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碱水稻发展前景如何,产业化又该如何推进?7月30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平台建设研讨会在青岛城阳召开,来自国内50多家耐盐碱水稻科研院所及海水稻产业链企事业单位参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将在青岛建设产业化中心和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将耐盐碱水稻技术资源进行产业转化。

近年来,我国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持续推进,亩产逐年递增,2020年青岛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542.5公斤。目前,中国耐盐碱水稻平均亩已达到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超800公斤,首批4个耐盐籼稻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月,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承载着国家抗逆性水稻研发、边际土地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等重要任务。海水稻事业发展由此步入正轨,揭开了新篇章、迎来了新机遇、开启了新征程。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咏表示,国创中心将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原则,多方协作,实行“1个总部+3个研究中心/产业化中心+区域分中心”的形式组建。其中,青岛是产业化中心和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计划建设产业化平台,将耐盐碱水稻技术资源进行产业转化。

近年来,在青岛市城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率先开展海水稻智慧农业及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试验示范,通过构建“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模式,攻克技术、人才、装备智造三大高地,成为样板项目。今年10月1日即将开馆的迪拜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海水稻还将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打造国际农业经济合作与发展平台,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落户青岛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平台,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并结合海水稻“十百千”工程,面向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作物研究领域,组织相关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开展示范建设、市场应用和模式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多角度融合发展。

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各单位就耐盐碱水稻产学研转化与合作模式达成一致,现场签署备忘录,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在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的学会服务站也正是揭牌。各单位将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统筹推进和协同创新,依托九天集团智慧农业设施和服务,开展新型种植运营业务,以农作物全生命周期为核心,开展耕种管服全流程服务推动耐盐碱水稻产业快速发展。

2020年是海水稻盐碱地改良产业化推广的元年,随着袁隆平院士发起的“十百千工程”的启动,山东、新疆、江苏、内蒙古、浙江、青海、黑龙江、宁夏等地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平均亩产超400公斤。今年“十百千工程”将继续全面推进,计划完成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及种植。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