的传说,也曾多次去现场参观这座充满了传奇故事的古代建筑。不过从小学习科学知识的他们,根本不相信“金鸭浮舟”的传说,认为在这背后,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开城隍庙抵抗洪水的奥秘,三人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了调查,并向学校申请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选题,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县水利局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开阔眼界,勇于创新的精神,特意成立了隍城庙调查研究小组,由水利局专家蔡邦树担任三人的导师,带领他们对城隍庙进行科学考察。

经过几天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实地勘察,他们有了两点重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个特殊之处,造就了城隍庙抵抗洪水的神奇。

犀牛背巨石

第一、生根石群

在对城隍庙以及周围河床进行测绘时,三人发现在距离城隍面河心沙洲上游六十多米的河床中,有一块形态奇特的巨石,经过测量,这块巨石露出河床的部分长约7米,宽约5米,而埋在河床下的部分具体多大不得而知。

从巨石西侧观察,露出河床的部分好像一头埋入沙子中的犀牛,因此研究小组将其称为“犀牛背”。除了这块巨石外,在它的周围还分布有几十个巨石,这些巨石露出河床的部分大小不一,但埋在地下的部分却都非常巨大,就算是洪水也很难移动它们半分,因此研究小组称其为“生根石群”。

根据现场测量和观察,他们发现“生根石群”的功能类似于古代水利设施中的“鱼嘴分水堤”,当上游洪水奔涌而下时,“生根石群”会将洪水一分为二,再加上城隍庙所在的河心沙洲船字形的作用,可以很好的起到分流的作用,加速洪水下泄。

第二、河流弯道的离心力

城隍庙所在的河道位置,恰好是河流的拐弯处,当上游洪水下来后,由于“生根石群”的作用,大部分洪水都会流向西侧河道,在弯道离心力的作用下,河水就会形成西高东低的状态。

水流越大,这种差异越显著,这也是为什么站在高处的百姓,在视觉上会觉得西面的水位要比城隍庙高出一截,但却没有将其淹没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年修建城隍庙的工匠,也利用了充分利用了弯道的作用。当雨季发生洪水时,水流主要冲刷的是位于外侧的河道,而城隍庙所在的沙洲位于河道内侧,水流相对平缓,这样一来水底的暗流就会源源不断的将一些泥沙石块冲到内侧岸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固城隍庙的作用。

至此,城隍庙让洪水绕道而走的奥秘终于被解开,并不是传说中“金鸭浮舟”中金鸭的保佑,而是源自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建造了这样一座建筑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