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上有一种现象:有些人对什么事、什么人都要“质疑”,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也有人要提出“质疑”。在这部分人的心目中,好像什么都不可信,什么都不值得信,以致闹得疑神疑鬼。

而这种“质疑”,正成为这些人手中的“利器”,动不动就要挥舞一番,常常铺天盖地,甚至形成一种左右事态的舆论。从“体罚小学生吐血案”到“成都49中学生坠亡”等事件的多次“反转”证明, 捕风捉影、主观臆测的习惯性怀疑危害甚大,它容易让真相掩藏,而让谣言不断传播,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时代,习惯性怀疑现象须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01

习惯性怀疑有什么典型表现?

怀疑本身是个体认知过程的一种常态性伴随状态,个体基于知识体系、价值观、立场等对认知对象持不信任态度、不确定状态,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怀疑在个别情况下的外化,表现在自己行为当中,如果不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通常会是一种无害状态。但 当怀疑变成习惯,变成下意识的反应时 ,心理活动就可能外化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行为,由个体行为变为具有传导性的社会行为,成为挑战社会共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情绪性前导、病理性共振, 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并进而增加社会交易过程中的信用成本、增加个体对于公共性制度的不信任,诱发反社会、反制度行为的发生。

要防止习惯性怀疑的消极影响,需要先全面认识把握习惯性怀疑的表现。习惯性怀疑的表现,重点在于其传播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效果。习惯性怀疑的类型及表现方式大体上归纳为这几大类型:

首先,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最具破坏性的习惯性怀疑是对现有政治、法律等秩序或现有体制、机制等产生的怀疑,可称之为政治类习惯性怀疑。 这类习惯性怀疑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谣言或其他不实信息等对特定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下的共同体成员进行渗透、误导和煽动等,激发他们对现有政权或制度的不满。

其次,也有大量的习惯性怀疑产生破坏性作用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行业或职业群体。 一般来讲,行业和职业群体在发展或提供正常服务的过程中,会面临专业化、职业化服务不被人们充分信任的情况,如果这种怀疑被有意识反复挑起并变成普遍性的怀疑,就容易变成对某个行业或某些群体的习惯性怀疑。通常来讲, 与人们生命、健康等息息相关的行业,比如对医生和医疗系统、食品和食品卫生系统等更容易产生习惯性怀疑。 现实中也存在大量冲突,起因都是群众中存在的普遍的习惯性怀疑。平时这些怀疑未被注意及时消解,遇到突发性事件的时候,这种习惯性怀疑便容易酿成破坏力极强的群体性事件。

最后,第三类容易形成破坏性社会后果的情形,是对某类人或特定群体形成的习惯性怀疑。 这类习惯性怀疑的发力对象,是不同群体、不同种族之间的信任。通过不断挑起不同人种、不同种族和不同国家间人与人之间仇恨,来引发矛盾、制造冲突。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针对不同族群的习惯性怀疑时有发生,在国外生活的亚裔受到攻击的机率增大,受到不明攻击的案例经常出现。

02

习惯性怀疑的危害不容小视

习惯性怀疑对社会的危害,与习惯性怀疑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对他人的影响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习惯性怀疑越有条件进行广泛的传播,就越容易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应,越容易激发现有体制、机制及信任体系的回应,也越容易对现有的体制、机制及社会正常运行的信用体系、价值观体系带来难以承受的挑战,越容易对其造成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损耗。

习惯性怀疑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会作为具有负面、破坏性的力量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互联网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为习惯性怀疑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其他大众传播媒体无法比拟的。当下,互联网还以更强的长尾效应和潜力更大的数据服务能力,为习惯性怀疑在全社会甚至全球的漫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得到更有效传播条件的习惯性怀疑,在缺乏有效管理、控制的情况下,会相比借助其他大众传播方式,对社会的信用体系和社会制度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与其他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更偏向于信息的传播而不是信息的控制。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基于共识的信息传播,尤其是涉及突发性事件的对社会发展更容易产生共振作用的解读等内容,往往会产生由于逐步失去把关人和原有的控制机制而失效的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具有煽动仇恨、制造不合与分裂的大量谣言、不实信息,是习惯性怀疑者们常用的传播工具。在互联网上基于习惯性怀疑而传播的分裂社会共识、制造社会动乱、瓦解现有体制之基础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制止,传播者也难以被绳之以法或承担相应的代价,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抑制这类信息的传播。

第三,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其信息传播的机制,在许多方面都更加有利于习惯性怀疑传播、放大,进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可以将大量散居在全球各地而具有同样诉求或爱好的用户聚集起来,互联网服务平台和其他组织,包括商业和政治组织等,也可以利用算法等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进行信息的精准“投喂”。 互联网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活在他人或自己精心织就的“信息茧房”当中,逐步失去比较的能力、批判的能力。 而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网民,又最容易被习惯性怀疑所俘获,成为习惯性怀疑的组成部分。

第四,互联网时代,个体对自我的掌控能力、个体的自主性,随着互联网对自己的渗透率的提升而降低。 这种情况也容易使个体成为习惯性怀疑的俘获者,也容易使个体将习惯性怀疑外化为对社会有破坏作用的实践者。互联网时代,无论作为监管方的政府还是独立而清醒的学者,都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广大互联网用户保持自主性、独立性,并以此保证个体有自我判断、自我识别和能力,防止个体成为习惯性怀疑的俘获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如何消解习惯性怀疑?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技术越发达,个体在网络空间借助互联网服务商和其他商业组织提供的服务越容易在网络空间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越容易在网络空间找到共鸣。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越需要从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措施,对网络空间的习惯性怀疑予以干预。 社会或任何有机体的正常存在及运转,要用现有的体系、机制及信用体系等消解或破除大范围、大规模的习惯性怀疑,尤其是具有制度及文化破坏性的习惯性怀疑。 这既是社会发展所赖以依存的基本共识的建构和维系过程,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回应新问题、新挑战和寻找更加理想的新方案的要求,是找准共同的目标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要消解习惯性怀疑,建构和维系社会发展所赖以依存的基本共识,首先,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并设计相关问题解决的方案。 网络时代的习惯性怀疑,能够借助互联网得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能够像病毒的传播那样迅速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借助一些人对政府、对体制方面存在的不信任因素,对现有秩序产生影响和破坏作用。所以,互联网时代更要对习惯性怀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足够的重视,从国家安全、主权利益的角度,从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从如何全面提升和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的角度,综合考虑,综合施策,认真应对。

其次,消解习惯性怀疑,要从根源上做文章,从解决产生习惯性怀疑并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破坏性作用的社会问题入手。 既重视习惯性怀疑在网络空间作为舆论、作为民间表达和作为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诉求,同时又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研究习惯性怀疑产生的社会根源,了解其背后深刻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因,双管齐下,两手要结合着抓。 只有铲除具有巨大破坏力的习惯性怀疑产生的土壤,减弱甚至消除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习惯性怀疑给社会的正常发展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才能防止不明真相的群众卷入习惯性怀疑的社会情绪当中,充当习惯性怀疑的火山口和践行者。

最后,对于互联网信息、互联网新闻和其他文化类产品的监管机关来说, 要从研究并掌握新技术、新应用的传播规律、与线下行为的互动模式或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认知方式的影响等角 度,将互联网信息、新闻和其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网络产品及服务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机关的宣传等部门,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增速、不断迭代的情况下,在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对社会正常生活的进程、对社会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要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同时也要掌握主动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生产、信息发布及传播平台做好引导工作的能力,积极主动应对化解习惯性怀疑,推进社会基本共识的建构和维系。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传播技术对信息传播规律发挥作用的场景、条件等予以定义的能力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党的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干部需要对信息技术推动甚至决定的信息传播效果、信息传播规律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党的事业的宣传工作,做好在关键问题、重要事件上应对和化解习惯性怀疑,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党政领导干部熟悉信息传播规律,能够主动使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平时的信息发布工作、在关键问题上与网民的交流沟通工作,是新时代领导干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的素质。 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 关键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宣传机构是否具备利用网络阵地降低、化解危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只有平时坚持不懈地抓互联网阵地建设,注重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相应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在关键的时候、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把握好时度效,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6月下

原标题 | 互联网时代习惯性怀疑的认知与消解
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四新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李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