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说真的,直到公映前,我对《盛夏未来》的预期都是模糊的。

知道导演是陈正道——华语圈少有的、能平衡商业卖票和个人表达的创作者;知道主演是张子枫和吴磊——前者新片溢出,稍有点审美疲劳,后者恰好相反。

除此之外,关于故事、风格、主题,都不太清晰。再加上海报和预告片很一般,和国产青春片糟糕的印象,总之对《盛夏未来》的期待,并不算高。

所以,当看到它昨天的预排片和预售票房碾压《怒火·重案》——在我看来卖相明显更好也更清晰——以及提前看过首映的朋友大呼惊艳时,我立刻买了昨天上午的早场。

看完出来,得承认:

《盛夏未来》会是我的国产电影年度十佳,我甚至愿意把它列为过去十年国内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电影的第二个判断是:

指望这部电影大爆救市,不太可能了。

虽然从创作到营销都是按商业片的路子来的,但这个故事本质上还是小众文艺向的。或者说,这样的商业剧情片放到好莱坞或日韩,或许可以卖座,但在国内,这几年大卖的无非两种:

一是卖视觉,二是卖情绪。

而《盛夏未来》,哪个都不占。冲着甜虐爱情和青春疼痛去的观众,看完可能会稍显失落——就像我后排的两个女生,灯亮后的对话是:

好想改改男女主的故事啊。

对啊,我写的也比这精彩。

关于《盛夏未来》的好,我们下面慢慢聊。只不过我没想到的是,昨天公映后,很多讨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即:

吴磊饰演的郑宇星,是不是同志。这部电影,是不是同志片。

而由此引发的,是各执一词的争论,和对宣发误导的不满,乃至对导演陈正道“夹带私货”是否有必要的争议。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样的讨论没有多大兴趣,但再一想,上周的《白蛇2》已经因为“非主流”的设定票房不佳了(戳此回看),这周很难得地连续有好电影公映,如果再次因为“非主流”损失票房,不得不说,真的让人遗憾。

虽然也知道自己这点影响力没有卵用,但还是要说一句:

《盛夏未来》是一部值得买票的新片,至于它是不是同志片,真的不重要。

(以下有剧透)

1.

吴磊的角色,到底是不是同志?

还是先聊聊吧,男一号郑宇星,到底是不是同志?或者再具体一点,片中的Ming,到底是不是男生?

我的立场:

第一,个人观点,当然是,而且没什么讨论空间;

第二,电影自公映那刻,就不再属于导演,所以,观众想怎么解读,都是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了一些坚持认为“Ming是女生”、“郑宇星不是同志”的辩论,老实说,与其说是论据,不如说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有的压根没什么说服力。

比如同学间一直在传,郑宇星在北京有个大他十岁的女朋友——郑显然并没有出柜,对外自然就一律是“她”;

有的是过于明显的异性恋逻辑。

比如郑宇星和陈辰假恋爱官宣,是为了让Ming吃醋,如果Ming是男的怎么可能吃醋——这真是不懂爱情的年轻人才会说出的中二言论啊;

有的则是典型的“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比如郑爸很肯定地说,自己儿子不会对陈辰做什么,这是对儿子人品的信任,也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本能的维护——这其实就是对共性的过分强调,而忽略了具体的语境和语气。

当然,最有力的一个论据,是援引自导演陈正道在首映礼上的解读:

Ming不是一个具体的男或女,而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一个代表青春期探索的符号。

这话说得很官方、很漂亮,但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清楚,在当下这样一个审查环境,创作尚且要遮遮掩掩,更别提公开场合的对众发言了。

我不想在这一一罗列电影中暗示“Ming是男生”、“郑是同志”的细节了,一来这太过明显,二来我们也本就生活在一个“注定无法说服彼此”的时代。

真相不重要,站队才重要。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省省力气,来好好聊聊电影吧。

2.

是不是同志,不影响

之前在评价《燃野少年的天空》那篇(戳此回看),我说国产青春片一直有两大通病:

一是表达错位,二是主题陈旧。

同时还留下了这个问题:

“难道只有像姜文、杨德昌那样,去探讨青春与成人世界、自由与规训的深刻主题,才算是好的青春片吗?”

《盛夏未来》不仅规避了那两个通病,也一并回答了那个问题。

当然不是。

首先要说,《盛夏未来》和很多青春片一样,设计了一个毫不新鲜、但绝对管用的类型片套路,即因为一个谎言,男女主被迫开启了一段假恋爱。

基于这个设定,电影前半段做了很多喜剧向的设计,如果按照多数青春片的撒糖或催泪走向,这场假恋爱会慢慢动了真情,最终要么收获爱情,皆大欢喜,要么虐恋收场,永生难忘,blabla。

《盛夏未来》没这么做。这正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因为这个故事最后想要表达的是:

青春就是会充满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如意,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存。

这样一个落点,当然不会票房大爆,但我实在太喜欢,也太能与它共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辰,乖乖女,尖子生,会偷偷暗恋邻班帅气的郑宇星,也会把父母的校园恋爱修成正果视为自己的理想爱情;

郑宇星,有DJ梦的叛逆小网红,母亲不详,与父亲关系冷淡,和比自己大十岁的人谈恋爱。

这是两个看起来毫无共通点的高中生,因为陈辰一个谎言而有了交集,继而开始面对各自青春的不如意:

陈辰先是发现父母早已离婚,心中的理想爱情和圆满家庭开始崩塌,后来又发现,自己暗恋的男孩,不可能喜欢自己;

郑宇星则是被男友甩,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恋,后来又遭遇了左耳失聪。

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但最终,他们也会发现,父母离异也好,爱而不得也罢,都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段经历,诚实面对,勇敢迈过,眼前一片开阔。

依我看,这就是青春的魅力吧。

你可以被一些挫折压得喘不过气,觉得天要塌了,人生就此灰暗无光。但青春的资本就是,你有大把再来的机会,更有大把试错的时间。

所以,这样不沉重、不疼痛,一切都刚刚好的青春片,真的很让人舒适:

正处青春的,会被鼓舞,会继续向前;

青春已逝的,亦会伤感,会慨叹,会怀念。

所以,郑宇星是不是同志,真的一点也不影响电影的表达。于是那位问了,既然不影响,何必还要做这么一个设计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郑宇星不能喜欢陈辰,会让电影的叙事更有效率,主题表达也更有说服力;

其次,这当然就是导演和编剧的个人选择了。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至少应该尊重这个选择。

3.

是不是同志,更不重要

《盛夏未来》不是没有瑕疵。

比如这段假恋爱的开始,是因为两人复读都进了尖子班,但这是一个缺乏足够逻辑支撑的硬设定;再比如,如果以郑宇星是同志回看这个故事——或正在探索性向中——那么他和陈辰的很多情节,可信度就会打上一个折扣。

这是电影在商业化和个人表达的平衡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在我这,可以说瑕不掩瑜。更重要的是,《盛夏未来》是一部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片。

放在国产电影维度,这实在太难得了。

陈辰和郑宇星,是这个时代的高中生。

高考为大仍然主导着他们的生活,但电音、短视频和音乐节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

陈辰的父母,也是这个时代的父母。

他们会为了孩子做出牺牲,也会开启自己的新人生。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尝试理解孩子,包容孩子,最后做到尊重孩子。

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放在当下或许也不是大多数,但你得承认,这样的父母形象,是这个时代才会大量出现的。甚至包括曲老师这个有人情味儿的班主任,也和我们印象中非黑即白的老师形象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过去的绝大多数青春片,要么被拿来作为中老年导演的怀旧工具,要么就沦为追逐流量和社会话题的大数据计算器。

像《盛夏未来》这样,从最细碎的日常切入,以最当下的人物为主线,所有情绪和情感都是不经意间自然流动的青春片,太少见,也太难得了。

更别提,我们可以在一部国产电影中,看到两个高中生大大方方地谈恋爱,看到如此正面、阳光、甚至会向父权表达不屑的同志形象。

这同样太少见,也太难得了。

越是这样,我就会越希望更多人不要因为太过在意BG、BL这些并不重要的争议,而错过了一部真正难得的好电影。

结语

当然,我明白,这不是一个说理的时代,尽量全面理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不要有任何改变别人的念想。

就像我看到,很多人就纠结于郑宇星吻了陈辰这个细节,觉得让一个同志去吻一个直女,某种程度是对这两个群体的一并侮辱。

这就是现实。

人们会把同志、直女、接吻这些名词放大,紧盯不放,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冒犯的风险,而一旦冒犯形成,接踵而至的就是全盘否定,一脚踩死。

我无意去批判,更无力去改变——事实上,那一幕几乎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只是感叹: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终究还是会错过、乃至扼杀了多少潜在的惊喜与美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