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教版的中学课本中曾经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苏州园林》,笔者在当初学习的时候并无特殊感受,只觉得这类无趣的风景园林介绍文章以后碰到得越少越好。

多年以后回顾此文以及当初学习时的感受,除羞愧于当初幼稚无知的想法外,还有了一些新的感想。

作者在文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是这种感受的写照,当时初学时并无多大感受,但现在却感慨万千。

不管人们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个城市是大是小,它往往都会拥有一个或数个供人们游玩的园林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在游玩时往往不会像专业人士一样欣赏它的布置与格局,但若静下来细赏,就会发现它的格局或多或少都与叶圣陶先生所描绘苏州园林之格局布置相像,也正印证了先生的总结之语!

日本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在某个概念里,日本文化也可以算作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故在古典园林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世界园林体系概述及中日古典园林体系之归属

1、人们重新重视园林艺术的客观因素

现代人类对古代的技术歧视不像当初工业革命之后到电气时代中期时那般严重,究其根源可能是因为下列原因:近些年来人们的技术进步速度较之前而言慢了下来,现在的技术进步大部分都是技术的应用方面,进步的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对其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应用的能力。

打个比方,刘慈欣曾在他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描述了三体星人惊叹于人类的技术进步速度之快,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制造了“智子”来扰乱人们对高能粒子的研究以遏制人类前沿物理学的发展进而遏制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在那之后的一二百年之后,人类依然取得了很多在普通人看来很伟大的“技术进步”,但在真正的物理学家眼中,那不过是在当初的物理储备知识中刨根究底,将对现有的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实际上并未取得任何真正的技术突破。

当今人类当然不是面临了三体中地球人类的困境,只不过进步速度慢了下来而已,但也相当快,不过是相对于技术大爆炸时代而言慢了而已。此时的人们也收起了当初征服一切的狂傲,也开始了对人类能力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不可能完全驾驭,当然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技术不能给人们答案,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他们一度鄙夷的低技术水平时代的先祖,期待从先祖的经验中获得问题的答案。

于是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古代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也不再将古代人类在相关领域所做的一切当作封建迷信来解释,人们试图用科学来解释这背后的一切。

作为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案例的古代人类的园林艺术自然也重新被人类重视起来,人们期待从中发现先辈的智慧!

2、世界园林体系简述

古代园林艺术最初的成因其实是非常淳朴与自然的。分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类群体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人们在最初的生产活动中开始对自然有了朴质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出于技术方面,而是由于人类的天性驱使。

在思考之后,人们开始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质和自然条件来满足自己的思考,于是最初的人类园林艺术产生了,它是人们天性的释放。

世界园林体系可以根据各自文明特点分为:中国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其中欧洲园林体系起源于古埃及与古希腊文化。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伊斯兰园林体系可能会有点歧义,因为这里的伊斯兰更多的是代指现代伊斯兰势力所在的地区的古代文明所产生的园林体系,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在这之前两河流域就拥有过灿烂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其中著名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更是伊斯兰园林体系的代表;

中国园林体系也不是单指当代中国领土内的园林之总结,由于古代中国文明灿烂辉煌,且从来没有断代过,故现今朝鲜,越南,蒙古,甚至于中亚部分小国的文明都可以称属于中华文明体系,中国不过是其中宗主而已,不是全部。

故中国园林体系就包括其中的所有国家的园林体系。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苏州园林、日本的枯山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上述可知,中日园林在大概念上同属一宗——中国园林体系,不过在许多小的方面中日园林还是有许多的差异值得人们思考与总结。

二、中日古典园林发展及其内核。

1、中国园林发展及其内核分析

文心——常用来形容中国园林内涵的一个词语,要具体分析这个词,就要结合中国园林的发展来解释。

中国园林的发展跟中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历史保持着一致,中国园林的历史最早记载于殷商时期,在中国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封建势力达到顶峰的唐宋时期,中国的园林体系也大体成形。根据地域自然特点可以将中国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蜀中园林,北方园林等。

其中上文所提到的苏州园林就属于江南园林;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都是岭南园林的重要代表。

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眉州三苏祠、江油太白故里等园林都是蜀中园林的重要代表,它们大多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有自己的特点;北方园林大多为皇家园林,恢宏大气。

根据园林自身特点可以将园林分为: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邑郊风景园林等。

其中的文人园林最具代表性,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文人势力一直是其中最大的势力,在朝堂上他们是决定国家政策的关键;在地方官场上他们是决定一方的官吏;在乡镇之中,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乡贤;

甚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是那缤纷历史的执笔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群体的好恶评价人物,可以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封建第一大势力!而文人园林也成为了中国园林最重要的组成,在各类园林中都能感受到文人的特点。

在各种资料中对“文心”这个词语有着这样的解释:“文心:1.为文之用心;2、指文章或文思。”笔者认为对于中国风景园林文心的解释应该更偏向于为文之心。文人们的抱负与理想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书画中,他们对于居住游玩的环境的设计之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们的为文之心。

因此,在文人势力极大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也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文心”也成为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内涵代表。

2、日本园林发展及其内核分析

禅心——经常形容日本古典园林文化的一个词语,要分析它,亦要结合日本的历史文化。

日本的园林历史由于日本文化发展较为滞后,最早的纪录见于日本《古事记》中记载的公元前三到四世纪的苑园,之后日本园林文化也随着日本自身的发展缓慢发展着,到了公元五世纪后,中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时的日本园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其还是贵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书记》卷七载“宫之池放养鲤鱼”;卷七载“穿城起苑,以盛禽兽,而好田猎,走狗试马,出入不时”;《日本书记》卷十五载“显宗天皇提到仿汉土曲水宴”即曲水流杯饮。

由于贵族推崇当时的汉文化,因此当时的日本园林也并未拥有太多自身的特点,而是和汉文化园林极为相似。但此时佛教已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发展起来。到了宋代,佛教的分支禅宗由中原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日本的历史比较特殊,日本的天皇制度延绵至今已有数千年,但在日本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天皇并不真正掌握权力,如十二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时代,这时候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武士阶层。

他们在社会中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而禅宗又被喻为“武士的宗教”,故在这之后的很长历史时期里,日本的园林特点的精神内核为禅心。武士为这种内核的缔造者。

总结

比较下中日园林的精神内核,笔者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园林内核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阶层。在中国古代,文人阶层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中国的园林的精神内核为符合文人思想的“文心”;

在日本,幕府时代的武士为社会重要阶层,于是他们的宗教思想“禅心”成为了园林的内核精神。由此可见,一个文化园林的发展和精神内核,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社会主体阶层势力。

这也可以由日本园林后来精神内核的转变来印证,明治维新后,欧式思想传入日本,日本的园林风格开始转向欧式,精神内核亦然。

参考文献

《园林史》

《古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