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为了孩子能有个“光明”的未来,不少家长筹谋全局,对孩子的每个举动都有所计划,绝不浪费精力做其他事。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适度的“放手”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学会独立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在微电影《不一样的父亲》里,主人公林晓宇就有一位深谙此道的父亲,在他的帮助下,林晓宇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敢于独自面对人生困难,找到了自身热爱,从此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努力。

文丨郑钢 编丨Travis

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什么是合适的孩子教养模式?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内心充盈,意志坚定,独立思考的人?

这些问题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影帝胡军百花奖最佳新人韩昊霖携手参演的微电影《不一样的父亲》中,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些许答案和启示。

这部微电影其实也是一个广告,介绍某一款车,但是剧情很完整,又很有教育意义,带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父亲!

在短片中,胡军饰演父亲,韩昊霖饰演儿子,父亲坚持走路送儿子上学,一起探索新的路径,引导他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从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位家长对儿子教育的良苦用心。

这样一个故事尽管普通,但是充满了温情和哲理,足以让观众在与微电影产生情感共鸣时感受“不一样的父亲”的智慧,具有强大的传播生命力和穿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孩子学会坚持和坚韧

《不一样的父亲》的情节极其简单,并不复杂,主要由叙事和对话组成,整部片子是由“上学路上”和“密林脱险”两个桥段组成。

在上学路上的片段中,林晓宇的爸爸很“奇怪”,每天走很远的路去送他上学。他总说,路是走出来的。无论是刮风、下雨,时间再赶,书包多重,父亲总是带着林晓宇换不同的路走。

片子中的父亲不像其他家长一样,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他有车却愿意每天走很远的路陪儿子步行上学,即便是天气多恶劣,或者时间再赶,书包多重,传达出一种关于“坚持”的信念。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并且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即使下雨天,也要陪孩子走路上学

现在很多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多时候“不堪一击”,缺乏“坚毅”。原因在于父母承包的太多,除了学习之外,家长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一切,家长们的要求也很简单:学习成绩好,然后考上名校。

社会学家丹·查布里斯在关于竞技游泳运动员研究的文章《卓越的俗常性》讲到,人类最耀眼的成就事实上是无数单个元素的集合体,而其中的每一个元素,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普通的。

优异的表现实际上是几十个小时技能或小活动的汇聚,这些技能或活动是习得的或偶然悟到的,经过认真地锤炼,成为习惯,然后契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在其中任何一个行动中,都没有什么非凡的超人存在,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持续不断地把事情做对、做好,然后这一切加在一起,产生了卓越。

坚强,可以说是孩子身上最闪闪发光的品质,也是当下孩子最缺乏的品质,只有坚强,孩子才能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走向更远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走不动了,父亲会鼓励他坚持

如今养育孩子的最新趋势之一是“割草机式育儿”,即微观管理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永远不会遭遇失败。

《如何养育一个成年人:打破过度养育的陷阱,让你的孩子为成功做好准备》一书的作者朱莉·莱斯科特·海姆斯说,“割草机式”方式与良好的育儿方式完全相反。她说:“关键是要让孩子为上路做好准备,而不是为孩子准备道路。”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

获得生活技能

在每天上学途中,父亲将这段时光作为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最好时光,每天尝试不一样的路线,一路陪伴他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认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父亲总会不失时机地通过身边接触到的事物,教会儿子一些新知识。就在这个片子中,父亲引导林晓宇在户外如何辨别方向、认识苔藓。

在课堂中老师很少会教这些知识,即使会教,但远远不如在生活世界和场景中来的鲜活、真实和有用。

想象一下,很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成绩优异,但不知道如何应对现实,在棘手问题前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原因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从来没有教他们生活的知识和常识,从来没有教他们如何把课本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之中。

其实,孩子成长的养料不仅来自书本知识,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更有价值的养料是来自生活世界。在认识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他们在与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处世、处事之道。

带孩子认识世界

父亲总是带着林晓宇换不同的路走,不仅在于带领晓宇认识大千世界,积累丰富的真实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在于能够培养晓宇的创新能力。

创新学家告诉我们,经常走不同的路线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创新力,创新意味着做不同的事或者将事做的不同。

汤姆·麦卡勒姆在一次关于我们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和更有创新精神的TED演讲中提议:每天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去上班,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新的路线,而不是你的常规路线。

这样的话,打破你平常的习惯和花时间形成新的路线,不仅会通过神经可塑性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触发这么多的神经突触,刺激大脑细胞和回路。这样做,这也为人的思维创造了一个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环境。

引导孩子学习思考

形成自己的判断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脆弱的生命因为思考的力量而变得无比强大。

在这部微电影中,父亲总是提问式引导儿子,教育儿子: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片中,有一天,因为道路施工,面前的路暂时走不通。

“爸爸怎么办啊?”林晓宇问道。父亲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引导他,让他思考每天在路上看到的事物,回想以前的生活经验,然后综合起来判断,让他自己尝试着找到另外一条路,结果,他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子俩走到校门口,林晓宇却被同学嘲笑家里没车接送上学,感到很没有面子,也很困惑,林晓宇对父亲为什么不愿意开车送他上学感到不解。

父子二人在车库里对这件事展开了交流。

“爸爸,别的同学都坐车上学,我也想跟他们一样。”

爸爸回应道:“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每个人都生来不同,所以自己的路就要有自己的判断”。

“这样,你才是与众不同的林晓宇啊”

原来父亲让儿子走路上学,时刻在提醒孩子:做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异行者,成为与众不同的一个人。

整部电影中,父亲总是以冷静、理智的方式,平和的语言引导孩子,在对儿子的爱并不挂在嘴上,却时时、处处体现了对于孩子的爱。

同学的“嘲笑”让林晓宇困惑

独立判断的背后,通常是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家长;而毫无主见的背后,往往是事事都替孩子做主的父母。

根据心理健康专家劳拉·德绍尔的说法,不让你的孩子做决定,会把他们变成有依赖性的成年人。

德绍尔在《今日心理学》中写道,为孩子做每一个决定,包括他们穿的衣服、他们做作业的确切时间以及他们可以和谁一起玩,都可以消除他们做决定的欲望。

德绍尔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可能会寻求一种完全由他人掌控的关系。”

“内心笃定,拒绝随波逐流。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被他人左右;坚信自我的信仰,而不向世俗妥协;充实人生的阅历,而不屑表面浮夸。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去收获别样的风景。”

这是影片结尾时父亲对异形者的定义,其实也是对于最好生命的诠释和界定。

我们终有一天将离开孩子,我们终将无法替孩子遮住所有的风雨,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是我们带给孩子最好的爱和礼物。

让孩子在关键时刻想起你

电影的第二个桥段是”密林脱险”,全班同学出去郊游,林晓宇和小伙伴们去树林里探险,寻找“秘密基地”,但是在树林里迷了路。

就在其他两个小伙伴都惊慌失措之时,林晓宇想到了爸爸说的话:别慌,保持头脑清醒,一定能找到路。

然后,他一边回想上学路上爸爸和自己分享的各种自然知识,一边回想进入丛林时的信息,凭借记忆带着小伙伴们走出了树林。

试想,如果父亲没有每天带领孩子认识和积累生活知识;如果父亲总是一味地顺从孩子的意愿;如果父亲没有时时引导孩子思考和判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那林晓宇一定像两个小伙伴一样无所适从,坐以待毙,放弃自救。

在这次户外迷路时,晓宇凭借自己的“异行”经验,借助树林中的苔藓、记号、光线、溪流等信息成功带领同学返回。

此时晓宇觉得,自己跟别的同学的确不太一样,感觉还挺酷的。他从丛林中带领小伙伴走出来,正是“不一样的父亲”教育的活生生的成功实践。

利用自己的储备知识,和同伴们一起脱困

在影片一开始,父亲是不让晓宇坐车的,但当晓宇成功脱险之后,爸爸就直接让上车接送回家。

这也是一种对比后的转变,转变其实是晓宇的成长,父亲做出了一种回应。这种回应就是奖赏,是对孩子努力和成功后的奖赏。孩子,也是从不理解到最后的甜蜜的微笑!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也有类似的情节,电影中的父子两人从航展回来的途中,被洪水所困。

找不到儿子的马皓文像着了魔一样在岸边狂喊。他一直重复着那句话:“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一直想,一直想,相信你可以的,你一定能出来!”

最终,马飞想到用门板扎木筏逃离险境,从洪水中逃生,那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思考的力量。也正是在这样类似的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中,林晓宇和马皓文长大了!这样的收获,是多少次考试都给予不了的。

也是在这部电影里,成为宇航员的马飞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想起了他生命中最了不起的爸爸,就如林晓宇在迷路时想起爸爸的教育一样。

马飞《银河补习班》

人生的路很长,也很孤独。然而,能拥有不一样的爸爸,能在关键的时候想起爸爸,能将爸爸所教给自己去面对生活,那条道路一定不会孤独,一定是鲜花丛生的。

鼓励孩子找到人生的靶子

《银河补习班》有句令人记忆深刻的话:“人生就像射箭,目标就是箭靶子,找不到箭靶子,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微电影中父亲也一直在引导儿子找到人生的靶子,在影片的最后,儿子晓宇大学毕业了,当父亲问晓宇今后的路想怎么走,晓宇非常坚定地说:“我想去西部,做一年志愿者”。

父亲亲自送给林晓宇一台车,说道:“就让他陪着你一直走下去吧”。还告诉他,自己选择的路,会支持他坚定地走下去。其实不仅是一辆车陪伴他,更是父亲的爱一直在陪伴他。

这一切其实都源自林晓宇的成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听从自己的内心,敢于独自面对人生困难,勇于迈向与众不同的人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从此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长大后”的林晓宇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生活中,信任和支持都能赋予孩子强大的力量。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所依附的父母是可以值得信任和依赖时,会避免了许多后来可能出现的行为、社会和心理问题。

而孩子对世界的基本安全感,通常是来自同童年自己可以依赖家人的经历。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航向在哪里,一旦走出校园面对波涛汹涌的大千世界,便深深陷入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迷茫。

当孩子逐渐成年,走向社会,与会背 ABCD和会做数学题相比,或许更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并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这种成功的感受和对于未来追求的意志,将伴随晓宇一生!晓宇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个“不一样的爸爸”!

父亲和母亲爱的方式不一样

但不可或缺

现在的家庭教育模式中,通常存在这样的模式:隐身的爸爸+焦虑的妈妈,爸爸成了有些家庭的的奢侈品。

有一份针对1988人的调查显示: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在传统文化中,对父亲的描述推动了这样一种印象,即父亲主外、情感脱节、次要…….因此,当涉及到抚养孩子的问题时,父亲往往会被迫退居次要位置,很多父亲把教养孩子的任务几乎全推到了妈妈身上,而且,很多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父亲不仅在情感上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母亲所没有的优势。

埃里克·埃里克森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他断言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父亲“爱得更危险”,因为他们的爱比母爱更“期待,更有用”。

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尔根告诉我们,父亲强调公正、公平和责任(基于规则),他们更有可能鼓励孩子冒险,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经验,介绍了更广泛的处理生活的各种方法。而母亲则强调同情、关心和帮助。

父亲往往系统而严厉地遵守和执行规则,教导孩子正确面对错误的后果,母亲倾向于逃避和同情,提供了一种希望感。

还有,母亲和父亲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游戏风格。父亲可能会用激烈的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包括让孩子利用身体冒险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而孩子的母亲通常会玩简单的游戏,使用更多的玩具和书籍。

而且,父亲在促进孩子独立和探索外部世界方面往往比母亲做得更多,他们会表现出对压力和挫折的更大容忍,在新的情况下更少的犹豫和恐惧,更有能力抵抗同龄人的压力并挺身而出。

父亲和母亲爱的方式不一样,但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