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卞毓方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海天摘云》近日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这本17万字的精短散文,虽不似《长歌当啸》那样的汪洋恣肆,气吞山河,却也是信手拈来,确有石破天惊之力,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内容上自“哲学的贫困”、“书斋浮想”等美学瞬思、想象,下至 “烛影揺红”“浪花有脚”等街巷琐事、皆能信手拈来、衍成奇文,显示出散文家的举重若轻、点石成金的大家气象和小中见大“有境界自成高格”的目光和格调。

一是小细节透视大人物。在《海天摘云》中所精选的散文,都是比较短小的散文。文本虽小,却是通过小细节透视大人物,体现出内容的份量。在《管窥李政道》中,李政道堂堂诺贝尔奖得主,终生坚持自己给自己理发,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还有,1956年夏,李政道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埋头研究宇称不守恒的问题。大量废弃的演算手稿被有心人捡起来,保管好。最后这个手稿赠给了美国物理学会,其中一张被《今日物理》杂志采用为封面。2006年6月这个封面的手稿的复印件,送给了温家宝总理。手稿代表着一位物理学家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南风如水》中聚焦中山、南海、新会广东三个小地方,却诞生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三位大人物。孙中山缔造了中华民国,康有为、梁启超也是龙吟虎啸、揽星摘月的风云人物。其他诸如《美丽没有终点》《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等篇,均是以小细节透视大人物的短札,文短韵深,令人玩味不止。

二是小故事蕴涵大哲理。《人物》里讲的是卞毓方的祖父在早年间,夸奖或敬佩某一个人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是一个人物!”短短六个字,却给卞毓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人生教益和哲理熏陶。其实,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追求。在短文的末尾处,卞毓方感叹“假如你来世上走了一遭,到老依然两手空空,一无所有,那就不配称作人物。……记住,生于世上,你应该学会创造物,使唤物,进而努力成为一个人物!”这是卞先生祖父的人生教诲和卞毓方先生的深刻体验。其实,也是传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承。

三是小视角观察大社会。《山村音乐会》是卞毓方在北大经济学家张维迎的陪同下在张德老家陕西窑洞欣赏陕西民歌《绣金匾》《三十里铺》《赶牲灵》。这些陕北民歌中的精品,原汁原味的乡村演唱,代表着高天厚土的陕北文化,正如《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说的:“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泉城听涛》有济南泉水的叮咚,联想到济南市博物馆内的文化久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思绪缤纷,云蒸霞蔚,万木奋发……《空友》则是在搭乘客机去东南亚,与一位同行人航班偶遇,却结为球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原来二人同住在京城一个区,交通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的标志之一。

四是小情节衬托大情怀。《境界》很有意思。海德公园的演讲者站在肥皂箱上。比别人高出一头;登景山上,就豁然高出500米。而三次登珠峰,前两次半途而废,第三次艰难登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海天摘云》里的55篇散文,平均每篇3000左右,读一篇合上眼睛想一刻,总能给人带来心理的静谧,或者荡起心内的涟漪。精短散文是散文大家的拿手好戏,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的散文都不长。却都是力透纸背、悟透人生的精短散文。卞毓方深得三老之神传,承前启后,邃密群科,惨淡经营,遂成经典雅品。《海天摘云》的问世,是“微”时代写作最好的呼应,也是对当下越写越长、掉书袋类散文的警示!

(作者周纪鸿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