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能“孤篇压全唐”?

他是唐朝最惊才绝艳的诗人,一首诗照耀千古

一千三百多年前,有个叫张若虚的江南书生写了篇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初盛唐之交,高手迭出的文字江湖里,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较于李白、杜甫等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诗人来说,张若虚无疑是低调的。现存的资料中,有关他的介绍不过两处:一处是在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不多不少刚好26个字: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另一处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字数更少,统共只有6个字而已,还是介绍贺知章时附带的,即“若虚,兖州兵曹”。

后人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为“唐代最美的诗”。 当然是溢美之词,但足可说明此篇爆款在古典诗歌史上一夫当关的霸气地位。可它“美”的发现之路却是崎岖而坎坷的。

在唐代,它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甚至在宋代,乃至明代中叶以前,都绝少被提及。

明代嘉靖年间,独具慧眼的李攀龙编辑《古今诗删》时从浩如烟海的唐人作品中发现此作,如获至宝,果断收录其中。 他因此成为改变张若虚寂寞身后事的头号贵人。

此后,又有多位明代诗论家陆续捧场,张若虚的才学诗名以及他的《春江花月夜》才算正式开挂。

有了明人的大力举荐,清朝人顺水推舟。清初所有重要的唐诗选本,不约而同地收录此诗,评论一边倒地各种盛赞。

那么,《春江花月夜》究竟好在哪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

1.有景有情有哲理

这是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入夜了,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笼罩在月色中呢?

望着月亮,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发出扣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又一代的无穷无尽,只有月亮是永恒不变的。

望着月亮,思考人生,思考永恒。

个体的生命转瞬即逝,可一代代的传递,却让人类永恒存在。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而人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

望月最易引起思念。思妇思念离人,游子想家了。

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绘画美,音乐美,动人心弦

谁都不能否认,《春江花月夜》是极美的。

江潮起落,月色如银,江天一线,白云映着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对人和宇宙的扣问,在《春江花月夜》中,无一不美。

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全诗又充满了音乐美。

当我们缓缓读出《春江花月夜》时,感到词句绝美,读来口角噙香。

3.影响后世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作品,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春江花月夜》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

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得到无数大诗人的化用,这样的诗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感叹时代巨大进步的时候,也感觉少了那种强烈的相思,所以每每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压全唐”之说,可见评价者对这首诗的喜爱程度。当然,可以不同意这种说法,但却无法否认这首诗的永恒价值,就像无法否认张若虚诗中的那轮“孤月”。

那是怎样的超越,那是怎样的高度,以普照万物的光芒,唤起人间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